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27億日元!新宿伊勢丹總店問鼎日本百貨單店店王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 潘玉明
到2024年3月份,2023年度伊勢丹新宿總店銷售額預計達到3727億日元,超過2022年度的3276億日元,同比增長13.8%,再次登上日本百貨業單店業績32年來的歷史高峰。
三越伊勢丹控股年度總銷售額約為1.205萬億日元,營業利潤預計達到500億日元,免稅品銷售超過1000億日元,整體增效增益。
1、內外并舉,系統推進
從銷售業績演變看,2018年度銷售業績為2965億日元,當年免稅品的銷售構成比達到12%,2022年以來,由于疫情影響,免稅品銷售業績占比為5%左右,因此主要是國內高端需求支持。2022年,入店客流量是2018年度的70%左右,2022年度增長幅度較大的品類位居前三位的是珠寶首飾增長84%,特選女裝增長59%,高級鐘表增長45%,年度消費100萬日元以上的會員占比達到50%。顯然,高級奢侈品顯著增長支持了總體業績增長。2023年度品類業績尚未完成,預計走勢與上年雷同,不同的是會員消費繼續增長,入境游客消費占比提升,推動業績持續成長。
2023年12月,三越伊勢丹控股(HD)社長細谷敏幸對媒體表示,公司重點是抓會員個性化服務,通過大數據徹底分析顧客購買行為,改變集中在店鋪接待群體顧客的習慣做法,倡導深入人心的 “マスから個へ、個客業”至上服務,特別是年消費在100萬日元以上的客群,展開一對一定制服務,有效地提高了成交率和客單價。
2021年3月之前,細谷社長擔任巖田屋三越社長,采取提高貴族會員服務措施,為年購買300萬日元以上的會員設立貴賓室,取得店鋪歷史最好業績,晉升為控股社長以后,試圖將這一方法推廣到整個三越伊勢丹HD。
在公司確定的中期經營計劃中,提出彼此呼應的三大營銷戰略:一、利用新宿店所在區域的位置優勢,增強高端顧客吸引能力;二、采取具體措施,加強流動顧客轉化為固定會員顧客;三、具體策劃長期服務政策,提升顧客終身價值(LTV),也就是升級高端會員服務機制,也可以簡單概括為:高感度優質戰略、聚焦個客的CRM戰略。
提出這一戰略的原因主要有三條:
一是過去店面站樁式群體服務形式,使得高價值顧客淹沒在普通客群中,沒有得到應有尊重,消費潛力沒有釋放出來。客流較充沛的時期,這個問題不明顯,客流不足的時期就凸顯出來了;
二是以往店鋪只負責簡單接待服務,銷售管理由總部MD部門跟進,傳統百貨店的MD部門是以商品為中心,以質量為對象管理機制,而不是以顧客在店鋪關心的內容為中心,所以,雖然伊勢丹傳統的周例會是首先聽取店鋪介紹情況,由MD部門匯總討論、改進銷售計劃,但是實際上店鋪和MD部門出發點不同,一直存在摩擦,店長作用無法發揮,影響營銷效率,導致客群年齡逐漸老化,有效客流量下降、客群購買質量下降,出現傳統百貨店的通病;
三是疫情以來,客流更加短缺,緊急開動的網絡營銷難以彌補總體業績下降,必須捕捉每一個到店顧客的服務機會,細谷社長提出的將群體服務轉向個體服務的營銷升級愿望,強迫落實到店面、按照顧客的個性要求提供必要的商品和服務,從而敲開了系統化調改業務機制的大門。
2、優化機制、聚焦效率
2021年度,三越伊勢丹控股進行組織優化。新設立營業部門,將商品政策(MD)部門的銷售策劃管理功能與店鋪主體銷售功能結合為一體,減少原來兩個部門的效率摩擦,強化顧客反饋聲音對商品營銷政策的指導作用,從而有效提高了顧客需求的應對能力。其理由在于,店鋪銷售部門貼近顧客需求聲音,最了解適合的商品和服務,因此,有助于提高顧客滿意度和復購頻率。具體做法是,各品牌負責各自的客戶信息,而區域、樓層和整個店鋪的客戶信息由店鋪的銷售部門統一管理,并負責CRM全過程結果,一個直接的變化是員工可以跨品牌、跨樓層為顧客介紹商品,成交率明顯提高。
將流動顧客轉化為固定會員,是伊勢丹總店的亮點。店長栗原憲二介紹說,在初步識別顧客身份以后,第二步是邀請顧客辦理“MI卡”,為了穩定和提高MI卡認知價值,向顧客贈送一定的基礎積分,預售部分限定稀有的商品或服務項目,無需排隊等候等“專用服務臺”,參加世界最高級巧克力“沙龍”,提前參加“品牌定制款內覽會”等高價值活動,給會員顧客制造“可以慢慢比較、產生好感”的感知印象,從而提高購買預期,放大心理錢包,結果是客單價顯著提高,高價值會員數量明顯增加。
按照會員購買金額分級服務。年購買金額超過100萬日元的“黃金會員”,會有定制“服務專家”來提供跟蹤、邀約服務;年購買金額在300萬日元以上的“白金會員”,提供專用休息室、免費停車場、會員限定活動等專屬附加價值,轉換為高級“外商客戶”資格,由本店和統一外商部門協同服務。在具體執行過程中,選擇熟悉外商會員生活方式和嗜好的“外商員”與熟悉國內外商品特性的采購經理合作,開發個性化需求為前提的MD和服務菜單,從而將管理思路徹底落到執行的地面。
比如,2023年2月24日,在店鋪4層面向外商會員開設專場活動“丹青會”,在奢侈品牌區域設置當天限購的高檔寵物用品,一個寵物狗項圈價格在5萬至10萬日元,銷售業績超過預期計劃。這種活動涉及的商品,在傳統MD部門是很難想象的,有媒體說,伊勢丹這一做法普及開來的話,對傳統百貨店機制可以起到劃時代顛覆作用。
加大員工授權以后,提升了服務自主性。企業注意提高員工的滿意度,與中高級管理者進行深入對話,討論改進員工激勵方法,加大授權,最大限度地發揮員工的個性,促進相互理解,帶來的變化是“員工的視線改變,眼里有光,執行有力”。
比如,按照傳統MD上貨波段,3月份上西服套裝,迎接新年度開工,6月份開始末尾折扣,可是高端管理層,多數是6月份召開董事會,需要添置新的西服套裝,假如按照習慣做法,他們很難購買到喜歡的新品,一線員工熟悉這個變化,會主動反饋。
對于吸收MI卡會員達到一定數量的普通員工,在績效評價中會加分;部長級以上的管理職位會作為晉升積分考慮,同時,每月推薦表彰40至50名優秀者,作為激勵。為了突出個性化競爭,以往在店面顧客排隊等待服務的機制“正在淘汰”,企業強調對每位來店顧客接待和服務,同時由員工自主掌握,側重優先為高價值會員定制服務。
比如,擁有個人色彩診斷和骨骼特征分析等資質的專員提供跨品牌的“styling robe”服務,費用為2小時2萬日元,優先為高級會員服務,有效地提高了員工在現場的服務轉化效率。2018年會員消費占比接近50%,高價格帶商品銷售占比明顯提高,年均購買1000萬日元以上的會員,消費額比前年增長了約50%。2022年度會員消費占比70%,提前實現了公司設定的計劃目標。
2023年8月,公司CMO山下卓也對媒體說,根據數據得出的結論是,普通顧客年消費額設為1,App會員消費額則為3,成為卡會員后消費額則為9,成為外商會員后消費額則為27。這個效率真的好高啊。
3、擴大視野、整合資源
公司在組織調整過程中,策劃跨區域整合資源,提高會員服務效率,增加消費總量。將三越日本橋總店和伊勢丹新宿總店的外商服務功能整合起來,合并為首都圈統一外商部門,與店鋪協作,提高調度效率,降低服務成本,集中推廣會員卡業務。
在內部擴大資源配置范圍。從2020年開始嘗試跨品類資源合作,以“無年齡、無性別、無類別”為理念,組建品類社區營業小組,根據顧客反饋需求,在相關品類中選擇顧客定制化的服務內容,實踐證明,跨品類、跨品牌選品,打破了原來MD部門劃定的條條框框,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店鋪青少年服務內容不足的問題,從另一個切口促進了銷售業績。
搶占外部商圈市場資源。在鄰近的小田急、東急百貨等同行關閉轉型以后,新宿伊勢丹總店抓住機會,積極開展會員拓展活動,外商會員數量快速增加,店鋪內部有人承認,這些新增會員中有一部分是原來鄰近店的會員,伊勢丹店通過自己的努力吃到一波福利。
2023年初,面對海外游客消費再度火爆,店長栗原憲二表示,要增設免稅柜臺等服務手段,擴大面向入境游客的營銷功能,加強“外國顧客的全程服務”。從實施結果看,達到了業績增長的運營目標,雖然沒有披露具體數據,但是2023年入境游客的消費,肯定是其有效的支持力量。
從行業披露信息對比看,2024年1月25日,日本百貨協會公示,2023年會員單位完成的免稅銷售額為3484億日元,同比增長約3倍,按同口徑比較,是2015年以來的最高水平。三越伊勢丹控股是百貨協會重要成員,公示的增長成果自然包括新宿伊勢丹總店的增長份額。
2023年入境游客消費有兩個特點:一是2020年以前購買者大部分來自中國大陸,2023年大陸游客大幅減少,來自韓國、臺灣、越南、歐美的游客增加較多。二是散客多,個性化消費增加,乘坐旅游大巴的團體游客減少,而以前的旅游大巴客群主要是中國大陸游客。
銷售較好的品類包括化妝品、國際奢侈品名牌等高價商品,日本本土的珍珠、傳統工藝品等銷售也有較大增長。
4、百貨店兩極分化加劇
新宿伊勢丹總店一枝獨放,中心城市十幾個百貨店相對安穩的另一端,是大量傳統機制百貨店苦苦掙扎。
與經濟產業省的統計范圍較寬相比,百貨協會統計數據受限,包括免稅銷售額在內,2023年百貨店銷售額為5.4211萬億日元,現有店可比數據增長9.2%,2019年為5.7547萬億日元,還差3000億日元,和三季度估計數據基本一致,與中心城市百貨店業績持續增長比較,地方百貨店業績停滯或下降。
從店鋪數量分布看,到今年2月份,日本有4個省的百貨店全部關閉。2019年12月全國百貨店為208個,2023年減少到不足180個,其中一部分已經改造為綜合商業體。
百貨店持續關閉的主要原因有4個:一是賣場面積狹小,無法展開功能類項目;二是經營方式僵化,負責商品的MD從商品組織便利性出發,與承擔銷售指標的店鋪銷售效率出發點不同,摩擦不斷;三是交通或者停車環境落后,無法提供便捷交通功能;四是鄰近的郊外型大型商業設施不斷推陳出新,品牌專門店走進時尚商業大廈、網絡購物平臺,擺脫百貨店渠道。這些問題,與中國大陸當下百貨店的難點基本一致。
按照日本百貨協會披露數據,2022年度百貨店業績構成比,第一位是食料品29.0%、第二位是衣料品26.6%、第三位是雜貨19.7%、第四位是隨身用品15.3%。曾經是百貨店主力品類、占據經營面積最大的衣料品,在2000年以前銷售占比一直在40%以上,2020年退出第一寶座,食料品從超市跨越到百貨店,登上第一位,2022年也沒有改變,不知那些站在店鋪至上、隨手拿捏百貨店的資深采購經理們,會不會冒汗。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