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屆雙11,看本地商家如何協同經營,打造“飛輪效應”?
來源/浪潮新消費
不再公布GMV的這幾年里,雙11仿佛褪去了奇跡的光環,消費者對于大促的新奇感和興奮度似乎正在逐漸減退。
不過,今年的雙11作為史上最長、也是最開放的一屆,呈現出了新的面貌:10月14日便啟動,頭部平臺相互接通,業內人士評論到,“回歸正常的生態是今年最大的變化。”
大促回歸本質后,銷量也順勢爆發。星圖數據顯示,今年各平臺銷售額累計14418億元,同比增長26.6%。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貢獻銷量的不僅僅是以前我們認知中的常規消費品,類目開始變得更加多元,覆蓋了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各個維度——以前雙11囤洗衣液和衛生巾的那批人,現在開始囤奶茶炸雞、按摩券、機票、酒店。
“都是日常的東西,有很大幾率能用上,萬一用不到,反正也能隨時退、到期退”,在這樣的消費心態之下,不少主打“吃喝玩樂”的品牌們開始在大促中拿到了生意增量。
根據抖音生活服務的數據顯示,今年有超過9000萬人在抖音生活服務過雙11,團購下單吃喝玩樂超過2億次。
雙11是一面生意的“放大透視鏡”,折射出了市場潮水的流向。這兩年,本地生活行業進入新一輪周期,一面是市場整體高速增長,空間可觀;一面是多個平臺加碼,新老平臺都紛紛來分一杯羹。
大促銷量爆發的背后,行業更深一層的變化是:抖音正在成為本地生活商家們的重點營銷陣地之一。
對于擁有本地生活業態特色的品牌商家而言,各大平臺業務底層邏輯千差萬別,選擇往往比努力更重要。
本篇文章,我們將以雙11大促為切口來探討:線下商家們為什么紛紛走進抖音生活雙11好省季?它們如何才能利用有限的資源突圍,實現高效聚流、轉化?在更長期的經營里,它們又該如何把握機遇,開辟出業績的第二增長曲線?
作為全年最大的消費節點,蓄積已久的需求瞬間釋放,短時間小成本就能獲得大流量,對所有商家來說,雙11都是不可多得的生意增長機會。
但相較于那些已經花了16年學習并習慣了大促節奏的消費類品牌來說,現在的本地生活商家想要做好大促,卻并不容易。
為什么這么說?我們可以從生意落地和品牌沉淀兩個維度來看。
從生意維度,本地生活商家做經營,遵循的還是人群流轉模型,從A1-A5,先種草,后成交。
現階段,消費者正在變得越來越理性,商家們需要找到激發需求的“正確姿勢”,也就是內容種草。
然而,一方面,很多本地商家還局限在線下經營里,無法快速轉換為線上思維;另一方面,即便是需求已經被內容激發,但受限于門店的經營范圍和經營時間,商家很可能無法及時承接住消費者這些稍縱即逝的需求,一旦錯過了這個窗口,線索的價值就會迅速降低甚至消失。
一個典型的場景是,某一天你刷到一條短視頻說某家按摩店還不錯,之前你從沒按摩過,但感覺自己也可以試試,再一看,視頻里說的這家店離你車程一小時,每天晚上八點就關門,于是干脆打消了這個念頭。對商家來說,生意就這么溜走了。
放在雙11的場景里,今年我們擁有了一個“超長待機”的雙11,很多消費類品牌有了更長的時間可以做內容蓄水,還有好幾波時段可以集中轉化,遞進式地將成交規模做高。
但對于本地商家來說,即便是線上成交了,也只有等用戶到店,才能讓生意落袋為安。它們不僅無法享受到本屆超長雙11,甚至會出現“雙11還沒結束,券就到期了”這樣尷尬的局面。
同時,今年的雙11很大一個特點是,商家們在逐漸回歸利潤,而非短期的低價促銷,這一點放在消費類品牌上是說得通的,畢竟我們在前幾年已經用足夠低的價格囤夠了用不完的生活用品,但在吃喝玩樂這個新的大促領域,商家需要一個能更直接刺激用戶需求的抓手。
從品牌維度來看,“線索”其實是一種消耗品。很多生活服務的需求在一段時間內都是一次性的,比如搬家、婚禮策劃等等,商家要做高生意體量,靠的要么是長周期內的復購,要么是口口相傳的推薦,這就對品牌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給用戶一個選擇你而不選別人的理由。
對于本地商家來說,單純的線上種草很難樹立品牌心智,品牌的傳達更依賴線下的服務和體驗,如果沒有長線經營的思維,容易變成一次性的生意,無法讓用戶產生偏愛,也就無法實現品牌的長期健康增長。
那這道難題是否有解法?其實有,關鍵就是做好線上和線下的協同。
線上最直接的作用是解決生意問題,幫助品牌提前種草,用興趣型內容吸引泛流量,最大程度地打開流量漏斗,并用線上的成交閉環及時承接需求;線下的作用則主要體現在品牌維度,用效率和服務將生意落地,用體驗將“線索經營”變成“關系經營”,打造品牌的差異化心智。
二者如果能夠很好地協同起來,就能激發出飛輪效應——線上曝光引流線下生意,線下塑品反哺線上種草,達到1 1>2 的效果。
這次雙11,眾多吃喝玩樂商家之所以能在抖音生活服務爆發,正是因為它用線上線下協同的思路,走出了一條“初期趨勢引領→線上曝光引流→線下放大塑品”的路徑。
今年的雙11備戰期拉長,對消費者來說意味著有了更多的選擇。在繁雜的吃喝玩樂分類中,如何抓住生意的趨勢?品牌在思考,而擁有龐大數據支撐的抖音生活服務則在行動。
在雙11周期的初期,抖音生活服務便發布了雙11開門紅戰報,覆蓋11月1-3日雙11上半場的商家成績,為下半場的商家提供營銷方向參考;
在活動中期,平臺則從單純的“戰報榜單”,轉為發布了一份更有參考價值的搜索、下單、復購趨勢榜單,串聯起了影響雙11生意成交的關鍵維度,以更具用戶視角的方式,為品牌提供了精細化的人群運營參考。
打好了方向的基礎,下一步就是解決流量入口問題,而明星毫無疑問是吸引泛流量的利器。
于是,在這個雙11的中期,抖音生活服務邀請到了何泓姍、姜潮&麥迪娜、柳巖、武藝、穎兒、鐘麗緹等明星大咖,通過vlog的形式分享他們的吃喝玩樂日常,為用戶種下了“吃喝玩樂上抖音”的心智;
而后,抖音生活服務又和肯悅咖啡、海信等品牌,合作了明星專場直播,將關注度轉化為實際的生意。
自帶流量的明星們為雙11帶來了更高的關注度,也讓抖音生活服務跨出了原本的剛需人群圈層,吸引到更多的潛在用戶,更大地打開了線上的流量入口;而在種草之后,利用高點直播活動承接流量轉化成交,抖音生活服務又進一步夯實了“吃喝玩樂”的心智。
緊接著,抖音生活服務還通過線下的“省”代表活動,來幫助品牌協同線上經營,放大生意。
在北京多個商圈中,抖音生活服務聯動 MELAND 舉辦“省”代表頒獎大會快閃活動,通過線下引導領券、“省錢腦袋”答題挑戰等吸引互動,實現對線下門店的引流;
同時,活動現場還設置了“省”代表專屬打卡點,多巴胺的配色自帶吸引力,現場人員也會鼓勵參與者上傳自拍,用原生的用戶內容反哺線上種草。
當然,在大促中,常規的玩法也不會少,例如價格機制上的優惠、發券、免單活動,都是標配,直接刺激生意成交。
隱藏在常規玩法中的,是抖音生活服務創新的溝通方式。不同于大字報式的促銷貼圖,或是洗腦式的搶購口播,抖音生活服務選擇了以趣味條漫的形式來幫助品牌做C端的溝通。
在這個大廣告失效、內容種草站上高地的營銷時代,這樣的溝通方式無疑更有助于刺激用戶做出消費決策。
在這樣的組合拳之下,抖音生活服務雙11活動期間,誕生了超過1.7萬個支付交易額超10萬的超級單品,超1400個支付交易額超百萬的單品。
從本地生活商家的全年經營節奏來看,曾經的它們即便是參與大的節點促銷,也更多集中在五一、十一這樣和線下出行強相關的時點,而在這次雙11,平臺通過“抖音生活雙11好省季”這一IP,幫助商家們走出了節點營銷的“舒適區”,實現新節點上的經營突破,也為全年的成交打開了更大的想象空間。
在線上電商體系內,一個好的商業IP,不僅能在當下助力商家的生意,更能影響商家們的長遠經營。除了幫助商家在這次雙11打造出成千上萬的爆品,“抖音生活雙11好省季”這一IP還有著更深遠的價值:
對用戶來說,在雙11大促期間,通過IP積累的豐富內容,可以幫助他們以更實惠的價格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產品,更精準地滿足衣食住行各方面的需求,提升生活的幸福感;
對品牌來說,不僅可以通過IP在短期內小成本獲得聲量 銷量的同步提振,過程中沉淀出的經驗和人群資產,還能幫助品牌反向倒推產品賣點和策略,提升品牌勢能;
對平臺來說,IP不僅可以幫助商家們看到趨勢,更是能將雙11的消費趨勢放大,進一步發展成引領性的未來消費趨勢,幫助本地商家品牌挖掘出更多生意的可能。
年底大促帶來的生意增長,也為本地生活商家們進入明年生意良性發展循環,開了一個好頭。
近兩年來,本地生活進入了新一輪發展周期,商家要真正成為“品牌”而非“小店”,最終還是要靠門店的連鎖化擴張,“連鎖化”“品牌化”成為新趨勢。
而在這一過程中,商家們往往會遇到兩大卡點,其一是新店開業投入成本大、門檻高;其二是新店難以保證服務的穩定性和生意的確定性,影響下一步的擴張。
從抖音生活服務在這次雙11與商家的合作中,我們也看到了這兩個痛點被解決的可能性:
一方面,打開線上的流量入口后,打出爆款,拉高轉化,毫無疑問可以幫助品牌解決第一個痛點,生意做大之后,就能積累資本進行規模化的擴張;
另一方面,抖音生活服務可以做到的不僅僅是成交的線上化,更可以用數據工具幫助商家開好一家新店,從預測期到開業期到穩定期,用不同的精細化運營手段,來保障持續規模擴張。
未來生活行業發展會去向何方,我們還不得而知,但從這次雙11可以看到,抖音生活服務已經成為大促吃喝玩樂的主戰場。
對于商家來說,選好成熟且有影響力的平臺,抓住已有的確定性,才能在未知的未來里,提前占據競爭的生態位。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