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品牌便利店的五大隱憂
一、缺乏品牌管理支撐
開便利店的譚闖,對自己的投資感受是——后悔。
譚闖大學畢業后發現工作比較乏味,就和同學倆人湊了17萬元,啟動了一個加盟品牌便利店,店面80多平米。
可是,運營了六七個月之后,譚闖覺得回報并不明顯,“當初簽的加盟協議有挺厚一本呢,我都沒仔細看,現在我也不在加盟總部那里上貨了,也沒人來店里督導。現在連能不能干到合同期滿都兩說著呢,每個月的投入還在滾動地增加,但是10多萬的投入回報是很慢的,四五年能回來嗎?我自己都不抱希望。”
二、長期保持質量存疑
遼寧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張桂文表示,加盟便利店的雙贏效果是非常明顯的,加盟店可以通過自己加盟的品牌,擴大自己的影響力,而品牌運營商則可以通過加盟連鎖收取加盟費用,并讓品牌迅速占領市場。
然而,實際效果卻未必是真正的雙贏。從沈城便利店的加盟現狀來看,如何保障服務質量的統一和長期不變,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這也是決定加盟品牌能否持續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
三、迅速擴張急功近利
另外一個擔憂,張桂文認為來自于品牌運營商自身,她認為在加盟模式下,能否實現雙贏、保障品牌質量,品牌運營商的作用要大過加盟店主。
這是因為,品牌運營的管理是系統性的,需要整體的包裝和長期跟進后續管理,而不是急功近利地擴張市場數量。能否取得顧客信任,最大的影響還是來自于品牌運營商對加盟店主的服務和管理。
四、加盟雙方矛盾難免
80后王妍今年曾是品牌便利店的加盟者,但是當她簽訂了加盟合同、交了加盟費之后,發現加盟并沒有想象那么容易。王妍告訴記者,品牌運營商在合作協議中規定由他們負責選址,但選的地點她并不滿意,之后再選址也沒有達成共識。
“加盟合同簽完到今天,都折騰了有大半年時間了,卻還沒有運營起來。”王妍表示,她最終決定退掉加盟費,“不是我不想投資這行,是我的投資熱情被拖沒了。”
五、兄弟相煎仍然存在
在熱鬧路一家品牌便利店內,一名工作人員對所加盟的品牌充滿了抱怨,“自己品牌的也在附近開店。”在這家店馬路斜對面大約100米,一家同品牌便利店已經開了一年多。
更為夸張的是,這家店的老板在皇姑區兌了該品牌一家便利店后,附近又新開了一家同品牌店,規模要大一些,“一下子就把我們那個店擠垮了。”這位工作人員憤憤地說。
記者了解到,雖然在加盟合同中都會寫明多少米內不開同品牌店,但在實際操作中,各加盟品牌往往不會去過多考慮原有店鋪的利益,這對加盟店主多少會產生傷害。
(華商晨報 記者 王莉 劉艷玲)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