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美去黃光裕化還會經歷怎樣波瀾?
“國美的危機徹底過去了!”
8月27日,國美副總裁何陽青很肯定地告訴記者。此時,離開黃光裕的國美已經走過近300天。讓何陽青如此信心滿滿的是,8月3日國美成功配售新股、貝恩資本股權融資資金到賬。
“貝恩融資讓國美有了5個億的現金流,資金解決后,國美整體運營轉入比較健康的狀態。很肯定的一點,我們的資金已經不是問題。”
盡管國美對外宣稱 “危機徹底過去”,但是對于黃光裕配股國美一事,何陽青表示“時間自會見分曉,現在不好做表態”。
黃光裕是國美不得不面對的提問。
畢竟,在過去的二十多年中,黃光裕就是國美,國美就是黃光裕。二十多年后,國美,這個被黃光裕一手創業搭建起來的銷售王國卻不得不實施“去黃光裕化”。
緊急布局“去黃化”
3年前,黃光裕有一個恢宏的計劃。
“2011年國美將占領中國1/4的家電市場份額,完成2500億元的銷售額。”那時,沒有人不相信這個目標的實現,它猶如黃光裕三度出現在中國富豪榜上一般,耀眼奪目。
2008年11月19日,黃光裕“離開”了國美,一切都變成未知。
那是一個令人窒息的時刻。國美董事會和管理層明白,黃光裕被拘的消息一旦被傳出,可能意味著:資金鏈緊繃,股價狂跌,銀行授信縮減,供貨商不信任……
一位工作人員透露,當時人們心里都明鏡一樣:國美高層都繃著一根弦,唯恐有供貨商催款斷貨,對國美來說,集體斷貨將意味著這個銷售王國,頃刻倒塌。
1986年,黃光裕三萬元起家,從一個百平米大的店面開始經營。截至他被拘,國美在北京、上海等城市設立了28家分公司,及數百家直營店面,累計門店千余家。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家電零售王國。
無論在公眾還是商家眼里,黃光裕都是這個王國的霸主。如今,國王不在,王國體系受到空前質疑。
而且,當時的國美已經面臨“2008年下半年銷售業績下滑”的危機。國美內部人士已經預感到,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如何挽救?
國美高層的第一反應是把黃光裕事件與國美本身運營做出明確切割。
董事會開始不停地開會,有媒體報道,從黃光裕被拘,國美高層就進入了無休止的加班。一些前去探班的人描述:“國美所有的辦公室都亮著燈。”
首先,國美董事會成員開始集體出訪。陳曉、王俊洲、李俊濤這些國美高管們分工飛往全國各地,進行緊急公關。他們決定去跟家電廠商的大老板們親自解釋,恢復商家的供貨信心。
2008年11月23日,國美宣布停牌的當天,陳曉飛抵香港,和國美的海外投資機構洽談,以解決投資方的信任危機。
2009年1月18日,國美電器公告,黃光裕辭去公司董事局的職務,由原執行董事陳曉接替國美電器董事局主席一職。
黃光裕脫離國美的管理層面,標志著國美實施了“去黃化”第一步。
在此后的時間里,國美“去黃化”痕跡越加明顯,甚至包括國美所有門店都換上了紅色的新LOGO。
溫和化轉身
在外界看來,國美變了,變得溫和了。
之前,霸氣,一度是外界對黃光裕經營管理姿態的印象。
有媒體稱,黃光裕做出一項戰略決策,國美上下沒有人敢反對。顯然,承認自己脾氣“急躁”的黃光裕,對內對外都擺出一副“舍我其誰”的自信。
對于供貨商,黃光裕領導下的國美時期,一直是“挾渠道以令各方”的姿態。由于國美強大的連鎖規模和銷售通路,各個供貨商們不得不“寵著”國美。
在業界,流傳著“霸氣國美”、“和氣蘇寧”的說法。
“去黃化”實施后,國美在應對供貨方的態度轉變尤為明顯。
一直以來,國美對供貨商實施 “類金融”模式的超長應付賬齡。由此,國美將“長大”的成本大大轉嫁給了供貨商。
“類金融”模式,即先貨后款的供貨付賬模式。國美在與消費者之間進行現金交易的同時,延期3至4個月才支付上游供應商貨款。這就使得其賬面上長期存有大量浮存現金,并用于規模擴張或轉做他用這樣一個資金利用模式。
同時,供貨商入駐國美,有幾項霸王條款。譬如:支付節假日產品促銷費用;庫存轉移在供貨商環節……等等。
當然,期間也有大大小小的供貨商對國美提出過質疑。
譬如,海爾拒絕參與國美的促銷活動,聯想采取了可能訴諸法律的警告和斷貨措施,些許供貨商簽名抗議國美的野蠻條款。
但是,對于龐大的國美而言,這些并沒有危及它整個體系的運營。
黃被拘,使國美高高在上的日子一去不返。2008年11月28日,黃光裕被拘的第十天,從國美傳來消息:為防止供貨商追款,國美對供貨商開始實行“先款后貨”的還款政策。要求供貨商拿到之前的貨款后,必須確保其后供貨的穩定性。
同時,國美還破天荒地答應供貨商提出的各種要求。譬如,主動配合了海爾的零庫存業務模式轉型。海爾人士稱,以前,“即使國美有這個能力,它也不會愿意做。”
而且,在國美與各供應商2009年的協議中,還特別允許供應商選擇性進入店面,這些條件以往只有個別企業可以享受,現在成為國美零供關系的通用規則。
外界甚至感覺國美過于熱情了。
停牌1個月后,國美在香港沙田馬場舉辦“國美杯賽馬日”,邀請各大供貨商前來參賽,進一步緩和關系。
也就在此時,國美連發幾篇新聞稿,向外界傳遞“國美得到各大供貨商的信任和支持”的信息,化解供貨危機。
單從供貨商方面看,國美徹底修改了“黃氏關系”。
戰略轉移
三年前,在一次新聞發布會后,有記者問黃光裕:“‘和氣生財’和‘時間就是金錢’,哪一個更接近你的理念?”
黃光裕回答:“人爭了半天,無非就是為了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更大的成功。時間就是金錢。”發問的背景是,國美和永樂并購案不久,國美勢力迅速攀升。
如今,只有控股權的黃光裕再也決定不了國美的性格。
那個以擠壓時間、瘋狂擴張著稱的國美,曾經像一個強壯的青年,四處奔跑。如今,它開始放慢腳步耐心琢磨。
兩個月前,記者走訪國美總部,19層門店營運中心的辦公大廳里,墻上一塊白底板上寫著國美最近工作重點部署——關于關閉和重開國美門店的工作進程。此時,五十多家門店已經被關閉。一個箭頭指向接下來重點關店省份——山東濟南、青島等。
國美副總裁孫一丁解釋,2009年計劃關閉一百多家店,主要針對營運效率低的門店。同時,減小開店的速度和規模。
其實,早在2009年初,國美就提出了以提升利潤及網絡優化為主導的家電零售業新戰略。
據國美2009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在2009年元旦到五一的這五個月內,國美關掉了110多家業績不佳的店鋪,估計避免這些門店帶來的全年虧損達1.55億元。同時,新開門店30家,以保持銷售網絡覆蓋205個城市不變。
開店規模曾經一度是國美店面運營的的重要指標。截至黃光裕案件事發,國美已經擁有1300余家店面,并以店面的數量最多居“中國電器第一零售”之位。
黃光裕也將店面數量和銷售總額,作為公司業績考核的重要標準。在多個公共場所,黃光裕對此表現出驕傲的姿態。
而在黃被拘一個多月后,國美正式提出的轉型戰略路線中,核心是,提高單店的盈利能力。這意味著,國美結束了黃光裕的“跑馬圈地” 時代。
此時,蘇寧電器高調宣布自己成為電器連鎖行業的“領跑者”。“黃氏領跑”再也不是國美的方向。
經濟學者馬光遠分析,國美要想實現“去黃化”,必須完成三個層面的工作:一是管理層面的“去黃光裕化”。黃光裕辭去董事局職務,標志這個制度層面已經基本完成。二是輿論層面,將黃光裕與國美電器切割,這個工作,需要時日。第三個層面:股權“去黃光裕化”,這是黃光裕家族與各方角力的重點,也是分歧的最大所在。
盡管在市場轉型方面,“去黃化”漸漸明朗。但是,最后一步的“去黃化”,何談容易?
果不其然,第三步走得并不理想。
權力挪移
在過去的二十多年里,黃光裕之于國美,就是權力和方向。
這不僅僅在于黃光裕對國美的創業身份,也在于黃光裕占據國美絕對權威的股份比例。截至黃光裕被拘,他和妻子杜鵑在國美的股權份額占到35.5%。也因此,黃光裕出事后,這成為融資者比較在乎的談判內容。
融資前夕,貝恩資本向國美董事局提出:“在面向全體股東配股18%的部分中,黃光裕家族必須放棄配股權,并轉讓給貝恩。”這樣的要求無疑是對“去黃化”的最后緊逼。
在融資談判中,提出這一條件的不僅僅是貝恩。只是,在貝恩再次申明此項要求之前,多家融資機構已經因為國美的無答復而退步。
此時,國美內部兩股力量正在權衡,黃氏家族似乎在通過某種渠道在傳遞自己的意見。最顯著的體現是那場股東大會。
在外界看來,端午節后的這次股東大會是再平常不過的。然而,這次會議似乎向外界傳遞出另外一種信號。會議上,副總裁孫一丁被任命為國美執行董事,至此,董事局中有5名執行董事、3名非執行董事以及3名獨立非執行董事。據說,執行董事中的王俊洲和魏秋立為黃光裕多年個人顧問,伍健華為當年黃光裕點名任命的董事,新上任的孫一丁更是黃光裕一手提拔。五位執行董事中,代表黃氏家族利益的董事達到了四名,占壓倒性優勢。
此后,負責和貝恩談判的由董事局主席陳曉變為執行董事王俊洲和魏秋立搭檔。談判也跟著轉移為:在“保證黃氏家族的控股地位”為前提下進行。
再后來的8月初,各大新聞媒體爆出“黃光裕獄中操縱國美”的重磅新聞。社會上對于黃氏家族的強悍操控力感到驚訝。
這一消息的最初來源是國美自己的一則公告:黃光裕出資5.49億港元(約合4.83億元人民幣),認購國美8.16億新股,全額參與國美配售。
至此,沒有人相信國美可以真正“去黃化”。而且,黃氏股份的絕對權威也在說明這一點。
黃氏絕對控股
輿論普遍認為,黃氏家族再顯余威,是基于對國美售股融資后自己股份被稀釋的擔憂。而國美之所以選擇通過售股實現融資,是因為黃光裕事件之后國美資金鏈條全線告急。
一位國美高層人士對媒體形容,黃光裕被拘時,國美的財務狀況已經“非常緊張”,“票據凍結了很多”。
截至2008年末,國美應付票據及銀行借貸已達86.57億元,而應付賬款以及應付票據更是高達129億元。
國美2009年上半年年報顯示,期內收入為204.63億元,同比下降17.73%,凈利潤為5.8億元,同比下降49.57%。
2008年1月23日至2月4日,國美連續10次的回購,花費了22.37億港元的現金;在此之前,國美電器又通過興業銀行委托貸款為大中電器支付36億元。
孫一丁告訴記者,2008年,國美出資5個多億收購三聯商社20%左右的股權,由于三聯商社的運營頻頻出現問題,店面收縮,盈利店被侵占,導致國美控股的三聯商社出現了資金斷裂。從而導致國美電器出現投資損失4.5億元。
與此同時,在國美公告證實黃光裕被調查后,所有全國性商業銀行都調低了對國美的授信額度。到今年8月,國美一直在用上年同期的現金流支撐。
現存資金危機下,更大的隱患正在逼近國美。2007年5月14日,由多家外資機構向國美電器發行的46億元人民幣的可轉股債股價暴跌,其中大多數機構選擇將在2010年5月18日前提前贖回這筆資金。這意味著,國美電器2010年5月前必須準備好至少46億元的現金。
此時,國美高層已經不得不選擇售股融資。無論出于何種原因,這成為對“去黃化”的更進一步挑戰。
在經過了長達半年的籌劃后,國美電器融資貝恩投資,獲得29.5億元的資金。貝恩投資與聯屬最終持股量將增至23%,而公司大股東及前主席黃光裕及關聯人士持股量由35.5%攤薄至27.2%。
之后的7月份,黃光裕通過“高賣低買”的配股行動,耗資5.49億港元,認購國美22.97億股。由此,黃光裕在國美的持股比例為34%,仍然牢牢占據第一大股東的位置。
香港凍結資產
然而,此時,黃光裕案件波瀾再起。
9月8日,香港法院批準凍結黃光裕16.5億港元的資產。香港證監會認為,黃光裕及杜鵑策劃了國美電器在2008年1月及2月進行股份回購的市場行動,目的是以國美電器的公司資金購買本來由黃持有的國美電器股份,使黃得以將售股所得款項向一家財務機構償還一筆24億元的私人貸款。
黃氏家族的現金資產受到巨大考驗。
如果黃氏家族不能填補16.5億港元的資產,香港證監會將采取出售黃在國美的股份的措施獲得。按當時股價框算,這相當于黃光裕的股份急減13%。
黃光裕還會演繹怎樣的資本操控手段?“去黃化”還會經歷怎么樣的波瀾?一切都充滿了不確定性。
(《中國周刊》)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