“咖啡界祖師爺”華南首店關閉,精品咖啡“大洗牌”?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周半仙
最近,曾被譽為“咖啡界祖師爺”的Peet's Coffee(皮爺咖啡),因華南首店的閉店引發行業熱議——深圳萬象天地北區B1層的門店悄然關停,圍擋上已換上新茶飲品牌標識。這不是個例:從杭州西湖店到廣州天河城店,從上海蘇河灣到深圳卓悅匯,今年以來皮爺咖啡多地門店密集閉店,上半年新開門店僅16家,擴張步伐明顯放緩。
不僅是皮爺咖啡,整個精品咖啡賽道正集體陷入“發展焦慮”:Seesaw深陷欠薪風波、%Arabica持續收縮戰線、MStand部分門店悄然消失……曾經靠“慢體驗+高溢價”立足的精品咖啡,如今為何在租金壓力、性價比競爭、戰略調整中步履維艱?
“咖啡界祖師爺”接連關店
“怎么關店了,太可惜了”“以后喝不了他家的咖啡了”,一些喜歡皮爺咖啡的深圳網友如此感慨。原因是,不少深圳網友發現位于深圳萬象天地北區B1層的皮爺咖啡悄無聲息地關店了,與以往關店不同,該店并未提前貼上告示。
據悉,該店于2021年9月開業,是皮爺咖啡在華南地區的首店,運營四年后,于今年7月16日正式閉店。從網友發布的資料來看,該店鋪現已圍擋,并掛上了某個蘇州茶飲品牌的標識。至于撤店原因,有媒體聯系深圳萬象天地客服,對方表示:“因租約到期,所以才撤店。”
原皮爺咖啡華南首店位置圍擋
皮爺咖啡華南首店撤店后,不少熟客得知消息后紛紛表示惋惜:“這一家生意我記得一直挺好的呀,每次去都坐滿了人。”對于不了解皮爺咖啡的消費者來說,可能沒什么感覺,但若是了解其背景,也會為其閉店感到惋惜。
皮爺咖啡被業界譽為“咖啡界祖師爺”。早在1966年,該品牌便已創立,當時美國還沒有高品質咖啡的概念,皮爺咖啡采用小批次傳統手工烘焙手法,開創了深度烘焙工藝,引發了一系列精品咖啡變革,對后續的咖啡連鎖品牌也起到了一定的啟蒙作用。
2017年,皮爺咖啡通過與高瓴資本合作正式進入中國市場,在上海東湖路開設了首店。進入中國的前三年,其采用“慢擴張”模式逐步向外拓展,截至2020年前,僅在上海和杭州兩地鋪設了13家門店。
2020年,隨著母公司JDEPeet’s在阿姆斯特丹成功上市,皮爺咖啡獲得了充足的資金支持,開始加速在中國市場的拓店進程。2021年,其一年猛增70家門店;2023年,新增門店更是高達百家;到2024年,皮爺咖啡在中國大陸的門店數量已達到234家。
然而從今年開始,皮爺咖啡在各地陸續傳出閉店消息。例如,今年2月,有媒體記者發現位于杭州湖濱步行街的西湖店于2月28日正式關店,關店前不少老顧客前來打卡,店內座位坐滿,大家對此相當惋惜。
緊接著,3月底,位于廣州天河城的門店也在門頭上貼上了閉店告示,寫明:“本店將于3月31日營業結束后正式關店,歡迎前往附近的維多利亞店打卡。”
此外,據中國咖啡網消費報道,皮爺咖啡深圳海雅繽紛店、上海蘇河灣萬象天地店、深圳卓悅匯店等門店,也都悄無聲息地撤離了所在商場。如今,加上華南首店也已撤走,這讓不少粉絲感到唏噓。
除了撤走一些門店外,其在今年開店速度也在明顯放緩,2025上半年新開門店數量僅為16家。
精品咖啡集體陷入“生存困局”
要說原因,我認為這與精品咖啡行業在中國市場面臨的“發展焦慮”緊密相關。
近年來,國內眾多精品咖啡品牌頻繁陷入“發展困境”,處境愈發艱難。以Seesaw為例,自去年起便大規模關閉近半數門店,今年更是深陷負面輿論的風暴中心。今年2月,Seesaw因拖欠員工薪資問題引發廣泛關注。其員工向南都灣財社記者透露,公司拖欠包括上海地區75名員工在內的薪資報酬。
這一消息迅速在網絡上發酵,小紅書平臺上,眾多自稱Seesaw員工及供應商的討薪聲音不絕于耳。有員工直言:“截至3月10日,Seesaw連深圳地區12月工資仍未發放”;更有供應商爆料:“Seesaw拖欠數百萬執行款項”。
自2024年6月起,公司薪資發放異常,社保斷繳,員工維權艱難,創始人被限制高消費,供應鏈信任崩塌,超20家供應商發起訴訟。
除了Seesaw深陷泥潭,來自日本、曾被譽為有望與星巴克比肩的精品咖啡品牌%Arabica,這些年也頻繁閉店。2020年,其退出青島市場,之后又撤出江西市場,深圳、廈門等城市如今也僅各剩一家門店。
2024年,位于上海豐盛里的門店經營不到一年便宣告閉店,“全球海拔最高”的拉薩門店也停止營業。
而在今年,MStand也被網友爆出關閉了不少城市的門店。有網友發現南京德基廣場負一層的MStand已不見蹤跡,取而代之的是其他業態;還有粉絲前往北京喜隆多打卡MStand時,發現原門店已變成一家正在裝修的面包店。
為何精品咖啡深陷如此困境?
一方面,價格錨定效應顯著弱化,精品咖啡的溢價策略面臨市場認可度持續下滑的挑戰。
傳統精品咖啡業態主要依托手沖工藝體驗、空間美學設計及優質咖啡豆品質三大核心價值構建差異化競爭優勢,該市場定位曾成功培育特定消費群體。
然而,伴隨瑞幸、庫迪等主打高性價比的新興咖啡品牌快速崛起,特別是持續多年的9.9元價格競爭策略,已從根本上重構咖啡消費市場的價值邏輯——咖啡產品已從承載西方文化象征意義的社交媒介,轉變為滿足基礎提神需求的日常飲品,其原有的社交屬性與儀式體驗價值呈現明顯衰減趨勢。
市場調研數據顯示,僅7%的消費者愿意為“可持續咖啡”等衍生價值支付額外費用,而單杯咖啡支付意愿超過25元的消費群體占比不足4%。
這種需求結構的根本性轉變,導致精品咖啡行業長期依賴的“慢體驗+高溢價”商業模式面臨系統性挑戰:既難以有效說服消費者為非剛性需求的附加價值支付溢價,又在與標準化連鎖品牌的性價比競爭中處于顯著劣勢,最終形成“市場定位模糊、溢價模式難以為繼”的經營困局。
另一方面,盲目擴張埋隱患,加盟模式加速崩塌。早期精品咖啡多為扎根當地的小店,走‘小而美’路線,服務特定客群,構建了相對完善的商業模式。但許多精品咖啡并不滿足于此,紛紛借助資本力量,將重心投入到快速增長的賽道中。在資本推動下,Seesaw咖啡門店數量從7家一路狂飆至百家,Manner咖啡在兩年間也擴展到了千家。
為進一步實現擴張,不少精品咖啡還開放了加盟模式而這導致一系列的問題。一是當精品咖啡將全部精力聚焦于擴張和規模化增長時,必然會忽視精品化運營,進而引發品控下降、管理混亂等問題。
二是精品咖啡加速擴張的做法與其自身定位存在沖突。精品咖啡注重咖啡沖煮技術、咖啡豆品質,對門店裝修環境要求頗高,本就不契合‘短平快’的發展邏輯。
因此,許多精品咖啡陷入了擴張、品控下滑、口碑滑坡、閉店的惡性循環。
就像Seesaw,把重資產模式轉為輕資產模式,但加盟門店品控難以保障,導致口碑進一步下滑,門店數量不增反減。后續資金鏈更是緊張,無法投入足夠的資源用于品控管理。
目前社交平臺僅有關于其產品口味的吐槽,如‘品質下降像涮鍋水’‘不如9.9元咖啡好喝’‘裝修浮夸,咖啡一般’等。
更嚴重的是,Seesaw創始人被限高消費,拖欠薪資、供應商貨款達數百萬元。
最后,長期受困于“三高”壓力。為營造精品咖啡的儀式感與獨特體驗,精品咖啡店采用高成本模式。
首先,咖啡豆需選用國際咖啡品質學會(CQI)評分80分以上的高品質豆,以確保風味與新鮮度;烘焙后14天內須使用,遠超商業豆3-6個月的保質期。人力方面,需配置專業認證咖啡師,培訓周期較長。
空間上,以社交+體驗場景設計打造精致環境,單店面積多為80-100平方米。這種模式雖塑造了精品形象,成為咖啡愛好者的朝圣地,卻也讓其深陷高成本泥潭。
具體而言,80-100平方米的門店需配備3-5名專業咖啡師,培訓周期長達6個月,單人次費用3萬-20萬元,人力成本占比40%-50%;門店多位于核心商圈,租金占比30%,是快咖啡店的五倍以上;原料成本占比更高,且近年持續攀升——2024年全球阿拉比卡豆價暴漲48%,云南精品豆采購價同比上漲35%,直接推高單品成本。
在成本壓力下,許多品牌難以維持盈虧平衡,盈利困難,租金到期后退出市場,甚至因資金鏈斷裂而大面積關店。
突圍關鍵:讓用戶覺得“值”
在精品咖啡行業競爭加劇、市場格局加速演變的背景下,各品牌持續加大研發投入,積極探索創新發展路徑。
產品方面,各種口味和功能的咖啡相繼涌現。2025年,旺旺集團旗下邦德咖啡創新勢頭強勁,推出「現萃咖啡」與「果皮咖啡」產品線,選用優質全紅咖啡果皮及金獎咖啡豆,通過創新工藝保留綠原酸等抗氧化成分,降低咖啡因含量,滿足咖啡因敏感群體的需求。
而%arabica上線了「心情特調」,根據天氣、節日定制風味卡片,并開發“咖啡占卜”小程序,通過咖啡渣圖案生成運勢,將消費體驗與情感價值深度綁定。
邦德咖啡首創咖啡果皮雙重萃取技術,推出“瑰夏果皮美式”與“卡蒂姆果皮美式”,兼具果香與醇厚口感,普陀首店開業當日銷量超千杯。
Peet's Coffee融合東方傳統工藝,推出季節限定特調「桂花酒釀冷萃」,上海門店單日銷量突破千杯。
精品咖啡在消費場景創新上呈現多元化發展態勢。2025年4月18日開幕的重慶國際咖啡節以「與世界齊“啡”」為主題,融合「咖啡+非遺+科技+藝術」元素,打造「咖啡+」沉浸體驗空間。該活動聯合多國及知名品牌參展,設置家用咖啡機體驗區吸引行業巨頭,提出「城市雙地標咖啡長廊」概念,將渝中半島打造成「沉浸式咖啡館」。
極氪與Manner達成戰略合作,以「DriveIntoSpring」為主題開展跨界營銷。雙方將極氪MIX車型改裝為「移動咖啡館」,實現咖啡文化與汽車產業的融合,覆蓋通勤、自駕游等場景,成功將咖啡消費場景從傳統咖啡館拓展至車內空間。
還有上海Pillows咖啡融合咖啡劇場與圖書館概念,在大學路店設置開放式咖啡沖泡觀摩區,讓消費者直觀感受咖啡制作過程。
由此可見,咖啡賽道不存在“一招鮮”的制勝法則,能夠持續發展的品牌,均是在“用戶愿意支付的價格”與“品牌能夠提供的價值”之間實現動態平衡——既不讓用戶產生“不值”的感受,也不讓自身陷入“虧本”的困境。無論是平價咖啡追求“極致效率”,還是精品咖啡打造“價值感知”,本質上都是以更精準的方式回答一個問題:“我能為用戶解決什么問題,且只有我能將其解決得最好?”這正是品牌穿越市場周期的終極競爭力。
寫在最后
從皮爺咖啡華南首店的悄然離場,到Seesaw的資金困局、%Arabica的收縮戰線,精品咖啡品牌們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考驗。高租金、性價比沖擊、擴張陷阱,一道道坎橫亙在面前,曾經的“慢體驗+高溢價”光環漸褪。
但變局中也藏著新機。邦德咖啡靠果皮創新賣爆,%Arabica用咖啡占卜綁定情感,Manner把咖啡館搬進汽車里……這些探索證明,精品咖啡的突圍不在“死磕高價”,而在找到“用戶愿意買單的價值”。
說到底,無論是9.9元的平價快咖,還是三四十元的精品特調,能在“成本”與“體驗”間找到平衡,能清晰回答“我為誰解決什么問題”的品牌,才能在這場持久戰中笑到最后。接下來,誰能打破困局、重新定義精品咖啡的價值?我們拭目以待。
參考資料:
獨角MAll:皮爺華南首店,關門了!
餐企老板內參:40元咖啡接連“敗走”中國,誰還買單?
西南商業地產匯:2025重慶國際咖啡節成功舉辦,渝中區全力打造全球咖啡風尚之城
咖新社:6月5日,Seesaw創始人又被“限高”了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