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盡快建設我國消費品流通新基礎設施
來源/聯商專欄
撰文/鮑躍忠
我國既是消費市場大國也是消費品生產制造大國。
2023年我國的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為471495億元,其中商品零售總額達到了418605億元。
據有關統計,我國現有規模以上消費品生產制造企業數量約18萬家,占規模以上全部工業企業數量的38%,約100多種消費品產量居世界第一。如果再包含規模以下消費品制造企業,整個消費品生產制造行業在我國國民經濟構成中占據非常重要的比重。
如果再包含消費品流通企業、零售企業以及其他消費品生產制造流通服務企業,整個消費品行業將占據我國整體經濟的半壁江山。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消費已經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如何推動消費品行業更加健康快速發展對促進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
在消費領域中,占據主要成分的消費品市場對我國未來促銷費、提振經濟發展將發揮非常重要的決定作用。
消費品生產制造行業也將隨著我國消費市場的不斷擴大,企業數量的不斷增多,行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對未來我國整體經濟的發展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消費品行業除了對促消費、推動經濟增長發揮重要作用外,其在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各方面作用都非常重要,譬如對擴大就業,對增加稅收等方面都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
消費品行業特別是食品行業,還對推動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提升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食品工業的發展與農產品具有非常重要的產業關聯性,食品工業、食品行業的快速發展,必將對我國農產品的生產、轉化發揮重要作用。
由于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和消費品行業的市場特點,我國消費品行業基本采取的是完全市場化的發展模式。也就是在我國,整個的消費品行業,從生產、流通到零售幾大主要環節,基本采取的是完全市場化的發展模式。除了少部分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商品外,大部分商品市場完全交由市場調節。
市場化的發展方式,對調動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發揮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但是,隨著我國消費品市場行業規模的不斷擴大,隨著消費品行業企業數量的不斷增多,隨著消費品行業地位的不斷提升,隨著當前我國市場環境的不斷變化,完全市場化的發展方式,并不完全利于當前我國消費品行業的健康發展。以市場調節為主,適當加以政府引導,構建符合我國當前消費品市場發展需求特別是流通需求的基礎設施,降低我國消費品行業的流通成本,可以推動我國消費品行業更好、更快、更健康的發展。
目前我國消費品行業在流通環節存在的主要問題及相關建議:
市場信息不對稱:由于我國消費品行業企業數量多、企業主體多,加之市場范圍廣、市場分散、差異大等問題,導致我國消費品行業市場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非常突出。
主要表現在產銷信息的不對稱。很多上游的制造信息、產品信息,無法及時、有效觸達下游流通、終端環節,很多的一些下游需求信息也很難被上游企業所獲取,導致產品流通不暢的問題比較突出。
關于市場信息的問題,一方面需要企業自身積極作為,一方面需要更多的市場化服務機構作為服務,在此基礎上,如果政府能夠搭建一些普惠制的信息平臺,幫助企業、市場實現信息對稱將會產生更加積極的效果。
以消費品行業中比較大的行業領域--食品行業為例,我國現有規模以上食品企業超4萬家(規下企業數量多),規上企業實現營收規模超9萬億。
在如此大的食品行業領域中,整個促進行業產銷信息、需求信息對接的渠道、方式相對較少、較傳統。譬如,整個食品行業產銷信息對接的主要方式還是延續了半個多世紀的每年兩次的全國糖酒會,再加一些比較分散的小規模服務行業的機構類企業。
總體分析,整個消費品行業迫切需要更多的方式、渠道,幫助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實現信息的對稱。
在這一方面,政府可以發揮更多的主導、引導、支持、扶持方式,推進消費品行業信息對稱工作的進一步發展。
交易成本高:由于市場主體多、行業分散、市場分散,導致整體消費品行業交易成本相對較高。
突出表現在消費品商品價格構成中,具體涉及商品本身生產制造成本的占比不高,營銷成本、渠道成本、團隊成本、物流成本占比較高。
在消費品行業,由于行業的特點,加之流通渠道的不暢,營銷成為行業企業最重要的工作。由此帶來的是整體企業的營銷投入、渠道投入、營銷團隊的投入包括物流的投入較大。一方面加重了行業的成本,另一方面提高了產品的價格,加重了消費者的負擔,最終必將對整體消費品行業的發展帶來嚴重制約。
由于當前我國消費品行業的流通交易方式是在打破傳統計劃經濟時期三級批發流通模式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當前的流通交易方式基本是以企業各自自建自己的分銷體系為主。
一般是:每一家企業都要首先建立自己的營銷團隊,一些大規模的企業其自身營銷團隊達幾千人;都要建立自己的經銷商分銷體系,有的企業還要建立兩級、三級分銷體系,一些規模化的企業要建立幾千家經銷商分銷體系;每一家企業都要建立自己獨立的倉、配體系。
這種流通方式的存在有其歷史的延續。但目前看,其所造成的企業負擔及產生的社會、行業問題將阻礙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從目前消費品行業的行業地位和對國民經濟發展所產生的重大決定性作用,行業企業、特別是行業中的中小企業需要能有更能降低交易流通成本、帶有一定“普惠制”的流通方式去促進其發展。
數字經濟的發展,為建立這樣普惠制的流通交易方式創造了必要條件。如果能有一個政府引導或政府主導的、為更多消費品行業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創造降低交易流通成本的新渠道,將會進一步推動行業的發展。
物流成本高:由于我國現有消費品行業流通模式以及行業分散、企業規模小等問題的影響,導致我國在消費品流通環節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一是企業分別自建自己的物流倉配體系。帶來的問題是物流分散、規模小、技術落后、管理粗放,造成物流成本高、物流效率低,物流環節造成的產品損耗等問題都相對比較嚴重。
二是物流環節多。現有的消費品流通模式一般產品都需要經過3--5個流通環節才能到達消費者手中。據有關行業機構調研,我國的快消品物流環節平均物流搬倒次數達8次以上。
更為嚴重的是,目前我國的快消品流通模式是商流與物流合一,有多少次商流就會產生多少次物流。這是一種非常不合理的流通模式。
理論上,商流可以產生產品的增值,物流只會產生成本的增加。減少行業物流環節、減少商品物理搬倒次數已經非常緊迫。
更重要的是,隨著全渠道市場的快速發展,行業需要一個新的能支持企業線下線上高度融合的全渠道物流體系支撐企業的全渠道發展。
三是流通物流環節占用資金大。據有關行業人士測算:我國在消費品流通環節占用資金大約有10--20萬億。這里面,很多是受現有流通模式的影響造成的重復、低效資金占用。
從消費品行業目前在國民經濟中所處的重要地位看,行業需要一個能提供相對公共服務的一站式物流平臺體系,來支持行業搭建符合當前市場需要,支持企業全渠道發展,有效減少物流環節,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有效減少流通物流環節無效、低效資金占用的新的物流體系。
理論上講,物流成本的降低、物流效率的提升必須要推動行業最終走向物流的集約化、規模化。
在這個變革的過程中,非常需要政府的支持、引導、投入、培育。
物流問題不僅涉及到消費品行業的健康發展,更涉及到整個國家的物流事業發展,也涉及到環保雙碳目標的達成。
政府參與、引導,建立新的符合當前中國消費行業發展需要,能發揮更大促銷費作用的新的消費品行業流通基礎設施,不僅符合消費品行業的發展需要,也符合政府對消費品市場管理加強的需要。三大新基礎設施的建立,不僅能產生推動消費品行業更好發展的作用,也對政府加強對消費品流通體系的管理發揮重要作用。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