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消費何時回歸?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方湖
編輯/娜娜
2024年已過去三分之二,這一年留給我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消費似乎不再旺盛,人們深刻感受到了消費市場的巨大變化。曾經繁華的商業街如今變得冷清,曾經熙熙攘攘的購物中心也變得門可羅雀。
看看消費大數據,根據上海統計局的最新數據:2024年6月,上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9.4%;2024年7月,上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6.1%。2024年1-7月,上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514.64億元,同步下降2.8%。雖然7月下降幅度略微收窄,6-8月整體社零總額是下降的。窺一斑而知全豹。
消費去哪兒了?
社零總額下滑比例看起來不是很大,可是從商場端的客流和銷售來看,從餐飲和零售店鋪的緯度來看,消費下滑的體感遠比數據來得更加骨干、刺痛。
那么消費到底去哪里了?
對有錢人來說,一部分高端消費跑到國外去了,他們熱衷于出境游、國外消費。這部分富裕階層的消費,其實收入不是影響消費的核心要素。不過對未來預期的信心不足,也會影響消費欲望落地。
對于中層階層,這是受影響最大的群體。這批年輕人看起來很風光、收入很高,在房貸、車貸和教育費用等多重擠壓之下,過得還是比較艱難,消費支出被壓縮得很厲害。
在經濟下行周期,未來預期風險加大前提下,得考慮養老、醫療和教育等方面而提前儲蓄。根據相關數據,2024年8月,居民存款規模達到145萬億。從2016年59.8萬億增長到2023年137萬億,增速為9.5%,2024年提升到13.8%。一方面樓市、股市跌得慘不忍睹,另一方面各類風險預期,讓老百姓持有現金資產規避風險和不確定性。
目前打工人生存現狀非常艱難,一方面很多年輕人失業,找工作也更加不容易。有工作的,加班內卷成為家常便飯。對于年輕人來說,過日子很不容易,一個月下來幾千塊薪水,扣除房租、水電交通、吃飯聚餐等以后,沒有什么結余。
新生人口下降,兒童產業受到較大沖擊。出生人口跌破800萬,不到2019年的1600萬,不婚晚婚,影響正常家庭組建推進程序。
數據現實,2024年上半年全國出生人口僅有433萬,不及2023年出生人口902萬的一半,人口出生率進一步下降。
根據相關預測的2024年全年結婚對數為673萬對,可以預測2025年出生人口為850-900萬人左右,再創歷史新低。
對于商業產業來說,核心底層邏輯是供需關系,供給繼續擴大與需求萎縮之間的矛盾,是消費客群結構和消費需求變化與供給結構變化滯后之間的矛盾。
消費變化對購物中心的影響
第一、消費沒有完全消失,是在轉變、在遷移。
對于消費者來說,需要更多精神消費、人文體驗、運動健康、社交交流等非提袋式消費體驗,而標準化、品牌化的提袋零售,大部分可以轉移到線上。因此,部分帶有定制性、強化線下體驗互動和強化線下售后的零售品牌,仍有一定市場。餐飲一直是剛需,成為工作餐之外的高頻需求,甚至不少人工作餐也是強需求。
第二、消費變化對購物中心的影響。
一方面,業態重組正在沖擊購物中心當下的經營。
1、餐飲成為購物中心越來重要的消費業態。
2、超市、健身等傳統的主力業態退出力度越來越大。
3、滿足精神需求和健康需求的體驗業態,占比正在加大。
4、關于兒童的業態配比逐步走弱。
5、零售業態尤其是男裝、運動、休閑等品類也在減弱。
另一方面,消費降級明顯,主要體現在消費總量和消費客單雙下降。
1、消費總量下降,商場客流和門店銷售同步下滑,同時商家不得不啟動降扣打折,可能獲得有限銷量卻進一步壓縮利潤,導致實際盈利能力快速下滑。可能降扣增長20%的銷售,犧牲了80%的利潤。商家利潤下降甚至虧本,租金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也下降,租金負增長。
2、商場空鋪增加,商家一旦跌過盈虧平衡點,多數選擇快速關店。
再一方面,購物中心在C端和B端同時遇阻,內卷化淘汰競爭不可避免。
C端,消費客流下降,消費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也同步下降。
B端,商家愿意支付租金下滑甚至腰斬,同時品牌開店意愿下滑,支付租金意愿更低。商場空鋪較2023年呈現擴大趨勢。
商場端,商圈競爭更加激勵,做不到商圈前兩三名或者獨具特色,那商場經營壓力會急劇增大。主要體現在,空鋪增多、客流急速下滑,兩者加劇影響導致商場衰落。
消失的消費什么時候回歸?
消費為什么會下降、會消失?核心原因是可支配收入和消費意愿下降。
那么,消失的消費何時會再回來?
第一、核心資產回歸市場價值。
包括房市和股市回歸到合理位置,因為這關乎中國老百姓的70%左右資產。沒有資產價值的長期穩定性,就沒有穩定的投資和消費。
第二、恢復市場信心。
1、降負。
年輕人頭上無非五座大山,婚姻、教育、醫療、住房、養老,每一座大山都難以逾越。被資本綁架的道德價值,不斷在年輕人身上加碼,壓得喘不過氣來。
2、增收。
當前對于中底層老百姓來說,主要是收入不增反降,就業率下降,失業率上升。限制消費的關鍵是口袋沒錢;提升消費的關鍵,就是促進老百姓收入提升。覆蓋醫療、教育等重大支出后,家庭消費支出自然就會上升。
第三、有形之手,該收收。
1、悖論
一方面想提升消費、刺激消費,一方面各種公共資源、生存資源都在漲價,年輕人在掏完孩子學費、還完房貸、車貸之后,各種基礎生活物質的支出上升,日漸消瘦的腰包更是捉襟見肘,不得不緊衣縮食被動消費降級。
2、契約精神。
無信不立。
現在有不少市場經營主體,小則短斤少兩,大則假冒偽劣,不尊重市場規則,導致市場交易中充斥著不信任。地產企業倒閉,交不出房子,賣房子的沒責任、買地皮的沒責任、放貸款的沒責任,卻讓兩手空空的業主不能斷供。這是市場的最大失信。
3、公共管理者的公信力。
我們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無形之手和有形之手協同對市場經濟起到調劑作用。但往往很多時候,有形之手伸得過長、伸得過多,有時候可能違背市場規律、違背合同契約、違背民心道義,出現不少奇奇怪怪的事情,讓人大跌眼鏡,甚至貽笑大方。
好在9月的末尾,我們看到一些好的信號,結合美聯儲降息,央行發動降準降息等一系列促進股市和樓市的消息,大A也在迎合上調。經濟恢復是一個復雜而長期的事情,從政策面、信心面和基本面的三個方面來說,目前政策面在積極突破,經濟基本面的恢復還需要較長時間。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