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商業街資源 打造藥店名片
來源:
馮卓
2009-10-12 14:45
上海有張新名片
上海南京路號稱“十里洋場”。此地不僅有聞名遐邇的“中藥四大家”,更是滬上商業繁華的索引和前衛時尚的地標。而此番蔡同德堂的新一輪整修,正是以現代審美目光再現傳統藥號的風貌,成為地標中一張閃亮的“藥店名片”。筆者最近前往上海,慕名參觀了這家門店,確實感同身受。店內每層樓的裝修風格與各自的經營特色相得益彰,讓蔡同德堂老字號既融入現代企業經營理念的同時,又未拋棄上百年的文化傳承;集成特色中醫、中藥經營的一、五層,品類豐富的商品結構、高低互補的價位策略,在吸引眾多不同層次消費群體的同時,也讓所經營的中醫藥“老本行”在“中華第一商業街”上備受世人關注。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其古香古色的建筑面貌,使蔡同德能夠重振老藥號雄風的同時,更與南京路上另兩張“藥店名片”——同仁堂旗艦店、上海第一醫藥形成錯位競爭。
三亞名片在哪里
筆者所在的三亞,作為國內最美濱海旅游城市之一,與上海同樣在國際上享有一定聲譽。當地也有包括廣安堂、源安隆、大島廣和廣安大為首的“四大連鎖藥店”。當地藥品零售市場曾一度因四大連鎖的跑馬圈地而近似飽和,可這一切并沒有讓業內見證本土藥店的風生水起,因為三亞至今并沒有哪一家門店或者連鎖能像上海“中藥四大家”那樣,在藥店圈及國內外游客中取得根深蒂固的地位,當地市民見到,藥店盲目擴張后,除了店牌的標識不一,店面積、貨架陳列、經營手法等千人一面。此外,藥店數量增長雖然迅猛,但是員工的整體專業素質沒能同步提升,個別藥店因人手短缺甚至雇傭“外行人”。試問,這樣的藥店如何能給當地市民和游客留下美好的印象?又如何能成為“藥店名片”?
旅游資源很珍貴
筆者認為,位于上海豫園的童涵春堂、松江的余天成、南京路的第一醫藥和雷允上等知名藥號之所以門庭若市,美名遠揚,跟他們鮮明的經營定位和善打中醫藥文化牌是分不開的。除了文章開頭講到的蔡同德堂,坐落在老城隍廟旅游區、一直走中藥精品路線的童涵春堂同樣亮麗,秋天還沒到來,他們就于8月7日推出了“秋季保健養生節”(隨后還有一年一度的中藥膏方節等),不僅在參茸滋補品上讓各地游客享有大幅度優惠,還特邀全國名中醫、滬上知名中醫專家教授開展“秋季養生”義診活動,免費指導顧客以科學的方式進行日常保健養生,吸引眾多顧客排隊等待。同樣位于南京路商業街旅游商圈的上海第一醫藥商場,先進的“自動化藥房售藥系統”不僅與上海這座國際化大都市的時尚氣息相吻合,也讓顧客體會到了安全溫馨的購藥環境。
而坐落于三亞人流如織的解放路商業街周邊的幾家藥店,不妨學學上海藥店,若能抓住游客做文章,讓國內外游客能體驗到當地藥店文化和營銷特色的話,就一定能讓游客牢牢記住。
商業街是一座城市特別是旅游城市的商業聚集地,同時也是城市文化的先行者,坐落于這些地帶的藥店,若能與地標一樣,成為當地一張永盛不衰的“藥店名片”,不愁沒有生意。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