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日料店撐過了核污水風波,卻熬不過消費降級
來源/紅餐網
撰文/麥泳宜
日本核污水排海一年后,日料店又遇新危機。
最近,#日本對華海鮮出口斷崖式下跌#話題沖上熱搜。
日本農林水產省發布數據顯示,上半年日本農林水產品和其他食品總出口額7013億日元。這其中,對中國大陸出口額驟降43.8%,為784億日元,而海鮮出口額則暴跌92.3%,僅35億日元。
數據的變動和中國發布的日本水產品“禁令”有關。2023年8月24日,日本啟動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染水排海。當日,中國海關總署宣布:全面暫停進口原產地為日本的水產品(含食用水生動物)。
今天,正好是日本核污水排海事件一周年。去年受此事件影響,國內的日料餐廳迎來“至暗時刻”:有人營業額大幅下降,有人和日本食材割席,有人閉店倉皇逃離……大批日料店在“漩渦”中掙扎求生。
如今一年過去了,一批“劫后余生”的日料店,又掉進了另一個漩渦。
01
大家兜里都沒錢,哪還舍得吃日料
“一年半干黃一家餐廳,燒光100萬。”
近日,知名的播客組合“三好壞男孩”開設的Radioradio燒鳥酒廠正式閉店。從立項到結業,這家店只活了一年半。
“三好壞男孩”發帖稱,Radioradio去年曾霸榜美團“北京東城區日本料理人氣榜第一名”長達半年,今年卻一直處于虧損狀態,5月營業額較去年同期下降30%。
他們寄希望于暑假旺季能扭轉局勢,并推出低價引流等“自救”措施,但沒起到太多作用,最終只能閉店止損。
Radioradio燒鳥酒廠的情況,只是今年日料市場的一個縮影。
據紅餐網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一批小有名氣的日料店相繼傳出閉店消息,其中包括上海的“小山日本料理”新天地店、上海的鮨心和、北京的鮨·澤 Omakase、杭州的萬島日本料理鐵板燒自助餐、廣州的蘭鰻居酒屋、廣州的一口組·平價日料屋等。
去年,小紅書博主“呼嚕小芝士”整理了一份餐廳名單,統計了近百家杭州人均約400元的精致餐廳。最近她發現,名單上的餐廳已倒閉了40家,其中日料店占比近半,是閉店最多的品類。
上海的小奧(化名)是日料重度愛好者,2022年至今,他累計打卡了上海超400多家日料店。今年以來,他明顯感受到了上海日料市場的不景氣。據小奧觀察,今年一批有名的日料店因不盈利而關門;還有一批去年需預約的高端日料店現在到店就能吃,甚至板前師傅比顧客還多。
對于今年日料賽道的慘狀,不少從業者向紅餐網表示,今年的消費降級對日料帶來的沖擊,比去年核污水事件更大。
陳一一在廣東佛山經營著名為榕島的日式料理店,她告訴紅餐網,今年暑期門店的客流量相較去年同期有所下滑,門店營收下降了20%。
“以前吃海鮮刺身消費千元以上的客人很多,現在經濟下行,這種高端客群明顯少了不少�!�
圖源:受訪者供圖
浸潤日料行業多年的張謀(化名)也有同感。“相關政策實施后,日料食材安全性無需過多擔心。現在更大的問題是,大家兜里都沒錢,哪還舍得吃日料?”
張謀在重慶和沈陽經營兩家日料店,他表示,今年兩家門店生意較去年相比淡了不少,目前營收都只能勉強覆蓋運營成本。
8月的一個周五晚上,紅餐網實地走訪了廣州日料店聚集地林和西商圈,以該商圈內的地鐵站廣州東站為中心,方圓1公里內有超60家日料店。
紅餐網探訪了兩家在社交媒體上較火的居酒屋,兩家店當天的客流量都不太理想。其中,一家占地一百平米的居酒屋,上座率不到四成,另一家能容納20人的小店上座率則為六成。
周邊多家日料店工作人員向紅餐網透露,今年生意比去年更加難做,大環境不好,日料對大部分人來說不是剛需品,也就減少了消費頻次。
02
一降再降!門店不斷降價求生
消費降級下,即便是日料愛好者也在降低就餐頻率。
小奧告訴紅餐網,今年他已經很少去千元以上的日料店消費。此外,多名受訪者都向紅餐網表示,自己今年消費日料的頻次大幅降低。
圖源:受訪者供圖
前兩年,妤妤(化名)每星期都會去吃一次人均300元的Omakase。如今,她已經快3個月沒去中高端日料店消費了,“更多是去元氣壽司吃。”
LILI(化名)依舊愛去人均200元的燒鳥店,不過消費頻次已經從半個月一次降至兩個月一次。
受核污水排海事件影響,去年日料市場就迎來一波“降價潮”。今年以來,市場萎縮疊加消費不振等因素影響,日料的價格進一步下探。
紅餐大數據顯示,2022年日料人均消費在100元以下門店數占比約為54%,截至2024年8月,該占比飆升至69%。
為了活下去,一批日料店把客單價一降再降,同時搞起了各種低價促銷活動。
在美團、抖音等平臺,各種低價日料套餐涌現:“9.8元秒殺原價48元的魚生煲仔飯”、“22.9元秒殺雙人餐刺身拼盤”;24元拿下152元“經典刺身一人食”,含6片挪威三文魚、5個甜蝦及10片紅黃希鯪魚……
圖源:日料品牌低價團購截圖
高端日料店的降價更為明顯。
上海“洵 sushi”2021年開業時人均消費1380元,今年年初推出680元套餐,如今進一步降到400元;4月,北京“円相單品割烹”將Omakase改為單點,從前880元只能吃一人套餐,現在880元足夠兩人吃飽喝足;5月,上海人均300元的“中村屋壽司”推出限時優惠活動,全場壽司通通20元……
去年8月至今,陳一一也進行了兩次調價,將門店的人均消費從120元降到了85元。“去年我們店是不能在周末、節假日使用團購優惠套餐的,今年已經沒這一限制了;還把三文魚當作引流產品,幾乎以‘成本價’賣給客人�!�
在廣西開日料店的MIMI也告訴紅餐網,其門店的人均從去年260元降至如今的140元。
消費者也明顯感受到了日料市場的變化。Salsa(化名)在社交平臺表示,今年京城各家日料店紛紛開啟降價模式,要么開辟午市,要么攔腰砍價,拼盡全力爭奪客源。
消費疲軟,“以價換量”成了日料經營者們回籠資金、扭轉局面的共同策略。但低價是有“副作用”的。
陳一一坦言,低價團購套餐大多“旺丁不旺財”,一個“108元2-3人餐”單食材成本就需70塊,再除去人工房租,等于沒賺錢。
張謀則表示,中高端日料品牌一旦調低了價格,就很難再拔高回去了。
他算了一筆賬:以前店里烤青花魚單品賣68元一份,除去食材成本毛利率大概有六成,這是比較理想的狀態。但現在推的48元青花魚套餐,還包含米飯、小菜等,食材成本就幾乎占三分之二。
“相當于把整個價格體系打崩了,不僅傷害正價優質客群,客人嘗到低價的甜頭后,也不會再為正價產品買單�!�
03
日料店的“劫難”還沒結束
在多重打擊之下,今年日料店的生存可謂是難上加難。但接下來,日料經營者們還要面對更多挑戰——一批日本餐飲品牌也要來中國市場搶食了。
比如,去年在上海開出首店的“藏壽司”(KURA SUSHI),宣布未來10年在中國開出100家門店。
日本著名回轉壽司品牌“壽司郎”2021年進駐中國市場后,開店的腳步一直在加快。
據界面新聞報道,壽司郎母公司Food & Life Companies在截至2023年9月的年報中表示,報告期內壽司郎內地門店數量由9家增加至34家。此前,壽司郎還在2024至2026年度的中期經營計劃中公布,到2026財年要將中國內地門店數量擴張至201家。
圖源:截圖自“壽司郎”小紅書官方賬號
8月11日,日本連鎖牛肉飯專門店“松屋”香港首店落地。據悉,松屋隸屬日本知名連鎖快餐品牌“松屋集團”。其子品牌“松乃家”是日式豬扒專門店,2013年進軍上海后,目前共有9家門店。
近期,“松乃家”正式進軍華南市場,一口氣布局多家門店。據網友爆料,松乃家在深圳的華南首店、廣州首店目前均已圍擋。
圖源:截圖自小紅書
一批曾經退出中國市場的日料品牌,也開始返場。
日本連鎖餐飲品牌“和民居酒屋”2020年宣布退出中國大陸市場,今年5月改為“三代目鳥美羅”在深圳開設居酒屋,8月初在上海開設直營店。該品牌還表示,今后考慮開放特許經營以加速開店。
4月,日式拉面連鎖品牌“寸屋拉面”在上海開出中國首店,并宣稱計劃在中國開出超200家店。據悉,寸屋拉面隸屬于日本餐飲巨頭“東利多”,其旗下“丸龜制面”在2022年撤出了中國市場。
6月,東利多再次加碼中國市場,宣稱計劃今年夏季將在上海開設烤肉蓋飯店“Nikuno Yamagyu”首店,目標是在中國開設500家連鎖店(含香港和臺灣地區)。
日本品牌紛紛布局中國市場的原因在于,相比本土市場,中國餐飲市場的盤子更大、更具發展潛力。
中國飯店協會國際美食分會副主席趙剛告訴紅餐網,中國餐飲市場足夠大,是吸引海外品牌,尤其是平價連鎖品牌前來發展的根本原因�!艾F在日元低迷、日本餐飲本土市場早已進入存量時代,所以不少日本餐飲品牌扎堆涌入中國賺‘外快’�!�
據日本食品服務協會相關數據,日本的餐飲行業門店數在2000年達到154萬家峰值,后逐年下降。
但這不意味著,在中國開日料店可以“躺贏”。目前,中國日料市場的規模也已接近天花板,《中國餐飲發展報告2024》顯示,2023年,我國日式料理市場規模為675億元,預計2024年將縮減至649億元,同比下滑3.9%。
紅餐網專欄作者翟彬認為,隨著一批日本連鎖品牌加入戰局,整個市場的競爭勢必會更加激烈。
正如趙剛所說的,從中長期來看,這批日本品牌或許會推動中國日料行業的良性競爭,讓國內高品質的日料越來越多�!暗珡亩唐趤砜矗袌龈偁幏浅<ち�,日料品牌們仍要積極修煉內功,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且具特色化,才能活下來�!�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