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不想干的衛生巾,黃子韜干了會怎樣?
出品/瀝金
雷軍不想做的衛生巾,黃子韜要下場了。
前兩天的直播,黃子韜對著鏡頭痛罵“那些賺衛生巾黑心錢的人真的太惡心了”,一句話把自己送上熱搜。
他宣布進軍衛生巾行業,要開一個24小時全透明工廠,還拉來老婆徐藝洋當首席試用官。網友稱贊他有擔當,也有網友提醒他原材料水太深,一定要謹慎。
但無論如何,衛生巾品類正在陷入信任破產的深淵,連明星都看不下去了。
半年前,衛生巾行業就因為普遍尺寸縮水引發爭議,今年央視315晚會曝光的劣質原材料、菌落超標和致敏物質殘留之類的問題,更是引爆了輿論焦慮。
黃子韜跨度極大的跨界突襲,揭開了行業的遮羞布:女性每月必須使用的衛生巾,竟成了賭命的盲盒。
黃子韜要做衛生巾,網友紛紛點贊 來源:網絡
外來降維打擊
刺破行業僵局
黃子韜的入場,恰似一記精準的流量杠桿,撬動了公眾對衛生巾品類積壓已久的憤怒。
盡管跨界幅度過于巨大,但消費者寧可相信黃子韜的寵妻人設,都不肯相信品牌們的公關表態。
他可能不懂衛生巾,但他很懂輿情,提出要建的透明工廠也直擊了兩大痛點,一個是生產環節的黑箱操作,一個是質檢形同虛設。
消費者一樣不懂生產流水線,但把一切都可視化,是解決信任問題的原點。
和黃子韜的主動跨界相比,雷軍和小米“被動跨界”,更能說明消費者對衛生巾行業長久的信任危機。
315晚會過后,焦慮的消費者把雷軍微博評論區當成了許愿池,紛紛許愿小米下場,做小米衛生巾,甚至一些網友還為小米衛生巾取了名字“小米巨能吸”。
這場看似荒誕的集體請愿,實則是消費者對傳統衛生巾行業的一次集體控訴與自救。
消費者對衛生巾的心理訴求,已經越過了性價比,轉向了基本的生存權。
小米恰好滿足了他們的投射:在山寨機橫行的年代,用1999的價格提供了最高的性價比,徹底終結了行業亂象。
更深層的期待,是消費者期待品牌能夠更加重視用戶。小米曾因用戶一句留言,就推出能把衣物和內褲、襪子分區清洗的洗衣機,這種“需求即生產”的敏捷反應,與衛生巾行業忽視女性真實體驗形成鮮明對比。
盡管小米以做不了婉拒,但消費者用搜索熱度、創意傳播和情感共鳴構建的輿論勢能,已為行業敲響警鐘。或許答案早已寫在網友的戲言中,用小米做手機的敬畏心做衛生巾,行業才有救。
網友紛紛呼喚雷軍和小米下場 來源:網絡
外資喝湯吃肉
國貨搶骨頭
千億的中國衛生巾市場,為什么養不出一個靠譜的國民品牌?
兩個原因,發育時間短,國貨優勢少。
上世紀80年代,衛生巾品類才正式在國內產生,到1999年,全國用上衛生巾的女性也才剛剛到一半。
發展時間短,讓行業規范和監管很不完善。大量安全相關的核心指標,比如熒光劑、甲醛,沒有被納入國標;現行國標的10家起草單位中,有8家是衛生巾企業,“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很難獲得公眾信任。
從電商平臺的品牌格局看,衛生巾品類又是一個“外資優勢、國貨分散、白牌眾多”的局面。TOP10品牌中,外資占比38%,國貨占比21%,更多的品牌連1%都不到。
外資品牌的強勢,根植于其技術霸權與品牌統治。
尤妮佳、寶潔等企業憑借化工、醫療領域的先發優勢,不僅壟斷純棉表層、抗菌芯片等核心技術,更通過“瞬吸防漏”“超薄0.1cm”等迭代產品定義行業標準,90年代便已攻占中國高端市場。
反觀國產品牌,研發投入普遍不足營收1%,僅為國際品牌20%,很多品牌圍著“加長夜用”“防側漏”的基礎功能做敘事,高端市場淪為外資后花園。
這種技術落差直接催生市場分層:外資把控一二線城市商超貨架,以高毛利率收割品牌溢價;國貨則退守下沉市場,靠0.3元/片的散裝衛生巾與白牌爭奪生存空間。
有人統計過,國內衛生巾企業超650家,但這就是為什么這么多品牌要在價格戰中內卷,甚至通過虛標尺寸、劣質原料壓縮成本,央視315晚會曝光的品類現狀,正是這種低端混戰的惡果。
總結
缺斤少兩的價格戰解決不了問題,道理很簡單:基礎安全保障都成問題,何談消費升級?
對女性消費者而言,衛生巾的品牌力,歸根結底建立在品質和體驗上,尤其是吸收性、安全性、舒適度等基本要素。
瀝金之前報道過的衛生巾品牌艾芙尼,靠著“蠶絲”這樣的天然原料,拿下了一二線城市的高消費力女性用戶,證明國貨完全可以做出高端品牌。
只是這樣的品牌太少了,面向的人群也小眾,填補不了大量下沉市場的消費空缺。
無論如何,這個品類極度欠缺新的血液來打破僵局。
回過頭審視黃子韜要下場做衛生巾這件事,這場風波的價值不在于能否誕生一個完美品牌,而在于它能證明,在信任崩塌的領域,任何敢于掀開屋頂的人,都值得一聲喝彩。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