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便利店的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
這首歌的意境告訴我們,春天是要在山林里才能夠找得到的,那么對于上海的便利店業態而言,什么才是他們賴以成長的青翠的山林——消費市場呢?
上海的大賣場從2001年時的二三十家已經發展到目前的近180家了,估計再過一兩年,憑著外資大賣場的狂飆之勢,突破200家應該也是不遠的事情,屆時每家大賣場覆蓋的人口將只有9萬人左右,但即便如此,還是擋不住外資大賣場在上海開疆拓土的迅猛之勢,因為大賣場的消費能力擺在那里,而且這些外資大賣場往往可以通過招商來消化自己的租金壓力,使得物業租金對賣場的經營壓力至少是不在主要影響因素之列。
然而,相對于大賣場的風景這邊獨好,便利店的日子卻要艱難得多,上海的便利店從2005年的近4000家發展至今,恐怕是只見減少不見增加,而上海的人均GDP也從2004年的5000美元增長到2008年的10000美元,而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以上時,根據世界各國便利店業態的發展規律,應該是大發展的時候,但為何上海的便利業態卻仍然是“這里黎明靜悄悄”呢?不論是外資企業如全家、羅森、喜士多,還是內資企業好德、可的、快客、良友等便利公司,這幾年的發展都宛如進入了“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說得好聽點是在練內功以待時來運轉,說得不好聽點則是在“茍延殘喘”了——痛且不怎么快樂著。
新開門店巨虧是造成這一結局的直接原因,由于開一家虧一家,開得越多虧得越多,所以大家都不敢開新店了。那么為何開新店會造成巨虧呢?是不是大家都不會選址呢?倘若國內的企業在選址上有些粗放,外資應該不會如此啊,但是結局卻都是一樣——虧,而且都是巨虧。
其實,我們來簡單算一個帳就明了了。現在上海便利店的房租一般是8-15元 / ㎡天,這樣一個80平米的店面的月租金就是19200—36000元,(聽說最近一家外資便利公司在上海天鑰橋路拿下的店面的租金高達80-90萬/年,這是什么概念?要做多大的生意才能夠達到平衡點?)
按照每月1.92萬元的租金,保本點大約要達到5500-6000元,而一般地,8元日租金的區域往往都只是一般中等地段,在這些地段內資企業在度過一年的新店培育期平均能夠達到4000元已屬不錯,這樣按照成熟門店同店增長率每年10%(這已經是高估便利店的經營能力了),這樣門店大約在第五年達到6000元的日均銷售,處于基本保本水平或微利狀態(而此時多半房東要嚷著租金至少上漲50%了),而在新開店的第一年,大約會虧本10-15萬元(這已經考慮將總部所收的通道費在扣除配送費和總部費用后全部計入了),然后按照每年遞減3萬元的減虧速度,在整個便利店合同周期內,一家門店大約會虧損20萬元,而且這樣的門店還不是遍地可以找到的,能夠達到這樣的經營水平還是需要便利公司費一番功夫的。
好德、可的、快客之所以目前能夠保持微利,全在于在2004年以前在商業租金高速上漲之前拿下了一大批門店,所以目前還能夠撐得下來。
而且更讓人郁悶的是,高房價在一端侵吞了便利店的應有利潤的同時,在另一端卻在大量削減客流。
大家知道,便利店主要靠吸引年輕的顧客,而今除了那些還在就讀小學、中學、大學的學生一族之外,已經很少有消費者對便利店的高價格不在意的了,就拿筆者周圍的同事來說,收入水平在上海也絕對算得上前20%的序列的了,但是問及他們是否去便利店購物,都是回答很少去,因為那里價格太貴,還是去大賣場實惠,而且也不用走多遠,也不用排長隊,很方便。
再細問,便利店能夠給你帶來更大的方便啊,你們這些人時間都很寶貴,我什么不利用便利店來節省時間呢?
答曰,收入在一定時限總是一定的,而現在買了房子的全成了房奴,每月交掉房貸、物業管理費、甚至還有欠親朋好友的欠款以后,可支配的收入連一個大學剛畢業的都不如;而沒有買房的,看見房價如日中天,而且還在不斷上漲,盡管一年省下來也只能買三四平米的房子,但是也不敢不盡全力節省啊。這些人年齡都在25-35歲之間,收入相對較高,而且沒有失業、養老、就醫、求學等方面的經濟困擾,應該是便利店的消費主力,但是卻由于被高房價壓得喘不過氣來,只好舍棄便利店的方便,多犧牲一些休閑時間去大賣場圖個節省了。
如果最有實力、最有可能在便利店消費的顧客群都自覺地選擇逃離便利店,那么,對于便利店而言,這意味著什么?如果再考慮上海的其他消費群體,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上海2008年的職工平均月工資為3292元,這是稅前而且包括四金的,如果計算稅后的話,估計也就在2500元左右,這樣一年的稅后收入,不吃不喝不花,也只夠買2平米均價房。
在日本雖然也受高房價的困擾,但是,在日本卻滋生了一種同居不結婚不買房的文化,使得這些本來可能會被高房價壓得喘不過氣來的年青人倒也樂得逍遙,而且日本人的家長也不會象中國的父母這樣,一定要看到兒女成家才覺得自己的使命完成,為了完成這一使命,許多父母甚至是犧牲了自己的全部積蓄來供養子女買房。
而中國的年青人呢,雖然未婚同居者甚多,但很少有人把這當做常態,最多只是過渡幾年而已,買房的“賊心”永遠不死,所以,要指望中國的年輕人象日本人一樣瀟灑,自己一生的錢吃光用光,不留給子女分毫,估計還是很難成為主流的,能夠有5%的小概率事件發生,在中國也已經是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了。
幾年前在泰國旅游時,聽導游說起泰國人都是“賺三塊花五塊”,而且泰國舞蹈的手勢中也似乎表達此意,而華人總是賺五元花三元,所以盡管華人一開始在泰國都很窮,但是幾代人累積下來就很有錢了,現在華人在泰國的經濟實體中已經是相當有影響力的了。
所以,只要房價還是這樣高不可攀,年青人的可支配收入就會低得可憐;只要年青人還總想著要先買房再結婚,而不是象日本人那樣以同居不婚作為常態,那么上海的便利店的春天就永遠只是在商家的期待中,即便人均GDP由現在的1萬美金增長到了2萬美金也是枉然,因為那時的房價可能已經由現在的平均每平米1.5萬漲到了每平米3萬了。
(來源:聯商網博客 作者:黃山巖松)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