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連鎖亡羊補牢:不晚,未完
“進場費”不代表“潛規劃”
進場費”(也有稱之為場租費,平均每年度由商家向廠家收取一次)伴隨家電連鎖業的成長由來己久,從商家的角度來看,“進場費”正是保證自身利益最為直觀的一項重要收益,新開一個連鎖賣場,商家可以通過進場費、銷售毛利,日常收取的廣告費、促銷費等測算出新開門店的收益,再測算出新店預計將產生的房租、水電、廣告、用人等一系列成本費用,進出二項相互抵銷,新店損盈則一目了然,在銷售毛利不出現較大缺口的前提下,新店開設一般是成功的。
這便說明,在整個收益預估里面,最有風險的是銷售毛利,而最直觀可見是談妥的“進場費”,正是因為有了“進場費”的支撐,才使得家電連鎖業得己迅速擴張,有了今天這樣的格局,這是不爭的事實。
那么交了“進場費”的廠商是否被“潛規劃”了?
恰恰相反,“進場費”是商家和廠家交易過程中較為公平的一項協議,在屬于別人的場地里做生意,交納合理費用,是無可厚非的事,所以大多數廠商對進場費沒有太多的異議。除非實際銷售與銷售預估相差較大,進場費卻又按照較高標準收取,給廠商造成壓力。但近年來,隨著家電業整體競爭格局的形成,廠家在簽訂進場協議前,都科學地做了預測,給出的進場費也在心理預期范圍之內,很少出現賣場單邊協議,強壓供應商就范的行為。
“病弊”在己,勿施于人
“進場費”并不可怕,就像生活中買東西,不怕明碼標高價的,就怕不小心被“黑”的。家電業從“跑馬圈地”的發展走到今天,告別了靠開店收進場費的時代,自然“進場費”就不能成為商家“潛規則”廠家的主要手段了。“進場費”以外的各種收費名目,才是當下家電零售商真正的“病弊”。
病弊一:負毛利買單
價格戰目前仍是家電連鎖企業競爭的主要手段,雖然廠商有規范的控價措施,但出于爭奪市場份額和鞏固市場地位的需要,商家一貫采取“對手狠,我比對手更狠”的方式發動價格大戰。國美電器在很多市場都自詡為“價格殺手”,一位國美的導購人員自信滿滿地說:“只有國美不做的價格,沒有國美成交不了的價格。”
由此可見,日常經營過程中,商家過度把握著價格的話語權,最終把因降價產生的負毛利轉嫁給廠家買單,是對廠商彼此關系的一種隱性傷害,業內因負毛利買單問題而導致的停售、撤場甚至對簿公堂的現象也屢見不鮮。
病弊二:買贈促銷費
“買贈”形為作為一種常用的促銷手段,一直被家電廠、商采用,家電賣場中的贈品也分“廠家贈品”和“商家贈品”兩大類。廠家贈品是由廠家自行采購,統一配送到零售終端,基本上同一市場中的各商家贈品完全一致,費用自然也由廠家自行消化。但由于這樣的贈品太過“同質”,國美有,蘇寧也有,沒有差異性,所以,各大零售商也增加了贈品,稱為“商家贈品”。商家贈品種類繁多,五花八門,從吃的到用的,一應俱全,美其名曰叫充分滿足顧客需求。
但商家贈品最終也是要廠家來買單的,雖然一般情況下不會全額買單,有讓廠家承擔五成的,也有讓廠家承擔七成的,沒有固定的承擔比例,完全取決于當期銷售情況和促銷背景,甚至是商家采購人員的心情,因此,買贈促銷費一直存在著較大爭議。廠商云:返利,我己確認給商家了,商家自己要讓利或送贈品給顧客,與我何干?商家曰:送贈品是為了提升銷售,增長了銷售,廠家承擔其中部分費用,有何不可?
病弊三:廣告費
廣告費與買贈促銷費類似,廠家除了自己要為品牌、產品做廣告宣傳,還會不定期地收到商家送來的廣告費確認函,但一般有規律可循,遇到重大節假日(五一、十一、元旦、春節等)、商家公司慶典、店慶、新店開業等,商家都會有廣告費需求,認為理所當然,不管你廠家是否愿意,都要掏廣告贊助費。
上述“病弊”構成了廠商被“潛規則”中的八成原因,這之外還存在著節慶費、堆頭費、展位費等其他名目繁多的收費,這些收費“病弊”才是“潛規則”的重要元兇。
降低門檻是“亡羊補牢”
這么多“病弊”依舊,僅取消一個“進場費”,便成了模式創新,那“創新”豈非太容易了些。
家電連鎖業的發展,一直在摸索中進行,關于未來模式的創新,其實一直爭論不休。蘇寧較早堅持了“商場”模式,店招最早以蘇寧電器商城為主,與百貨商場運作模式基本相同,五星起步初期曾一度強調賣場模式,但事實上并沒有直正形成“賣場化”。
前兩年,百思買上海開店時,家電零售業模式再被熱議,不少觀點認為百思買按品類組貨,弱化個體品牌,采取自有員工銷售,基本不采用廠家導購員,提高銷售返點,減少日常性收費……這一百思買在歐美地區大獲成功的模式,一度被認為是中國家電連鎖業的明天,然而事實上,連完全被百思買控股的五星電器直到今天依然采用原有模式在運作,一方面體現了百思買這樣的國際企業在中國運作的謹慎,另一方面則充分證明了中國家電市場模式的創新,不是靠“拿來主義”就能成功的,需要時間去探索和證明。
所以,今天聽到有家電企業取消“進場費”時,零售人需要冷靜,明天也許就會有企業說不再收任何名目的“促銷費”、“廣告費”,依然需要冷靜,告訴自己:這并非是模式的創新,可能僅僅是知道了自己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而己,充其量只是放低了行業間彼此合作的門檻!
當然,這樣的動作依然有著非常積極的信號,己經清晰地呈現了家電零售企業,從 “收費獲利”到“經營獲利”的巨大轉變,家電零售業界越來越意識到,只有提升單店經營質量,提高單店產出,連鎖經營才能走得更遠。
一個動作,只是“亡羊補牢”的開始,路漫漫兮,其修未晚(完)矣。
(作者:張加榮)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