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貴越火,“給玩偶過家家”的年輕人,養活了十億生意
來源/首席商業評論
撰文/衛明
01
國慶“傻”玩具,越貴越火
你或許想不到,這屆成年人還能給玩具過家家。
在毛絨蛋糕玩具上擠虛擬奶油、給玩具花草施肥澆水,還能給玩具茄子煎炒烹炸撒上虛擬辣椒粉。
圖源:網絡
聽起來相當瘋癲,但現實卻大有人在,毛絨玩具品牌jELLYCAT在上海開設一間的“咖啡屋”,以及此前在北京三里屯開設的快閃店等,都成為年輕人聚集的中心,每一名玩家挑選玩具結賬之前,都會有這樣類似的操作流程。
從店員裝扮、門店裝潢到結賬打包,都在模擬一個真實的咖啡屋。有網友說,jELLYCAT的店員所做的工作與幼教無異,畢竟這些玩偶并沒有真正的生命,就像“可云”拿著玩偶像哄孩子一樣,店員裝模作樣的打包方式,被年輕人稱為“必須要有信念感才能干”。
圖源:網絡
所有玩偶都有相同的五官:玩偶,豆豆眼、微笑嘴,看起來丑萌,很多人想不到,這個看起來有點弱智的玩偶,價格卻完全“不接地氣”,單只玩偶售價高達99元至1699元。
然而這也不耽誤它越貴越火。
一些款式一貨難求,還催生出了黃牛和代購,玩家只能加價買,就像買蘋果手機一樣,“貴不是它的缺點,是我的缺點。”
如今,jELLYCAT的趣味系列已有超過200個產品,包含植物、食物飲料、運動、物品和圣誕系列,最火爆的款式是茄子、水煮蛋、爆米花等常見食物,這些年還有云朵、滑板、盆栽、雪花、咖啡杯等,日常生活場景中的各類物品都能被其設計成玩偶。
與此同時,它還會在特定的地方根據不同的民族文化,推出限定的產品,比如上海的快閃店推出玉蘭主題,在紐約有華夫餅、松餅等;在倫敦有炸魚、豌豆,還會根據節日推出不同的主題玩偶,圣誕節、復活節、情人節、中秋節、周年慶、六一兒童節等,今年“奧運熱”,乒乓球拍、網球、棒球掛件也能做玩偶。
圖源:網絡
有新聞報道,在jELLYCAT上海限定咖啡店里,有“女子排隊1小時消費2400元”。在小紅書上,有忠實玩家曬家里的jELLYCAT,一買就是一柜子,足以見得這個小玩偶的吸金威力。
02
jELLYCAT為何能拿捏年輕人?
為何動輒幾百元的價格也有人愿意為此買單?
這還要從它背后的運營公司說起,jELLYCAT來源于英國,立于1999年,至今已有二十多年歷史,總部位于倫敦,其實最早,jELLYCAT主要聚焦母嬰市場,為嬰兒打造哄睡的安撫毛絨玩具。
但母嬰市場顯然還不夠。2005年開始,jELLYCAT創始人Thomas和William Gatacre意識到,單一產品的生命周期有限,只有擴展產品線,才能持續保持品牌的新鮮感。
于是,jELLYCAT做了一個品牌定位的轉變,目標群體從嬰童轉向成年人,制作的產品范圍也是越來越廣。
但在當時,做成年人玩偶的廠家也有很多,如何脫穎而出,jELLYCAT另辟蹊徑,徹底走出了一條差異化路線。
第一,是將每一款玩偶“人格化”,每一款商品都有特定的背景故事,以及「人物」屬性。
圖源:網絡
jELLYCAT會為每一個玩偶量身定制專屬人設與故事背景,每一個公仔似乎都是活的,它們被稱為“寶寶”,有自己的人設、有心情、有高矮胖瘦,這也是為什么,jELLYCAT的店員會在結賬之前,進行一系列煞有介事的打包儀式,有的店員還會問顧客:“喜歡哪一個?調皮的還是安靜的?”
官方賬號也走治愈溫暖風,用高清圖片展示產品細節。將玩偶角色化、生活化,為觀眾提供一系列溫馨、有趣的陪伴故事。
買完后也是儀式感拉滿,顧客買它的商品,不單單是簡單的交易,還會獲得一張領養卡片,徹底超出一個普通玩具的范疇。
圖源:網絡
第二,jELLYCAT也很懂營銷,產品更新換代的淘汰速度相當快,官網每年公示的“退休員工”通常過百個。
而且官網會在每年一月和七月上新系列玩偶,每次上新推出超過200種新產品,還會評選每月之星玩偶、建立睡眠伙伴等,玩偶的發售時間和數量有限,過后會下架,不再進行銷售。
比如在上海靜安快閃店,產品就是限量發售的,顧客需要提前預約,在店內只有15分鐘的購買時間。
一旦絕版,若想再次獲得,就得花更高的價格從黃牛手上買,這也是為什么價格越貴,年輕人買單卻不心疼,認為它有保值的空間。
在種種玩法下,jELLYCAT也是賺的盆滿缽滿。
其成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其毛絨玩具產品已遍銷全球。早在2022年jELLYCAT品牌營收就達到了1.46億英鎊,約合13.67億元人民幣。
可以說,jELLYCAT的營銷策略非常成功,年輕人們也樂于為此消費。
03
年輕人的情緒價值,就是大金礦
如今,誰能讓年輕人沉浸,誰就能獲得年輕人的認可。
jELLYCAT的每一款玩偶,都是絞盡腦汁玩出花樣,滿足年輕人的心愿,想要回到童年,向往那種無憂無慮的生活。
年輕人內耗、焦慮等情緒急需一個宣泄的出口,玩具對于他們來說,正是一種精神的寄托。本質上,是越來越多的人,愿意為情緒價值來買單。
在小紅書,與“jELLYCAT”相關的筆記高達上百萬篇,很多人甚至把玩偶當家人,帶它去旅游、去理發、去上課等等,還會實時記錄下來。還有人專門組建了玩偶戒斷支持小組,成千上萬的年輕人在這里進行交流。
正是因為有了這么多網友的二次傳播,也讓jELLYCAT的口碑快速出圈,升華成為一種充滿情感色彩的社交貨幣。
jELLYCAT火爆之后,也有不少商家爭相模仿。
最近,江蘇、山西、廣東等地,都出現了類似的文創周邊毛絨玩具,店員也會進行“過家家”服務,為當地游客提供滿滿的情緒價值,比如“中山乳鴿”、“肉夾饃”等毛絨玩具趴在切菜案板,也是過家家場景,在網上火成了流量密碼,吸引大量人圍觀。
圖源:網絡
與此同時,不僅是玩偶,更多的商家也開始盯上了年輕人的情緒生意,范圍越來越廣泛。
比如過去還是銷售“愛因斯坦的腦子”的商家中,最高銷量超過7萬單,現在各地出現了新型的青年養老院、“數字游民社區”等,也是以情緒療愈為主題,吸引年輕人來觀光體驗,帶動了當地周邊的旅游消費。
滿足年輕人的情緒價值,已經成為一種大生意,從過去的塔羅牌占卜,到現在的貴玩偶、青年養老院等,都是尋求精神撫慰的體現。這也說明,以情緒為主導的消費行為,正加速商業化。很多生意的底層邏輯,也從滿足功能價值,到滿足情緒價值。
倫敦大學學院心理學博士、英國心理學會特許咨詢心理學家陳志林曾表示,其實這些毛絨玩具通過擬人化、社交傳播等方式獲得成年人的自我情感投射,繼而成為安撫人們精神狀態的角色。
不得不說,“情緒生意”也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來重新理解這一代的年輕人,不必急著批判玩偶是“智商稅”,而是給其他品牌更多的借鑒:與其自賣自夸,不如與當代年輕人產生情感連接。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