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快時尚品牌被申請破產審查,進入中國17年
出品/聯商網
撰文/小酒
你買過C&A嗎?這個曾經風靡于80、90后的快時尚品牌如今正面臨危機。
近日,全國企業破產重整案件信息網公開一條破產審查案件,被申請人為西雅衣家商貿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西雅衣家”),是快時尚品牌C&A的母公司。
在企查查APP上,西雅衣家已被提示經營異常。而在線下市場中,C&A門店數量也在悄然減少。《聯商網》統計發現,目前C&A僅剩25家門店。
百年快時尚品牌C&A將會徹底成為“時代的眼淚”嗎?
01
“佛系”的C&A
2002年,日本快時尚品牌優衣庫在上海開出中國大陸首批2家門店,這是中國消費者接觸到的首個快時尚品牌。之后,國外諸多快時尚品牌紛至沓來,跑步進入中國市場。
擁有百年歷史的荷蘭快時尚品牌C&A也在其中,2007年4月,C&A在上海開出中國首家門店。
憑借對中國年輕消費者特質的準確把握,以及平價好穿的優勢,C&A很快吸引一大批80、90后成為其忠實擁躉。
然而在門店擴張上,C&A非常“佛系”。與其他快時尚品牌加速跑馬圈地不同,C&A進入中國市場5年之后,才開出其在中國的第50家門店,而同年進入中國市場的另一快時尚品牌H&M門店數量已經達到130家,遠超C&A。
對此,時任C&A中國區首席執行官席震恩表示“并不是緩慢,而是態度比較謹慎,需要對中國市場進行了解”,并在2011年宣稱,至2015年,C&A在中國開設的門店要超過150家。
2012年,C&A的確開始提速發展,全年新開16家門店。但在其他快時尚品牌的“圍追堵截”下,過于謹慎的運營策略讓C&A錯失了發展良機,在中國的發展一直“不溫不火”。
此外,自2011年取得30.9億的歷史性營收成績后,C&A業績逐年下滑。為“止損回血”,C&A開啟了一系列關店裁員動作。2016年,宣布退出俄羅斯市場,2017年2月,關掉成都春熙路的全國首家期艦店,2019年,取消巴西業務的上市計劃,2020年初,出售墨西哥的77家門店,同年8月,在進入中國市場13年后,將中國業務出售給私募股權公司中科通融投資基金管理(北京)有限公司(下稱“中科通融”)。
02
本土化失敗
出售之時,C&A對中國市場的發展抱有很大期待,曾表示中國一直被集團視為重要的增長市場,若想在這個龐大而復雜的市場中充分發揮C&A的潛力,必須重視本土化工作,同時考慮到疫情影響,出售中國子公司能夠為加速品牌在中國的發展提供機會。
收購方中科通融也表示非常認可品牌的基本價值和可持續發展,希望能夠在未來繼續實現品牌價值。
圖源/公眾號@天府今站文化廣場
但收購完成后不久,C&A(中國)還沒來得及改革便開始爆雷了。
2021年初,C&A(中國)被曝拖欠大量供應商貨款。有供應商與西雅衣家工作人員溝通此事,對方表示“目前財務沒有資金支付,也沒有確定支付時間,公司股東方也正在努力籌措資金。”有知情人士透露,時任中科通融高管之一的段學鋒曾在2020年8月左右到供應商處溝通,談到收購C&A后資金緊張。
此外,中科通融作為基金管理公司,并不擅長品牌運營及管理。接手C&A(中國)之后,為了促進本土化運營,中科通融選擇在電商領域發力。2021年,中科通融與南極電商共同出資設立公司,其中南極電商占注冊資本60%,C&A(中國)占注冊資本40%,至此,南極電商擁有C&A(中國)商標的線上使用權,同時全盤接收、重新打造C&A線上期艦店。
至于C&A本身存在的產品創新能力差、款式跟不上潮流等問題,卻并沒有得到改善。
多重因素疊加,C&A頹勢漸生。在出售之前,C&A在中國23個城市擁有66個分店,而現在僅剩25家。
值得關注的是,2021年,中科通融還收購了法國快時尚品牌cache cache的在華業務,但也經歷了與C&A(中國)相同的遭遇。
03
快時尚,不行了?
回顧2000年初,國外快時尚品牌爭相進入中國市場,本土快時尚品牌借風而上,快時尚行業進入飛速發展期。
而如今,在《聯商網》看來,由于設計出彩、小單快返、高效供應鏈的模式已經相當普遍,且國內大部分品牌甚至更甚一籌,國際快時尚品牌的優勢已經不在;另外,由于不斷擴張導致店鋪增多,大面積店鋪坪效低的劣勢顯現。
當初進入中國市場的快時尚品牌仍在穩健發展的早已寥寥無幾,部分品牌敗走中國市場或大量關店,引發不少唱衰快時尚行業的聲音。
經過數年的高速擴張之后,優衣庫在大陸市場的增長也轉入平緩期,開始遭遇增長的壓力。
4月11日,優衣庫母公司迅銷集團發布2024財年上半年度業績報告,其中,優衣庫大中華市場收入3604.53億日元,同比增加12.3%,但占集團收入份額則下滑60個基點至21.9%,其在中國市場還首次出現關店情況。
迅銷集團首席財務官岡崎健在2024年3月接受日媒采訪時就表示,優衣庫在中國的開店重點將從門店數量轉向單店盈利能力。具體的舉措包括關閉虧損店鋪、在優質地段開設新店、優先選擇電商顧客較多的地區開店等。
曾經的“快時尚之王”ZARA近日更是被爆出2個多月連關9家店,引發“撤出中國市場”傳聞。盡管ZARA隨后否認,但近幾年的閉店動作卻是事實。根據ZARA母公司Inditex集團財報,2018年ZARA在中國內地的店鋪數量是183家,截至2024年1月31日,僅剩96家。不過,除了中國市場,ZARA在全球市場的門店數量也在下降。
瑞典快時尚品牌H&M在2021年因為抵制新疆棉且拒不認錯之后遭到國人抵制,在華收入大幅下滑,當年第二季度在華收入大跌28%,損失7400萬美元,第三季度雖未公布在華收入,但中國已掉出H&M十大市場的名單。在華收入大跌的同時,H&M也開始在國內密集關店。2023年6月11日,H&M北京三里屯太古里旗艦店正式停止運營。截至2023財年底,H&M在中國擁有超過300家門店。
H&M中國區方面透露,目前正在持續調整線上線下的門店布局。今年將繼續擴大中國零售業務版圖,升級線下門店,為中國消費者提供無縫銜接的全渠道購物體驗以及優質多元的時尚產品。
寫在最后
某資深商業地產操盤者向《聯商網》表示,從甲方的角度看,商場的不同階段,不同壓力的商場,對快時尚的態度是不一樣的。對于社區項目、籌開項目、大體量項目,快時尚大店還是有很大的吸引力,能夠消化大鋪、深鋪、不好分鋪的區域;同時也有一定的聚客能力,經營也算穩定,算是經過檢驗的業態。而對于成熟項目、市中心項目、體量不大的項目以及需要調改提升業績、調改提檔的項目,快時尚就不是最優選擇了,很多時候會被放棄,或者被調改掉。因此,從目前的市場環境看,快時尚可能并不如以前那么受商場招商的歡迎了。
UR創始人李明光曾表示,快時尚的精髓是時尚,而不是快。
但現在的快時尚,卻越來越不時尚了,“抄襲、廉價、辨識度低”已經成為快時尚新的標簽。如何擺脫這些標簽,找準當下主流消費群體的偏好,正在成為快時尚新的考題。“領頭羊”優衣庫選擇通過IP聯名調動年輕消費者的熱情,但“實驗”結果還尚未可知。
快時尚行業亟待新的變革,才能迎來新的出路。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