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遠不及上海 北京便利店遭遇寒冬尷尬
2009年年末,盤踞北京5年的7-11高調宣布進軍上海后的擴張戰略,統一企業集團總裁林蒼生放出豪言,7-11三年將在上海開出165家“據點”,四年開始獲利、五年要開出至少300家店。
據北京市商委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北京市各種社區超市便利店達到1300多家,同樣是便利店連鎖企業,2008年上海的門店規模已經達到6000多家,僅僅是數量上的對比,目前,北京便利店規模遠遠不及上海。
便利之窘
從便利店的發展規律看,每3000人就需要一家便利店。據統計2008年北京市人口2213萬人,如此計算,北京至少需要7300家便利店。按北京統計局的統計數據直觀地來看,北京便利店遠沒有達到飽和的程度。據北京市商務局相關人士介紹,現在北京社區商業更多的還是夫妻店、小日用百貨店數量眾多,這些不屬于便利店,卻承擔著便利之責,成了北京便利店發展的強大競爭對手。
如今的北京便利店不僅數量上難說“便利”,就是盈利上也陷窘境。據北京市統計數據,2008年北京規模以上便利店年營業額達到18億元,910家門店的平均面積有120平方米,年平均營業額只有198萬,基本處于無利或微利狀態。尤其是24小時便利店情況更甚。
記者也走訪了京城近20家24小時便利店,在北京望京廣順南大街路邊的一家便利店,雖然牌子上寫著24小時營業,但每晚10點后就已大門緊閉了。一位姓李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晚上顧客太少了,如果24小時開著,電費、員工的倒班費加起來,成本很高。”
記者調查的18家24小時便利店中有5家不能堅持24小時開業,尤其是冬天,關門更早。24小時開業的13家便利店,其盈利情況也不容樂觀。團結湖社區一家便利店的負責人告訴記者:“一個月基本固定收入有3000多元,如果是名牌加盟店,每月還要向總部交錢,掙得更少。”這很能代表了眾多24小時便利店的經營狀態。
盡管如此,仍有不少社區常住居民抱怨:“便利店還是不夠,很多小區都沒有便利店。”
消費者抱怨便利店太少,而便利店卻經常“吃不飽”,京城便利店遭遇“市場不對稱”的窘境。
生存之困
對此,中國連鎖經營協會信息部主任楊青松主任是這樣看北京市場的:“北京便利店目前發展的不溫不火有其外部原因,包括生活方式、消費習慣等。北京冬天冷,室內外溫差大,室外活動不方便,與便利店發展相對較成熟的上海市場相比,北京顧客夜間購物的習慣還基本未成氣候,這樣的條件阻礙北京夜生活氛圍的形成,也就使便利店發展條件缺少了一塊。再加上便利店商品價格普遍偏高,比一般超市高出10%至15%,許多居民難以接受。”
他進一步分析說:“目前北京的便利店大部分采取通過自有配送體系完成貨品配送的運營模式,一般便利店網點設置較遠,不少便利店配送體系只對一些經營狀況較好的店采取每日配送,對一些店址較遠、經營狀況一般的店面則多采取“隔日”送貨的方式,這離便利店‘一天兩次配貨’的物流要求有著很大的差距,物流跟不上對于全中國的便利店來說都是一處硬傷,不只是北京。”
北京工商大學教授洪濤認為:“北京便利店的致命弱點,就在于缺乏特色。”
便利店賣的不是商品,而是服務。讓人更方便快捷地選擇所需商品,提供更為人性化的服務才是便利店的最大優勢。尤其是針對24小時便利店來說,這種影響更加突出,一位業內專家曾指出:“冬季的寒冷和夜長令便利店24小時的營業時間很難達到,所以現在快客、7-11都在考慮‘變種’”。
突圍之道
對于北京便利店今后的發展情況,楊青松認為現狀暫時不會有大的改觀。
他說:“在歐美,24小時便利店是夜間惟一正常營業的零售場所,但是在國內,晚間各種大賣場、超市、百貨店都在爭奪24小時便利店的客流。”
除了便利店自身條件需要進一步的優化,北京的自然環境條件也嚴重限制了便利店的發展,北京居民的便利消費習慣暫時也不會有太大的改變。而且,夜間多種零售經營場所同時競爭的外部環境也不會很快得到改善,眾多的競爭對手會極大地壓縮便利店的優勢時間段,北京便利店面臨的發展壓力在較長一段時間內會比較大。
當然也不能就此判定北京便利店的發展前景。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呂一林教授說:“連鎖便利店能在北京發展起來就說明有這個市場需求,隨著市場規模的擴大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時間觀念的增強,這種不用排隊且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便利的小店,會有發展空間。”
窘境下的北京便利店如何突圍?目前,一些連鎖便利企業的思路是通過規模和數量來突圍。上�?炜捅憷B鎖店北京公司相關負責人就曾表示,希望通過一段時間的培育和網點的擴充,形成規模優勢,做好北京市場。好鄰居相關人士也表示,通過繼續加大網點的發展力度,支撐長遠發展,并最終逐步提高市場占有率。
有業內專家指出,便利店與其他零售業態相比有自身的特點。第一,即食食品比重大,顧客通過簡單的加熱加工就能食用。第二,服務多元化,如代售票務、報刊、代沖膠卷,甚至提供家政服務、免費打氣等。第三,所售小商品具有新奇特的特點,引領時尚。第四,生活必需品占商品主導地位。而目前國內一些便利店在這些方面存在較大短板,不少便利超市試圖給居民區里的所有人服務,結果卻事與愿違,在價格上不敢比超市高多少,服務上也不能滿足需求,因而缺乏吸引力。下功夫做好這四點才是北京便利店的突圍之道。“便利才是便利店行業的品牌,不能為顧客提供多元化的便利服務,便利店企業的品牌就不復存在。”
洪濤認為,便利店行業也開始出現細分現象,今后專業化、特色化將成為便利店的一個發展方向,特色是便利店必需補上的一課。
深耕北京市場5年的7-11選擇進軍便利店已接近飽和的上海市場,卻暫擱了規模尚不足上海一半的北京便利店市場,這不得不讓北京的便利店思考如何突圍,環境影響固然很大,自身條件改善才是下一步發展的重點。
�。茣r報·超市周刊 記者 楊丙寅)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