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悅:中國超市地方軍崛起探秘
來源:
聯商網
2009-07-22 14:51
“農超對接”與農民及消費者實現三贏
前不久,商務部、農業部聯合下發文件,確定將山東家家悅超市有限公司列為第一批“農超對接”試點企業。此前,家家悅集團董事長王培桓已經帶領他的400家直營連鎖超市,在探索和踐行這一模式的道路上走了將近十年。王培桓認為,我們的民族企業應當“一手牽兩頭”,既要幫助農民解決賣難,更要保障消費者餐桌的安全。現在看來,這樣具有前瞻意識的“對接”的做法,就源于如此簡單的“責任觀”。
“關注農民期盼的眼,盯住顧客放心的碗”,這句王培桓常對員工強調的話被做成條幅掛在家家悅集團位于威海宋村的生鮮加工配送中心大廳里,旁邊一面墻則掛滿了農民送來的錦旗。
時至今日,回憶起幾年前里口山農民敲鑼打鼓送錦旗的場景,王培桓仍為農民質樸的做法而感動。當年,王培桓看到《威海晚報》關于里口山的桃子受外銷量減少影響出現賣難的報道后,立即帶著他的員工主動去里口山收桃子,解決了農民的燃眉之急。在這一事件的啟發下,家家悅也就是當時的威海糖酒超市,走上了與農產品生產基地“對接”的發展道路。近年來,家家悅已通過與農民合作的方式,在全國建立農產品基地2000多個,超市銷售的80%的農產品來自基地,既解決了農民賣難的問題,增加了農民收入,又建立了穩定的購銷渠道,保證了城市農產品供應。
2005年,威海遭遇暴雪,市區積雪超過1米,最深處達2米。但為了保障城市供應,不讓農民著急,家家悅的車隊還是想方設法到基地收購農產品,平時1個小時的路,跋涉了整整12個鐘頭。降雪期間,家家悅超市所有門店堅持營業,每天保證蔬菜、水果正常供應,且價格一分錢不漲!因為王培桓知道,越是這樣的時候,居民生活必需品供應對保障社會穩定的意義就越大。
闖入外貿圈,定制“自有品牌”
特定情況下犧牲企業的利益并不等于犧牲企業的發展。恰恰相反,只有為客戶提供滿意的服務,企業才會有長遠的發展。有了這種境界,家家悅從一個全省糖酒行業最小的二級批發企業,快速發展成為一個跨區域連鎖、跨行業經營、具有持久發展潛力和深遠發展前景的連鎖集團。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時,很多企業紛紛破產,王培桓卻緊抓機遇擴大企業規模,為危機之后的發展做好準備;2004年,王培桓又與歐洲最大的自愿連鎖機構SPAR進行合作,成為中國自愿連鎖的探路者和拓荒者;2009年,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不斷擴大,家家悅卻視危機為轉機,在廣交會上與外貿出口企業簽下了3.4億元的購貨訂單。談及為何這樣做,王培桓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市場無國界,銷售無內外”。
王培桓認為,長久以來,我國不完善的貿易體制和生產體制使內貿和外貿之間產生了一堵墻,很多企業給外貿市場生產的標準高于國內市場,結果是我們自己的百姓消費不到最好的產品,企業的市場也掌握在別人手中。“外貿企業有技術,在加工能力方面非常有優勢,但缺少銷售通路,危機一來就垮掉了。”而這個時候采購外貿產品既可以幫助外貿企業渡過難關,又能購進物美價廉的貨品,讓消費者嘗到實惠。“內、外貿之間的這堵墻遲早會被推倒,銷售絕對不能內外有別。”王培桓說,“危機過后,大家終將發現,企業最有價值的永遠是品牌和通路,這兩者永遠不能受制于人。”帶著這樣的想法,家家悅打造出了以“悅記飄香”為代表的一系列自有品牌。王培桓堅信,貿易發展史已經證明,世界上所有的大品牌都是從本國做起來,繼而再走向世界的。
“后臺競爭”建立龐大物流系統談到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王培桓并沒有如我們想像的那樣描繪出一幅宏圖,而只是說“發展連鎖,物流先行”的思路不會改變。
家家悅現在直營連鎖店400多家,其中農村店240多處,覆蓋了山東省內29個市縣;更有6座現代化物流中心,2000多個農產品基地,形成了“東西結合、城鄉一體”的網絡格局。王培桓感慨到,家家悅的成功就得益于讓物流走在了前面,通過物流體系來支撐企業的發展。他認為,超市行業的競爭看來是前臺競爭,而其真正的競爭卻在后臺。只有發展物流,整合供應鏈體系,統一配送形成規模優勢,才能減少店鋪的缺貨率,為顧客及時提供充足、多樣、有品質保障的商品。目前,除了重慶和西藏外,家家悅的采購體系覆蓋全國。
眼下,王培桓正忙著在世界范圍內挑選一家合適的信息企業,并與之合作,升級企業的信息系統,以便將商流、物流、資金流與信息流更好地結合。
(在線國際商報 張云中 張小蕾)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