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屏五一朋友圈的露營,這波能火多久?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聯商特約專欄作者吳明毅
圖片/聯商圖庫
今年五一,露營突然爆火,這不禁引發了各方的關注與躍躍欲試——這會不會又是一個“大風口”?該不該抓?怎么抓?
以下這十三個問答,或許對你會有幫助:
1.為何今年五一露營這么火?
“火”即突出,是一個相對而言的概念,但也分為兩種情況:
一種是“艷壓群芳”,即都很好,但有一特別突出者;另一種是“鶴立雞群”,即俗話中的“矬子里面拔狀元”,都不行,而露出一個稍微突出者。
在我看來,今年五一露營的“火”屬于第二種,即因為“萬馬齊喑”,所以它忽然突出了出來。
2.往年露營為什么沒今年這么火?
其實答案與上題差不多:因為往年被淹沒于一眾熱門度假休閑方式之中,只不過可以再延展一下:其實之前的不火是一種錯覺,年年五一小長假都有不少人選擇露營,但被涵蓋于“近郊游”之中,而今年由于疫情導致無法出游,所以旅游被更加細分,露營成為了一個單獨品類,實則并非突然爆火,只是統計口徑變化罷了。
3.露營與疫情關系多大?是否與“劉畊宏爆火”現象成因差不多?
一切事物的成功都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綜合作用的結果,所以才有“時勢造英雄”這一千古流傳的名言。
以劉畊宏為例,他一直堅持健身了這么多年,為什么一直不火?直播也都開始過了高峰期,為什么他突然火了?答案正是上海封城,如果不是上海封城的“時勢”出現,他依然火不了。所以露營也是一樣的,只不過疫情是主要原因與驅動因素。
4.那是否疫情結束之后,露營就過氣了?
個人認為,差不多是這樣,在時勢作用下它能成為熱點,但一旦過去這個階段,還是會和往年一樣,只不過可以借勢使之成為一個品類或度假選擇,但持續爆火可能性不大。
5.那這么說“劉畊宏”的熱度也無法持續?
有相似處但又不太一樣,因為之前健身領域還沒有真正IP出現,他屬于第一個,紅利是相對長尾的。
6.除了疫情原因,露營爆火是否還有其他因素影響?
確實是有的,即大眾對于未來經濟走向的悲觀預期,露營實質上也代表著大眾愈發捂緊了錢包,屬于一種變相的“消費降級”。
7.為什么將露營爆火與“消費降級”聯系?
其實如若靜心想想即可發現,露營實質是花費最小的一種休閑方式,最大的成本在于準備時間,而假期最不缺的正是時間。如果細算一下則可發現,露營成本甚至比最基礎的逛實體店花費還低,所以這確實是一種精打細算的結果。
8.也有許多人是因為想追求這種休閑方式才選擇露營的吧?
確實如此,持這種態度的多是未婚年輕客群,即Z世代客群,但除此之外幾乎多是出于成本考慮。就像往年也有小長假,也有疫情影響,為什么露營沒這么火?再比如“農家樂”難道不是“露營的升級版”?什么都給你準備好了,去享受即可。
為什么今年農家樂不怎么火?難道不是經濟因素(主要是預期)?再換一種說法,為什么大眾露營多選在免費場地,甚至環境亂、差一點也無所謂,而收費的露營場所,如房車營地卻門可羅雀?所以,經濟是基礎,其他不過是附加因素,而對于大眾而言,經濟更多是說對于未來的預期。
9.如果附加值夠(比如有樂隊、贈品等活動),大眾是否愿意為露營付費?
個人理解還是分客群,Z世代(未婚未育)是會的,但已婚已育家庭客群則很難,他們是最務實的客群,尤其在經濟預期悲觀時,會加倍“量入為出”;而Z世代也并不是不考慮成本與價值,所以這或許是一個偽命題,因為對于活動方而言,這也意味著更大成本與風險。
10.是否意味著露營這一風口不該追?
也不能完全這么斷定,但用“風口”來形容露營是較為確切的,風口意味著“以嘗試為主”,不可大范圍冒進。
11.疫情之后預計露營會如何發展?
預計會成為一種“細分品類”,近郊游的一種主要選擇與代表,同時也能帶動城市多中心的發展,品類方面則會帶動諸如帳篷、燒烤設備等品類的發展與銷售。
12.露營的發展對于購物中心有無沖擊?
“沖擊”一詞有點大,但影響一定是有的。因為多了一種爭奪時間的休閑方式,且這種休閑方式幾乎占滿大眾全天、乃至隔天(含準備時間)的假期。
對于家庭客群,露營是一種集親子互動、走進自然、天倫之樂等多重屬性于一體且低成本的休閑選擇,預計會越來越受到家庭客群的喜愛,所以將對位于城郊的文旅商綜合體起到較大帶動作用。
但從另一方面看,露營著實有些太耗時間,所以頻次不會太高,綜合影響不大。
13.那今年五一露營的爆火究竟是不是“好事”?
打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吧,就像一個學校好學生都轉學了,中等甚至偏差的學生一下升尖子班了,你說這算不算是好事呢?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聯商立場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