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食已不是年輕人的副食
來源/零售圈
作者/零售荊言
曾幾何時,零食只是孩童口袋里的零嘴、家庭餐桌的配角。但在Z世代(1995-2009年出生人群)的生活圖景中,零食已從“副食品”躍升為承載情感、社交、文化認同的多維載體。當“奶茶續命”、“薯片解壓”成為日常敘事,深圳科興科學園深夜的寫字樓里,剛結束加班的程序員小張撕開一包魔芋爽,辛辣的滋味在味蕾炸開的瞬間,仿佛給透支的身體注入一劑強心針,這個形象的場景折射出當代年輕人的生存現狀,零食與年輕群體的關系重構,正以絕對優勢占領Z世代的生存縫隙。從計劃經濟時代的奢侈品到互聯網時代的社交貨幣,零食完成了從物質補充到精神慰藉的質變,成為詮釋當代年輕人生存狀態的重要符號,揭示著消費社會深層的代際變革。
計劃經濟時代的副食柜臺前,冰糖、果丹皮、動物餅干陳列在玻璃罐中,需要糧票和耐心才能獲得。1983年全國人均糖果消費量僅0.46公斤,80年代,這些甜味劑承載著匱乏年代對幸福的全部想象,國營食品廠流水線產出的鈣奶餅干、麥乳精,既是嬰幼兒的營養補充品,也是走親訪友的體面禮物。小賣部的話梅糖、無花果絲、辣條構成一代人的集體記憶,零食消費與節慶、獎勵緊密綁定,具有強烈的儀式感,中秋、春節這些傳統節日不僅是聚家團圓的最佳場景,也是那個時代孩子能夠品嘗美味零食的歡樂時光。此時的零食,是計劃經濟的特殊產物,承載著物質滿足與情感寄托的雙重功能。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零售渠道擴張,薯片、巧克力、膨化食品等標準化零食涌入市場,超市貨架的琳瑯滿目標志著零食從“稀缺品”向“快消品”轉型,但其功能仍局限于解饞充饑,消費場景以家庭為主,1998年好麗友派進入中國,巧克力派瞬間風靡校園,課間交換零食成為90后的美好回憶。這個時期的零食開始具備社交屬性,小浣熊干脆面里的水滸卡催生出最早的社交貨幣,孩子們用108張卡牌構建起校園社交網絡。
進入00年代,物質生活的逐步豐富,徹底打破零食的固有邊界。零食不再局限于“吃什么”,而是延伸至“怎么吃”“和誰吃”“為何吃”的體驗維度。Z世代主導的消費浪潮中,零食成為生活方式宣言,移動互聯網時代徹底重構了零食生態,三只松鼠用“主人文化”建立情感連接,每日黑巧以“零糖”概念切入健康賽道。小紅書上的“辦公室零食排行榜”獲得百萬收藏,B站“ASMR咀嚼音”視頻創造流量奇跡。零食完成了從實體商品到文化符號的蛻變,成為年輕人表達態度、建立圈層的介質。
在“時間貧困”成為集體焦慮的當下,年輕人發明出獨特的時空管理術。有報告顯示,84%的Z世代會在通勤途中進食,61%將下午茶作為“工作分割點”。每日優鮮數據顯示,17-19點辦公室零食訂單量占全天45%,這個時段恰好對應著下班前的效率低谷,零食幫助年輕人在工作間隙快速充能,5分鐘咀嚼時間即可完成從緊繃到放松的狀態切換,超60%的Z世代將“緩解壓力”作為零食消費首要動機,在996工作制狀態中,一口爆漿的熔巖巧克力,成為對抗現實壓力成本最小的療愈方案。零食的“情緒杠桿效應”被無限放大。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全國獨居人口突破1.25億,其中20-39歲群體占比超58%。這些“原子化”生存的年輕人,正在重構傳統飲食秩序。美團研究院報告顯示,Z世代外賣訂單中單人餐占比達73%,而開袋即食的零食完美適配這種“一人食”場景,新消費品牌更是深諳場景化生存之道,ffit8蛋白棒標注“1分鐘早餐”,王小鹵虎皮鳳爪主打“追劇伴侶”,白象湯好喝方便面定位“深夜書房”,這些產品不再強調營養構成,而是直擊具體生活場景。當烹飪需要處理食材、清洗廚具的時間成本超過點外賣,即食性成為食品選擇的優先選項。中國睡眠研究會調查顯示,73%的年輕人存在睡眠困擾,“報復性熬夜”催生出龐大的夜間消費市場,凌晨三點的直播間里,自熱火鍋和辣條組合持續熱銷,這些重口味零食構成對抗倦意的化學武器。心理學研究表明,辛辣刺激能促進內啡肽分泌,恰與年輕人“痛并快樂著”的生存狀態同頻共振。零食不僅是碎片化時代的效率革命,也超越物質層面,升維成了精神鎮痛劑。
在原子化社會結構中,零食正在重構社交禮儀。元氣森林憑借“0糖0卡0脂”概念,3年內估值從0沖到140億,其成功密碼在于創造了新型社交貨幣。辦公室分享零食時“喝不胖的氣泡水”既規避了健康焦慮,又完成了社交破冰,分享一包蒟蒻果凍可能比團建聚餐更易拉近距離。CBNData報告顯示,這些“可曬性”強的零食成為朋友圈社交資本,從盲盒式嘗鮮到小紅書打卡,它既是打破沉默的破冰器,也是維系弱關系的潤滑劑,更是社交媒體上的內容要素。零食成為個體融入圈層的通行證。
Z世代對“朋克養生”的執念催生功能性零食繁榮。盡管專家質疑阿膠糕、膠原蛋白軟糖的實際功效,但“吃黑芝麻丸防脫發”的行為本身已構成心理療愈。雖然部分“養生零食”利用信息差夸大功效,益生菌軟糖菌群活性存疑,代糖安全性爭議等問題凸顯,健康的零食已經成為年輕人對抗亞健康的符號化解決方案。
當“吃貨”從貶義詞變為中性標簽,食品消費已然演變為文化實踐。每日黑巧聯合單向空間推出“精神良藥”禮盒,這種文化賦能讓零食超越果腹功能,成為精神生活的組成部分。零食經濟的勃興不是簡單的口味迭代,而是數字化生存的必然產物。在時間被切割成碎片的時代,年輕人用零食對抗饑餓感、消解孤獨感、獲取掌控感,當傳統意義的副食品還在強調營養配比時,零食早已進化成多維度的生存解決方案。當零食超越物質層面,成為情緒調節器、社交介質與文化符號,其必需品地位的奠定本質是年輕一代對效率與體驗的追求、是對確定性的渴望、是對現代性困境的回應。未來的零食經濟,必將在滿足胃與撫慰心的平衡中存在,這或許就是時代更迭的隱喻。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