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與“醫”應一視同仁
來源:
盧勝鋒
2009-12-21 16:21
新醫改實施已有一段時間,一個問題始終縈繞在人們心頭:誰將是新醫改的受益者,是老百姓嗎?筆者認為,這是多數人的善良愿望,但目前的事實恐怕未必是這樣。
藥價降了百姓沒減負?
君不見,這邊老百姓尚未享受到藥品降價的實惠,那邊醫院的診金卻提高了�,F實是,收入不夠歐美國家十分之一的中國人現在使用著價格比歐美國家貴20%~30%的汽油,而且油價仍處于步步上升中,而且那些國家的高速公路基本不收費,而中國老百姓不僅需支付昂貴的高速公路費,很多普通公路還要支付路橋費。藥品價格則走向另一極端,近年來,國家對藥品已進行了多次的調價,其中大部分實行降價,有些品種已是連續多次下調,以致一些藥廠和經銷商不僅沒有利潤,有時還要倒貼錢。這樣的結果是部分療效確切、安全的藥品不得不退出市場。另一方面,老百姓不僅沒有感覺到藥品便宜了,反而覺得醫療費用越來越不堪重負!
一個普通感冒,過去幾元錢就可治好,現在動不動就要上百元甚至數百元,是什么原因?這是因為,醫院和醫生對藥品有絕對的處置權,醫院進什么藥,醫生使用什么藥,消費者毫無知情和選擇權,更不敢說不。如此,那些降價后對消費者有好處、但對醫院和醫生沒有好處的藥品或者醫院永遠不會進貨了,或者雖然進了,醫生卻不愿使用。醫生永遠有很多選擇,可以使用那些高價或有好處的藥品。比如頭孢曲松 ,從一支幾十元降到幾元以后,一些醫院卻只使用某合資廠的藥,國產藥降了十倍,合資廠的卻只降了不到一倍,這樣的結果不言而喻。新藥層出不窮,醫生的選擇很多,只是苦了生產這些普藥的廠家、使用這些藥品的普通老百姓和經營這些藥品的藥店。特別是對于藥店而言,有些藥品,政府要降價,生產廠家卻不愿意降,以致藥店三面不是人:不降價,政府找麻煩;不賣,得罪顧客;虧本賣,藥店何以生存?
對藥店的影響有多大?
隨著新醫改政策的全面推行,很多藥店面臨生死關頭。今年以來,已有不少品牌藥店停止擴張,有些過去一年可開數百家門店的連鎖藥店今年一家新店都沒開。一部洋洋上萬字的新醫改方案,涉及到藥店的只有空洞的80多個字,“國家鼓勵連鎖藥店發展”,拿什么鼓勵?
第一個“鼓勵”是先往飽受金融危機困擾、舉步維艱的藥店身上再切一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診藥品不加價,又可由醫療保險報銷大部分費用,這樣的結果是不少原來到藥店購藥自療的人流向社區門診;第二個“鼓勵”是再往藥店切開的新傷口撤一把鹽:1000多種藥品一夜降價,不少藥店的藥品進貨價已高于政府的最高零售限價。
很多藥店為了在鋪租年年升、員工工資年年漲、稅收越來越重、社保等費用越來越高的惡劣環境中生存,不得不想方設法增加非藥品的銷售以求生存,一些藥店甚至已賣起日雜百貨和水果,但增加非藥品的銷售又再一次遇到寒冬:一些原來沒有明確規定不能銷售或搞擦邊球的商品,如消毒用品、化妝品、保健食品等,又受到更多的限制。
現在很多藥店因為生存艱難而雇不起藥師,一些藥師則因為工作時間長(往往從早上8點干到晚上12點甚至凌晨一二點,星期六、日也無休息)、工資微薄而辭職,導致很多藥店無藥師,這已成為行內公開的秘密,這樣的結果是藥店無藥師把關,顧客的安全用藥得不到保證。
醫院藥品不加價,表面上受到損失,但一者可通過提高診金獲得補償,二者可以獲得政府更多的財政補貼,三者還可以增加一個所謂的藥事服務費來增加收入,“失之東隅,得之桑榆”,從而成為醫改的最大贏家!
老百姓則可能“喜憂參半”:藥價可能減少了,但診金付出卻要增多。如果藥品支出的減少還抵不上診金的提高,那就有可能得不償失。而且進醫院還要趕路搭車、排隊掛號,遠不如到藥店方便。
而藥店則是此次醫改的大輸家,不僅新增加的8500億元醫療投入沒有分到一分錢,反成為犧牲品, 如果全國近40萬家藥店數百萬從業人員都不得不因為生存問題而“退出江湖”,那么,不方便的最終還是老百姓,因為社區門診不可能覆蓋所有區域,也不可能完全取代藥店方便老百姓自我藥療的作用和地位。
而一波波的藥品招標和降價潮更是一把雙刃劍,降的只是普藥,而新特藥在廠家的操縱下依然價格高昂,由于醫院仍占藥品銷售額的70%~80%,所以老百姓并未從藥品降價中得到多少實惠�?嗟倪有普藥廠家。一些廠家為了中標,不惜血本降價,供應醫院的藥品甚至比供應藥品批發企業的還低,這樣的結果是很大一部分藥品批發企業也舉步維艱;而廠家沒有合理的利潤空間也無法進行新藥研制,只能在步步降價的仿制藥中尋找越來越小的生存空間,最后只能是多方皆輸。
資源最優化的選擇
筆者認為,新醫改在實現先賢“病有所醫”目的的同時,更應側重“重病有所醫”,不使老百姓“因病致貧”或因無錢而放棄治療。從醫療衛生資源最優化、效率最大化的角度來說,醫院的職責應更多地在治療危重病患者和預防、治療重大流行病上,普通感冒發熱和皮膚類小病還是由社區門診和藥店來承擔。
筆者認為,要解決藥店的生存難題,使藥店能夠真正造福老百姓,成為醫改的支持者和配合者,就不能漠視藥店的生存,并使藥店真正能夠與醫療機構一樣獲得政府的補貼,可采取的措施包括——
一是給藥店藥師補貼,例如給每個藥師每月1000元補貼。假若每個店按2名藥師計算,全國近40萬家藥店每月需近8億元,一年支出不到100億元,只是醫改每年開支的三十分之一。
二是按藥店的報稅營業額給予全額退稅或者部分退稅,全國藥店每年銷售營業額若按1000億元計,需退稅150億元左右,這樣做可使所有藥店能夠全部按實際營業額報稅而不會偷稅、漏稅。
三是讓所有藥店都可以刷醫保卡,這樣既方便消費者,又確保公平競爭。
醫藥缺一不可
醫藥改革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和社會的穩定,世界上現在也沒有哪一個國家的醫藥政策是最成功和所有人都歡迎的,但如何確保一個政策能夠涉及大多數人利益和不因一個政策的實施而致一個行業凋零,是應該慎重考慮的問題。
醫和藥是人們健康不可或缺的兩種東西,絕對不能厚此薄彼,一些人只重視醫院或醫生利益,無視藥師和藥物在人們健康中所起的巨大作用,是非常片面和有害的。
現階段,治療各種腫瘤、心血管病、乙肝病毒等疾病的特效藥尚未面世,醫生也往往束手無策,青霉素被發現之前,做手術特別是“開腔”等大型手術往往是“九死一生”,可以說,正是因為青霉素等一系列抗感染藥物和其他藥物的問世,才使人類的壽命延長了起碼十年甚至一倍,而藥物的發明者絕大多數是藥師。沒有藥品,再高明的醫師在病魔面前也束手無策。因此,必須對“醫”和“藥”在人們健康中所起的作用一視同仁。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