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人會讓沃爾瑪三吃閉門羹?
日前有消息稱,連鎖超市巨頭沃爾瑪試圖在紐約開店,但紐約人很可能要給它吃閉門羹,這將是第三次。
沃爾瑪代表唯利是圖
初看這一現象著實讓人費解,商品齊全、物美價廉的大超市有什么不好,為什么紐約人要拒之于千里之外呢?要知道,在中國國內,附近有沒有一家大超市可是人們判斷這一區域好壞的重要標準之一。在很多城市,不少大型超市往往開在繁華的市中心。
而在美國,情形卻大異其趣。以紐約為例,偌大一個城市,竟然沒有一個沃爾瑪,最近的一家也在十幾公里外的新澤西州。走在紐約街頭,道路兩邊多是一些門面寬不過三五米的小店鋪以及一些小型連鎖便利店。記者在美國生活了一段時間以后才知道,沃爾瑪等大型超市一般只是開設在地廣人稀的城郊地帶。
當郊區市場日益飽和以后,沃爾瑪開始進軍紐約、芝加哥等大都市,但在這里,它顯然不受歡迎。為什么?理由很簡單,用許多美國人的話說,沃爾瑪是“魔鬼”。
一度占據世界500強榜首的沃爾瑪是商業巨無霸的代表,在不少美國人眼里,它卻是集惡之大成者:工資過低、侵犯勞工權益、阻撓成立工會、壓低供貨商價格間接造成血汗工廠……美國最高法院最近同意審理的一項美國史上最大的勞工歧視案就與沃爾瑪有關——它被指在收入和晉升方面歧視女性雇員。
雖然很多大型企業都存在類似的問題,但是樹大招風,沃爾瑪在美國的品牌形象一直不好,媒體在提到沃爾瑪時,總是有意無意冠之以“魔鬼”的稱呼�?傊�,在美國語境里,沃爾瑪代表著資本家唯利是圖的本性。
鐘情社區“爸爸媽媽店”
與憎惡“巨無霸”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人對社區小店的鐘愛。在英語里,沃爾瑪等大型超市被稱為“大盒子商店”,而社區的小商店則被昵稱為“爸爸媽媽店”,因為很多不起眼的小店已經有了幾十年歷史,甚至傳了好幾代,店主知道所有顧客的名字,而每家店已成為了人們生活規律的一部分。這就很像上世紀90年代的一部美國電影——《電子情書》里講述的那樣,那家有40年歷史、深受顧客喜愛的小書店,已經深深融入社區生活,但是隔街一家大型的連鎖書店開張立即使小書店瀕臨倒閉。電影里的連鎖書店有如沃爾瑪,它的出現沖淡了溫馨緊密的社區氛圍。
在美國,你經�?梢愿惺艿疆數厝藢τ谏鐓^文化的珍愛,這也許是出于對雞犬相聞的“過去好時光”的眷戀,或許是出于對“霸權”的反感。這樣的理念體現在美國生活的諸多方面。銀行業也是一個例證。在世界大多數國家,通常有四五家大型銀行控制著整個銀行業,但是在美國則大約有8000家商業銀行。美國歷史上曾多次頒布法律,禁止銀行跨地區開設分支機構,因為美國公眾在歷史上就對大銀行懷有敵意。在報紙廣告上,經�?梢钥吹缴鐓^小銀行這樣的廣告語:“大銀行眼里只有利益,我們是你的好鄰居。”
一位美國朋友告訴記者,他父親不是個有錢的消費者,平時買東西能省則省,但是一旦購物,他總是選擇“正確”的地方花錢。他喜歡在當地小店買東西,確保每筆生意都能為小店的生存做點貢獻。如果他要買體育用品,他肯定去附近的小型體育用品商店,而不是去沃爾瑪。如果出去喝咖啡,他也會選擇當地的小咖啡店,而不是去星巴克。對于星巴克、沃爾瑪這樣的連鎖巨頭,你的貢獻根本無足輕重,而在那些社區小店,你在消費的同時還能獲得一種人際的交往。盡管很多時候,小店意味著價格更高、選擇更少,但美國人仍心甘情愿。
沃爾瑪目前仍然在為進入紐約而努力,他們甚至聘請了紐約市長布隆伯格的前競選主管負責游說工作。沃爾瑪表示在美國經濟處于困境的背景下,他們的擴張可以帶來彌足珍貴的就業機會。但很多紐約人不以為然,他們說沃爾瑪在帶來就業機會的同時,卻會讓無數社區“爸爸媽媽店”的店主失業。沃爾瑪的紐約夢也許將再次破碎。
(解放日報 記者宰飛)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