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暴跌550億的絕味,半年又少了近1000家店?
來源/趣解商業
8月,絕味食品因被證監會立案調查引發關注,近日,其又因為2024年上半年營收下滑、門店減少近1000家而引發討論。作為邁入萬店規模的鹵制品行業巨頭,絕味食品近兩年的日子不是很太平。
1.絕味半年門店減少近1000家
8月底,絕味食品公布了2024年半年報。2024年上半年,絕味食品實現營業收入約33.4億元,同比減少9.73%,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2.96億元,同比增長22.20%。相較去年上半年,絕味食品的營業收入和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增速均有所下滑。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對此,絕味食品在財報中表示,營收下滑主要系報告期內銷量下降導致的。而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增加,雖然絕味食品沒有直接表明原因,但從其營業成本同比減少了17.95%能看出,絕味食品上半年營業收入下滑,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卻逆勢增長,或許與成本降低有關。
相關評論區下,有網友認為,絕味食品營收下滑也與產品價格越來越貴有關。還有網友擔心,絕味食品會為了利潤而漲價。事實上,近年來,絕味食品因為“貴”幾次引發討論。社交平臺上,多位網友吐槽絕味越來越貴。去年,一網友發帖稱9元買的絕味鴨腸團起來還沒拳頭大,引發了不少網友的共鳴。此外,黑貓投訴平臺上,有多位消費者投訴絕味食品存在食品安全問題,吃了上吐下瀉、鴨頭沒熟、吃到毛發、食物變質等等。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與絕味食品業績一起引發關注的,還有絕味食品的門店數量。2023年年報中,絕味食品表明,其在大陸地區的門店總數為15950家(不包含港澳臺及海外市場)。而2024年半年報中,這個數字變成了14969家。也就是說,半年的時間,絕味食品的門店數量減少了近1000家。
2.絕味食品被立案調查
值得關注的是,半年報發布之前,絕味食品還因為被證監會立案調查而引起了一場不小的風波。8月15日晚上,絕味食品發布公告稱,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在2024年6月7日,被證監會立案調查。次日,絕味食品收盤價報13.22元/股,創一年新低,總市值約為81.95億元。而2021年2月,絕味食品股價一度超過100元/股,總市值超630億元,三年多過去,絕味食品的市值蒸發了近550億元。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不過,絕味食品在公告中表示,公司各項生產經營活動正常開展。立案調查期間,公司將積極配合中國證監會的調查工作。但對于具體情況,絕味食品并未進行說明。
此事發生后,有媒體發現,2021年到2023年,絕味食品曾三次被采取監管措施。2021年11月,絕味食品因未按規定,對一起股權轉讓協議所產生的凈利潤予以公告,且未按照公司的規定及時提交董事會審議,被上交所予以監管警示。2022年9月,絕味食品又因有關購買股權暨關聯交易事項,收到了來自上交所的監管工作函。去年8月,絕味食品再次被上交所予以監管警示,理由是其在信息披露、規范運作方面有關責任人在職責履行方面存在違規行為。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絕味董事長、總經理戴文軍曾就股價下跌,向股東們道歉。然而,沒過多久,絕味食品就因被證監會立案調查,股價再次下跌。
3.鹵味們發展遇到瓶頸?
鹵制品行業,周黑鴨、煌上煌也同樣面臨著營收下滑。前不久,周黑鴨披露了2024年上半年業績,營收、利潤雙降。財報顯示,上半年,周黑鴨實現總營收12.6億元,同比減少10.97%,股東應占溢利0.33億元,同比減少67.65%。與此同時,煌上煌上半年也迎來了營收、利潤雙下滑。財報顯示,2024年上半年煌上煌實現營收10.6億元,同比下降7.53%,歸母凈利潤0.61億元,同比下降26.59%。
圖片來源:百度截圖
多家鹵制品企業業績表現不如以往的背后,是增速放緩的鹵制品行業。《2024年絕味食品研究報告》顯示,國內鹵制品行業增速放緩。同時,近年來,鹵制品行業正在細分為以絕味食品為代表的休閑鹵制品和以紫燕百味雞為代表的佐餐鹵制品。
增速放緩的同時,國內鹵制品行業的競爭也越發激烈。除了頭部鹵制品企業,具有本地特色的品牌,如衢州鴨頭、曹氏鴨脖等,以及零食品牌,如百草味、良品鋪子等,也都在進軍鹵制品行業,并搶奪更多市場。
受行業等因素影響,絕味食品、周黑鴨等部分鹵制品企業似乎遇到了瓶頸期。不過有業內人士認為,未來鹵味市場仍有發展空間。而在此之前,這些企業需直面挑戰,突破自身發展困境。
你最喜歡哪家的鹵味?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