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當勞叔叔”的華人面孔
來源:
聯商網
2009-08-30 16:02
曾啟山和前任美國人施樂生的交替,背后蘊藏的是麥當勞中國策略的調適。用一個更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懂得亞太地區經商之道的本土CEO,是麥當勞今后在中國這個蓬勃市場取勝的關鍵。
施樂生的個性張揚和做派高調,代表了麥當勞在中國的一貫風格和策略。許多麥當勞的活動上,記者都看到施樂生用有限的漢語單詞和記者開玩笑。在一次僅有兩家媒體的專訪上,他煞有介事地說:“千萬不要問我,我更喜歡哪份報紙。”而在一次麥當勞發布夏季特飲的時候,施樂生甚至穿上了海南廉價的花哨島服來參加發布會,顯得滑稽而可愛。
事實上,曾啟山的個性和幽默是很內斂的。2009年5月,麥當勞推出“麥樂送”外賣業務發布會上,出現了這樣一幕:曾啟山率先上臺發言,突然咳嗽語塞,他掏出手機撥打外賣電話,“麥樂送”送餐的小伙子旋即出場,大家才醒悟這戲劇化的前奏不過是活動的序幕。曾啟山說,“看,作CEO不但要懂管理還要會表演”,結果引來笑聲一片。
據說新加坡籍的曾啟山之所以被委任為中國區的CEO,源于他亞太區的經驗和履歷,曾啟山在1993年加入麥當勞,曾經擔任麥當勞馬來西亞、中國臺灣地區和韓國市場的區域經理,以及麥當勞新加坡董事總經理,成績卓著。
2009年是麥當勞進入中國的第19年,卻是遭遇經濟危機之際。由于中國的地位變得尤為敏感和重要,許多跨國公司都在中國加碼,曾啟山也更具壓力和挑戰。然而,施樂生趕上了好時候,在于麥當勞全球業務以及經濟環境的平穩。麥當勞諸多美國CEO在中國市場更多的是按部就班地執行美國的經營理念。
一個商業模式和文化體制超級穩定的跨國公司,主流內涵少有變化,就像有人調侃美國的政治制度下誰當總統都差不多。比如,麥當勞永遠都標榜不是賣漢堡的,而在“傳遞一種快樂的生活方式”;以及其錘煉成熟的高效可控的標準化流程使麥當勞的連鎖店不斷復制。
有人把在中國的本土化程度作為衡量跨國公司成功的標準,這一點未必準確。以施樂生為代表的美國CEO事實上更多地延續和堅持麥當勞的國際做法和文化內涵,并不刻意強調本土化。比如和供應商的合作上,麥當勞采購實現了本土化,但堅持和全球核心供應商合作。
有人評價麥當勞更國際化,肯德基更本土化,這在經營上無所謂對錯,兩家看似都是“賣漢堡”的公司,事實上在經營中并未陷入同質化競爭,反而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差異化戰略,從而實現了共同盈利。
麥當勞目前的商業模式是,在中國以50%合資、合同合資和外資獨資三種經營方式為主。麥當勞公司的收入主要來源于直營店的盈余、房地產營運收入、從加盟店收取的服務費三部分。
曾啟山在采訪中在強調,有些東西是要保持國際化的,有些是要本土化的。其上任后,動作頻密,不僅推出了外賣服務、被外界稱為挑戰星巴克的麥咖啡,還不斷豐富新菜單,包括四川地區有中國地域特色的辣漢堡等等。
而業界其實也在觀察,這位華人面孔的CEO新貴,將如何把美國麥當勞的核心價值和中國特色進行完美嫁接?
(中國經營報)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