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店推銷貼牌藥品不可急于求成
來源:
張玲娜
2009-06-16 09:53
這樣的老太太按理應該是該藥店的忠實顧客,然而有一天,筆者卻偶遇其手里拿著一盒眼藥水從附近另一家藥店走出來。這就奇怪了,上前隨口詢問,筆者于是聽到一段時下頗為典型的藥店經歷。
原來老太太這兩天眼睛發癢,便尋思著去樓下的“平價折扣”藥店買支眼藥水。這位老熟客剛進藥店說明來意,一名店員便將她帶到貨架前,不由分說遞上一支規格8ml的氯霉素滴眼液,標價為9塊多。老太太一看價格牌便不高興了,“什么樣的‘氯霉素滴眼液’要9塊錢?以前買的不都是一兩塊錢么?”此話一出,店員便趕緊又從貨架角落取出一支同類產品,價格為兩塊錢。
“我看都懶得看,直接出門到這家來買了”,之前對“平價折扣”店的信任遭到了打擊,老太太抱怨的語氣中似乎猶帶幾分委屈。事實上,作為廣譜抗生素,氯霉素滴眼液從2005年起已經由OTC轉為處方藥,藥店不得隨意推銷。這一點,老太太要是知道了,恐怕得更生氣。或許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這位過去的忠實顧客都不會再踏進上述折扣藥店的大門。
像老太太這樣的普通顧客當然不知道“高毛利”或者“貼牌”的概念,但“藥店在推銷部分特定商品以獲得更大的利潤”——實際的購藥經歷已經讓不少顧客逐漸形成類似模糊的認識。筆者隨便上網搜索幾個關鍵詞,便能發現大量由普通消費者發表在生活論壇中的類似評論。有趣的是,被惡評的大多是社區藥店。這不啻為一個危險的信號,正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社區藥店的目標顧客群相對穩定,上述“傷感情”的事情多了,必然更容易影響藥店的人氣。
最近,由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公布的《中國連鎖零售企業經營狀況分析報告(2008~2009)》顯示,連鎖藥店典型店鋪的調查數據證明,2008年藥店的客單價增幅為1.3%,但日交易次數卻下降了3.8%。除去金融危機、奧運會等大環境的影響,老百姓對藥店貼牌產品的警惕心理或許也是其中的一個因素。
在筆者看來,貼牌也好,高毛利也好,只要生產、經營過程合法,未必不是藥店未來繼續盈利的光明大道。問題是,急于求成、拔苗助長的功利心理卻很可能讓貼牌藥品在大眾心中產生陰影。而陰影一旦形成,貼牌的道路也就道阻且長、行之不遠了。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