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姆的“特供生意”不好做
出品/巨潮WAVE
撰文/小盧魚
被視作會員制超市標桿,廣受追捧的山姆會員店,卻因為選品問題被罵上熱搜。
原本會員們還只是討論山姆這幾年下架了哪些自己喜歡的商品、在哪里還能買到,漸漸的就變成了抱怨山姆如今的選品為何不能讓自己喜聞樂見——是不是因為換了CEO,最終在發現山姆上架了好麗友之后,這些討論變成了憤怒。
會員們認為山姆變了,不再是那個可以“無腦入”的山姆。而且貨架上那些沒有Member’s Mark標志,并且在其他商超也隨處可見的商品就不應該出現,這讓他們每年繳納的會員費成了某種智商稅。
更有一種聲音在傳播,“什么牌子只要在中國待久了,換上了中國人高管,質量和服務就會下滑”,并且流傳了一張關于沃爾瑪CEO換成了一位中國高管的圖。
實際上,山姆在去年底確實經歷了一次換帥,沃爾瑪中國總裁及首席執行官朱曉靜在郵件中宣布,山姆會員店中國總裁文安德將于2025年1月正式退休,由沃爾瑪國際部營運高級副總裁鄭碩懷接替文安德,擔任山姆會員店中國代理總裁。
但鄭碩懷的定位其實更接近COO而非CEO,山姆中國區的首席采購官也并沒有因為這次人事調整而變化。與其把山姆中國區的變化怪罪于華人高管,還不如多想想,山姆在中國的那套接近于特供生意的經營模式,本身就是最大的問題。
中產
山姆早在1996年就進入了中國市場,真正爆火卻是在2019年,因為那一年起我國人均GDP達到了1萬美元。根據美國已有的行業經驗來看,會員制商超繁榮的基礎就是中產階層,會隨著他們人數的壯大扶搖直上。
根據麥肯錫發布的《中國消費者調查報告》,我國一二線城市人口中達到中產階級及以上收入水平的人口從2010年的15%上升到2018年的59%。正常情況下,這些居民有更強的消費信心,愿意為新型消費支出更多。
逛商超雖然是一種傳統消費,但逛商超前要先交會員費、買的是別處沒有的會員精選商品,對中國人來說是一種新模式。尤其是對于那些開始想要展現自己階級地位、社會獨特性的中國中產來說,這更是一種有差異化又體面的模式。
山姆時任中國區CEO文安德很會拿捏中國中產的心理,把會員年費從150元上漲到260元,因為“要是有人舍不得掏這錢,那說明他們根本不是山姆的目標客戶”。
這話的效果就像于LV的高管說,那些要攢一兩個月的工資才能買得起一個包的,根本不是他們的目標客戶一樣。只不過和奢侈品相比,中產要掏出260元的會員費還是很輕松的。
這家美國企業其實很會在中國玩心理學,通過260元和680元兩檔會員費制造了一種等級區隔,讓消費者產生優越感。這種會員制度充分利用了消費心理學中的“凡勃倫效應”,即商品價格越高,反而越能吸引特定消費群體的購買欲望。
網上諸如“山姆只是想賺你的錢,其他超市還想要你的命”的傳播話術,看似是在說山姆的東西雖然價格貴但買的放心,其實還是在拔高自己的生活水平,為自己多花的那些錢安上體面的理由——畢竟沒有哪家超市真的在要消費者的命。
中文互聯網傳播被山姆玩得飛起,其爆款商品小青檸汁、瑞士卷、烤雞、智利車厘子、谷飼牛排等通過小紅書等平臺病毒式傳播,“山姆測評”“窮鬼套餐”成了流量密碼,甚至催生出了職業的山姆代購。
這種傳播也讓山姆會員成為了一種標簽,一種代表了生活精致、對家人食品安全負責的標簽,讓一部分中國中產家庭體驗到了一種“人無我有”的社交虛榮。
中國中產對山姆的追捧當然不是完全盲目,畢竟山姆的食品安全事故率確實低于行業平均水平,其自有品牌Member’s Mark的商品制定了遠高于國標的企業標準,口感和品質都更加值得放心。
為食品安全支付高溢價,正是中國群體性焦慮的一個體現。就像經濟不平等程度越高的社會,越容易出現“雞娃”現象,中產階級在食品安全領域的投入,也是類似的情況——他們其實就是認為自己吃的是某種特供食品。
所以這些山姆會員現在才會如此破防,不僅是因為山姆上架了他們心目中“更可能出現食品安全問題”的商品,同時也因為這幾年中國中產的身份認同,本就已經是岌岌可危、脆弱易碎。
成本
因為部分會員破防要求退費,山姆已經暫停上架好麗友。不過對現在的山姆來說,會員費真的很重要嗎?山姆的盈利,真的是靠會員支付的溢價在維持嗎?
目前山姆的營業收入主要來自三大板塊,即會員費、商品銷售收入和線上業務收入(包括電商和即時零售)。
今年1月,曾有市場傳聞稱山姆中國2024年全渠道銷售額達到1005億元,其中線上銷售占比超過48%。而山姆母公司沃爾瑪的首席財務官表示,“中國市場的山姆會員費收入增長超過35%,會員數量不斷增加。”
從財務官的表態來看,會員費仍然是山姆中國區盈利的重中之重,而會員費收入的增長主要還是靠多拉會員、多開門店。
2018年,山姆在中國只有23家門店、200萬會員,到了今年,山姆在中國已經有了56家門店和數家正在籌建的新店,以及900萬的會員。
而且其中超過500萬都是有效會員,年費收入超13億元,“卓越會員”群體續卡率高達92%,并貢獻了60%的營收占比,品牌忠誠度驚人。
但會員帶來的不僅是收入,還有不小的維護成本。從這次好麗友風波也不難看出,一旦對會員的維護跟不上,整個體系必遭反噬。
為了維護好中產會員,提供會員專屬活動、新品首發、限時優惠等方式都不是最核心的。保持商品的新鮮度和獨特性,從而維持會員的高價值感知最重要。
據說山姆的買手團隊每年飛行里程繞地球38圈,只為深入全球產地篩選前1%的稀缺商品;據說山姆會提前12-18個月規劃新品,讓多個供應商參與定制化競標;據說山姆對有機果蔬類商品要求供應商提前3年進行土壤凈化……
其中,每年淘汰30%-40%的SKU是山姆的亮點,維護精致中產的成本大頭,其實就這樣被山姆轉移到了供應商頭上。
山姆將約4000個SKU分為三級梯隊,即瑞士卷這樣的S級英雄單品、澳洲牛排這樣的A級結構品和其他C級試銷品,并實施動態考核。新品上架前的淘汰率已經有30%,上架后的年淘汰率還要再增加10-15%。
配方調試、包裝設計之類的新品開發成本,都是由供應商承擔的。即便入選,供應商還可能需要自費升級生產線來滿足山姆定制的標準,即便商品廣受歡迎,供應商也不可能隨便提價或者再別處銷售,而是要聽山姆指揮。
供應商能指望的,其實就是薄利多銷里面的那個“多”字。而為了滿足這個“多”字,山姆的全渠道擴張、二三線城市下沉也就成了必然。
但是這種擴張,也必然會帶來供應鏈和品控的壓力。山姆這兩年已接連被爆出明星商品配方被偷換成本更低的原料、太陽餅等小眾尖貨被優化下架、員工超負荷運轉導致保質期內變質商品流入市場等等的負面消息,與光鮮局面形成了對比。
到了好麗友事件,這些負面消息終于徹底爆發出來。
本土
山姆如今的困境再次驗證了,零售行業的盈利、效率和體驗是永遠的“不可能三角”,并不會因為會員制這種商業模式就有所改變。
想要高毛利,不一定要搞會員制。像胖東來那樣把本地供應鏈整合好,上架高品質的自有品牌,再給客戶提供足夠好的免費改褲腳、海鮮清理、無條件退貨等服務,一樣能做到口碑和利潤雙豐收。
但就和胖東來始終走不出河南一樣,零售商超的跨區域擴張,總是會帶來盈利與體驗的沖突。作為行業標桿的山姆,被會員反擊的根本就是受限于零售行業經營和盈利的底層邏輯。
在中國做高毛利的傳統生意,規模化與獨特性就是難以兼得。山姆爆火出圈的這五年,門店數量翻了一倍,但三線城市客單價僅為一線的61%,運營成本反而高了15%,這種財務壓力一直在依靠那些“銷冠”門店來支撐。
為填補業績缺口,山姆不得不引入一些大眾品牌、本土平替,許多中國品牌也以能上山姆的貨架為榮,包括妙可藍多、立高食品等上市公司的研報標題甚至都會突出入選山姆新品這種事。
也許有些人堅持認為,交了會員費卻買到國產大路貨是一種冒犯,但是這種本土化的戰略并不一定會帶來壞的結果,如今“被懷念”的山姆中國區前總裁文安德,也曾經做了不少成功的本土化嘗試。
例如打破美國大包裝的傳統,推出1升裝牛奶、獨立糕點等小規格商品,解決中國家庭存儲空間小、消耗慢的痛點。也包括針對中國口味開發小青檸汁、麻薯面包等網紅單品。
甚至中產最看重的“質”,就是山姆中國本土化之后打造的宣傳策略,而以前在美國市場上,山姆的口號本來是“省”。健康、有機這些概念,是Whole Foods這種美國中產超市才會主打的詞匯。
對比類似的同業,同樣是會員制超市,奧利齊就選擇直接放棄高端人設,堅守硬折扣模式,還允許消費者免費注冊為會員。
在供應鏈控制上,奧利齊也相當極致,90%的自有品牌率遠高于山姆的30%,2000左右的SKU也遠少于山姆的4000+,還積極推出四川小龍蝦炒飯、陜西油潑面等完全本土化商品。
奧利齊完全沒有那種一邊捧著中產,一邊推出窮鬼套餐的擰巴感,就是在堅定走薄利多銷路線,用平價標簽做全球擴張。而且因為走的是平價路線,奧利齊這種商超為了控制成本和本土供應鏈去深度結合,并不會讓人覺得不滿。
在如今經濟逆周期的大環境里,消費更為理性的中產們,其實心中的天平早已從物有所值偏向了物美價廉。只不過在回歸到生活的本質之前,還是不妨礙他們去罵一罵山姆的中國高管,認定是具體的某一兩個人戳破了他們心中的某種情感。
就像遠在大洋彼岸的現任美國總統一樣。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