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商超調改是調、關、創的平衡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周勇
編輯/娜娜
30年前的商超,無須長期貸款與外部投資,就可以持續開店。錢從哪里來?主要不是靠凈利潤積累,而是靠自身的造血功能。開一個店如果需要500萬元投入,每天能做10萬元生意,一個月就是300萬元,只要付款期超過50天,這樣的店越開越多,現金流也就越做越大。
一、調改是實體零售求生的必由之路
20年前的商超,增速開始降到了50%以下,以后逐年走下坡路,直到三年疫情之后,線上消費成為不可扭轉的大趨勢,實體賣場的日子每況愈下。
如果不調改再硬撐下去,能撐多久,主要看公司有沒有“家當”。有點家當的公司,茍延殘喘的時間會長一些,拼拼湊湊還能應付幾年。現在有些企業一觸即發,一碰就倒,就是因為輕資產,毫無韌性。有些國有商業企業或大集團,虧而不死,死而不倒,倒而不腐,腐而不朽,都要歸功于企業的資產沉淀,隨便拿出一塊資產就可以再活幾年。
在這樣的背景下,調改其實是實體零售求生的必由之路。通過優化商品結構、提升運營效率及創新服務模式,可有效應對客流下滑和消費分級挑戰。
企業主動求變之際,國家也出臺相關政策支持零售企業調改。商務部《零售業創新提升工程實施方案》明確要求“一店一策”推動改造升級,2025年該政策將進一步推動百貨、超市、購物中心等業態的調改項目落地。
二、調改效果顯著
從行業公開數據來看,調改效果十分顯著。
胖東來早期幫扶的調改,使被調改公司的當家人開始關注并認清了企業的真實狀況,這成為企業避免未來更大風險與當前走出困境的前提。所以,對大多數企業以及他們的管理者來說,客觀地認知自己企業的處境與經營狀況,是調改的先決條件。只有認清自己,認識到自身的局限性,才能重新起航。很多企業之所以未能從成功走向成功,就是因為自以為是。
步步高通過胖東來幫扶與自我調改,上市公司復活了,投資人也有了信心,今年股價上漲超過20%(截止8月5日)。步步高的調改,從股市表現來看,成果顯著,可圈可點。
永輝超市,無論是調改首店還是上海調改門店,從公布數據來看,效果持續顯著。如永輝上海首家調改門店(金山萬達店) ,2024年11月啟動,2025年1月煥新開業,日均客流量增長超50%,周末客流增長80%,年銷售額預期從1.4 億躍升至3億。
再如世紀聯華調改首店(中環店),營業面積從12000平方米壓縮至3960平方米,SKU從2萬多個銳減至2800個,重新選品疊加到8500個,生鮮銷售占比從30%提升至48%,水產、豬肉、熟食加工等重點品類全部自營。煥新后的世紀聯華中環店線下零售總額同比提升35%,客流同比提升20%,客單提升14%,坪效提升107%,人效提升17%,人均收入增長超過20%,品效提升40%。
三、調改也面臨巨大壓力
調改效果雖然有目共睹,不僅業績顯著,消費者體驗改善,員工報酬提高,但調改也存在“承壓”。
首先是調改需要大量投入,尤其是大店調改,少則三四百萬,多則七八百萬。所以,有公司稱:調改不如新開。據方正證券對永輝超市的調研,合肥東風大道店調改費用為180萬,主要用于停車場、燈光、貨架等調改;杭州濱江寶龍店調改費用為400萬-500萬,主要用于貨架及燈光部分的更換;西安中貿廣場店調改費用為800萬,因店齡較長,更替貨架與燈光為主要費用。若永輝超市2025年完成200家調改,按單店調改成本800萬元計算,調改總成本或超16億元。
其次,調改以后遇到“老店新規”問題,如消防、衛生等方面,老店開著沒啥問題,但調改變成新店,新的要求就更高,投資也更大。
第三,調改以后引入餐飲,有關部門要求超市餐飲部分按照餐飲納稅,會增加企業的稅負。
企業實際調改過程會遇到更多的具體問題,都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團隊去協調解決。有些問題也需要當地政府有關部門給與政策支持。所以,企業調改也在催促政府做相應的“調改”。政府給政策比給錢更有效。企業調改的巨大投入,政府給不起,只能依靠企業自身的努力,如永輝超市通過增發募集調改資金。
調改的風險也是客觀存在的。如對大店的調改,如果大店模式總體與需求不匹配,調改投入就會部分打水漂。再如當下都狂增現場制作,實際上有不少店鋪并不具備“現場制作”甚至“后場制作”的條件,更何況從發展來看,未來的趨勢還是中心廚房或加工中心與“賣場制作”相結合。企業一定要想清楚一件事:馬車再怎么調改,也不可能調改成汽車。如果是馬車,就要堅定地關店。
四、調改實質是重構零售模式
聯商網湯洋年初寫過一篇文章《2025年,超市調改到底“調什么”?》,說得很好。他認為:調改就是調人、貨、場,也就是人貨場的重構。調人,主要是調人心,表面是漲工資,底層邏輯是以誠信換信賴,培育“認牌購物”消費習慣。調貨,表面是減商品,增自有品牌和現場加工品類(熟食、烘焙),形成生鮮、加工、食用三分類的新結構,底層邏輯是改變盈利模式,減少通道費收入占比,增加商品差價收入占比,歸根到底是要建立零售風險承擔能力。調場,表面是調空間、調布局、調動線、調陳列、調環境、調服務、調體驗,底層邏輯是提升賣場的“質感”。零售在穿越周期中,沒有質感的零售將會被逐步淘汰。
在調改過程中,實體店所強調的“場”,比較多的還是賣場內部的“場”,如今應該更關心“消費場景”,根據不同場景推出不同的功能性產品,另一方面,倉也是場,所以,企業也越來越重視倉配建設。更重要的是,不同的消費場景,具有不同的購物習慣與購物渠道,如果不認清目標客群消費旅程,構建全渠道矩陣,希望顧客重回賣場,那只是單相思。從前給顧客一個理由,就會有客人到店,如今即使給他們10個理由,也不一定會到店。
最關鍵是要回歸零售本質,進而改變“坐享其成”的經營模式。零售的本質,開始是買賣商品,后來是提供價值,最終是提升效率。傳統的買賣商品如今變成了集合或開發“好貨”。提供價值則從滿足全客群需求轉變為指向特定的目標客群,如會員店。有些企業調改效果不明顯,最關鍵的就是目標客群不明確,對目標客群的需求不明確,對消費旅程線路圖不明確,總之是方向不明。從這個視角來說,調改不是一種模式,而應該有多樣化模式,即所謂“一企一策”“一店一策”才能更有效。
當下零售要實現集合好貨、有效售賣,如果還停留在“驚險跳躍”的水平,肯定前途渺茫,正所謂“預則立,不預則廢”。
五、盤活存量與創新增量相結合
有些企業通過調改,生鮮經營又回到了過去的專柜形式,這樣做在短期內也有效果,因為成本與損耗都減少了,但這種模式必有后患。調改應該是調、關、創的平衡。
調改與關店相結合,超市(尤其是大店)正處于總量過剩時期,關閉不良店甚至比調改更為重要。2024年全年,永輝超市年報顯示:關店232家,調改31家,新開7家,簽約3家。
調改與關店都會嚴重影響營收,所以,盤活存量與創新增量相結合,是零售發展的必由之路,調改、閉店、創新必須保持動態平衡。
如永輝超市,2025年計劃新開6到10家門店,關閉300家、調改200家,再整改50個前置倉。主力門店將被壓縮成兩種方式:2500-3000的大店;1500-2500㎡的緊湊型店。再如大潤發,也在做業態創新的努力,除1萬㎡大賣場外,5000-6000㎡、3000㎡、1000-1500㎡、會員店等多種模式。不是哪種模式更適合自己,而是哪些模式與消費趨勢更匹配。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