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調查:50余位零售老總眼中的“即時零售”
出品/聯商網
撰文/袁則
編者按:即時零售已然成為零售行業不可忽視的新興力量,正深刻改變著傳統零售的格局。當下,阿里、京東、美團三大巨頭在即時零售賽道的火拼愈演愈烈,京東作為后來者要虎口奪食,阿里依托餓了么志在拓展出更大的電商市場,美團則要守住自己的“江山”。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誰將是最終贏家?面對即時零售的浪潮,傳統零售將如何應對?對整個零售行業又將帶來哪些影響?
為全面、深入地探究即時零售對實體零售的影響,精準捕捉行業真實動態,聯商網針對57家企業老總,一對一發起了一次“關于即時零售對實體影響度”的問卷調查,主要包含以下10個問題(以下用編號代替問題):
01
調查匯總
1、樣本更多選擇實體超市業態(基于Q1)
57份樣本涵蓋了超市、便利店、專賣店等多種實體業態,具體分布情況如下:
樣本中,較多企業存在多業態情況。除少數餐飲、專業店、零食店和百貨店,絕大部分為超市。
這些企業分布于不同地區,規模大小各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夠較為全面地反映實體行業的一般認知與應對情況。
2、即時零售對實體零售影響的分析(基于Q2)
在針對Q2問題回答中,79.0%受訪老總認為即時零售是“威脅也是機會”,僅12.0%視為“威脅”和9.0%視為“機會”,表明多數企業持平衡視角。
這也顯示,經歷新零售階段移動電商的沖擊,實體零售對于商業新勢力有更加客觀務實的認知,能夠用更為對立統一的視角看待新變勢。
同時,基于Q1與Q2的數據交叉分析可以發現,業態差異顯著影響認知,小型超市更傾向視即時零售為威脅。
小型超市中71.0%視即時零售為“威脅”(占該選項總樣本的71.0%),遠高于大賣場(57.0%)、標超(43.0%)或便利店(29.0%),這源于小型超市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弱,易受線上分流沖擊。
相反,標超(44.0%)和大賣場(38.0%)在“威脅也是機會”選項占比最高,顯示其通過整合線上線下資源把握機會。
業態特性如大賣場的多元供應鏈優勢和小型超市的本地化脆弱性驅動了這種認知分化。
3、即時零售沖擊程度分析(基于Q3)
針對威脅的沖擊力調查顯示,即時零售沖擊以中等為主,與威脅認知關聯,但多數視其為混合機遇。
首先,沖擊程度分布數據顯示,33%的受訪者認為沖擊程度為中等(10%~20%),21%認為沖擊較小(10%以內),兩者總和達54%,表明多數企業感知沖擊程度處于低至中等水平;而沖擊很大(20%以上)僅占16%,沒有沖擊占19%,進一步驗證沖擊并非極端。
從某種程度上講,三大平臺7月掀起外賣補貼大戰勢能,目前在餐飲和茶飲端表現更為明顯,對實體零售來說,未來的持續影響仍有待觀察。
其次,交叉分析Q2與Q3顯示,沖擊程度與威脅認知存在關聯:沖擊很大組中,89%選擇即時零售“是威脅也是機會”,而純“是威脅”比例低至0%;同樣,沖擊中等組(10%~20%)中74%選擇“是威脅也是機會”,純“是威脅”僅16%。
這表明沖擊程度越高,受訪者越傾向于視即時零售為威脅與機會并存,而非單一威脅。整體上,沖擊程度中等占比最高,且與混合認知強相關。
4、機會的具體表現分析(基于Q4)
總體來看,即時零售被視為雙刃劍,機會表現與高認知風險關聯顯著。
在認為即時零售是機會的回答中,即時零售可以幫助企業擴大客源(54.0%)和增加客戶黏性(53.0%)是受訪者最認可的機會表現,占比遠高于提升銷售額(37.0%)及其他選項(14.0%),表明即時零售的核心機會在于吸引新客戶和增強現有客戶忠誠度。這一分布,也反映了實體零售更關注用戶增長而非單純銷售提升。
交叉分析Q3與Q4時,數據顯示強相關性:對于每個機會表現選項,大多數受訪者(77%~90%)選擇“是威脅也是機會”,而非單純“是機會”或“是威脅”。具體而言,擴大客源(90.0%)和提升銷售額(90.0%)的認知風險最高,而增加客戶粘性(77.0%)略低。其他選項雖認知風險較低(63.0%),但樣本較小。
這揭示即時零售的機會認知并非孤立,而是高度關聯于潛在風險,尤其當涉及客源擴張和銷售額提升時。
綜上,實體零售決策者應優先關注擴大客源和客戶粘性,以此作為即時零售機會的切入點,但也需同步管理風險。
5、即時零售業務開展情況分析(基于Q5)
綜合分析顯示,便利店業態在即時零售中成熟度最高,大賣場業態開展滯后。
關于企業是否開展了即時零售業務的回答顯示,67%企業處于初級或籌備期(初級37%、籌備30%),僅9%運營成熟。所以,實體零售的即時零售業務尚處于早期階段。
交叉分析Q1與Q5揭示業態顯著影響即時零售開展情況:
便利店業態表現突出,71%處于初級階段且14%已成熟(總計85%在推進),無放棄案例,顯示高度投入和領先性。
標超業態次之,40%初級+36%籌備+8%成熟,僅4%不開展。
相比之下,大賣場業態成熟度缺失(0%),且14%明確不開展,結合45%初級+27%籌備,表明轉型阻力較大。
此外,小型超市和專業店也以初級/籌備為主,成熟度低。
數據表明,業態特性(如便利店高頻需求)驅動差異,便利業態更易實現業務升級。
6、即時零售業務面臨的挑戰分析(基于Q6)
基于問卷統計可見,即時零售業務的挑戰分布與開展階段高度相關,開展階段不同,企業面臨的主要挑戰從線上運營轉向配送成本。
總體挑戰中,線上運營能力不足占比最高(56.0%),表明這是普遍痛點。
但交叉分析Q5(開展階段)與Q6(挑戰)后,發現顯著差異性。
具體看,已開展但處于初級階段的企業中,線上運營能力不足(52.0%)和庫存管理難度大(19.0%)為主,而配送成本高僅占29.0%。
相比之下,已開展且運營成熟的企業更聚焦配送成本高(60.0%),線上運營能力不足降至40.0%。
同時,正在籌備階段的企業同樣以線上運營能力不足為首要挑戰(59.0%),不準備開展的企業則全部歸因于此(100.0%),暗示線上運營能力是阻礙業務啟動的關鍵障礙。
這種階段性變化表明,隨著業務成熟,挑戰重心從基礎運營能力轉向物流成本優化,為決策者提供了針對性干預方向:初級階段需加強數字化培訓,成熟階段應優化配送體系。
7、企業應對舉措分析(基于Q7)
調查結果顯示,企業應對即時零售主要聚焦商品結構調整和線上渠道拓展,尤其在企業業務開展初期階段。
基于問卷數據,企業應對舉措分布如下:調整商品結構(56.0%)、拓展線上渠道(53.0%)和推進門店調改(53.0%)是主要策略,占比均超50%,而保持現狀僅占4.0%,表明絕大多數企業正積極行動。
這反映企業普遍通過優化商品和渠道適應即時零售趨勢。
其次,交叉分析(開展情況)與應對舉措顯示顯著關聯:
拓展線上渠道在“已開展但初級階段”(33.0%)和“正在籌備”(37.0%)中比例最高,但在“已開展且運營成熟”中為0%,提示該舉措更受早期企業青睞。
推進門店調改在“已開展但初級階段”(43.0%)突出;
調整商品結構在“正在籌備”(41.0%)最顯著。
這表明業務開展初期(如初級或籌備階段)的企業更傾向采取這些舉措,以快速布局市場,而成熟企業可能已部分完成。
整體上,數據揭示企業應對策略與業務發展階段緊密匹配,早期行動聚焦商品和渠道優化以捕捉機會。
8、對即時零售發展的態度分析(基于Q8)
對即時零售的未來,實體企業普遍持樂觀或觀望態度,多數認為即時零售對實體零售既是威脅也是機會。
問卷結果顯示,46.0%受訪者比較樂觀,42.0%持觀望態度,合計88%的企業對即時零售行業持積極或中性立場,僅少數(9%)持負面看法(5.0%非常樂觀和4.0%不看好)。
交叉分析Q3與Q8顯示,認知差異顯著影響態度:
在樂觀企業家群體(比較樂觀和非常樂觀)中,81%以上受訪者認為即時零售對實體零售“既是威脅也是機會”,表明樂觀態度強化了對雙重性的認知;觀望態度者(83%)也主要持此觀點,突顯行業認知的平衡性。
相比之下,不看好態度者分歧明顯(50%視為威脅,50%視為機會),但樣本較小。
這種一致性建議企業決策時需兼顧風險與機遇,推動創新合作以捕捉市場機會。
9、對政府或機構期望措施分析(基于Q9)
從宏觀層面,企業普遍期望政府干預平臺補貼和規范經營,業態差異顯著影響政策扶持需求。
總體數據表明,68%的企業期望政府干預大平臺價格補貼及過度內卷行為,同時68%呼吁通過法律法規確保規范經營,反映出對市場秩序失衡的普遍擔憂;僅有2%支持市場自由發展,凸顯企業依賴外部干預。
交叉分析Q1業態與Q9措施顯示:小型超市對平臺干預期望最高(92%),大賣場次之(86%),表明小型實體零售商受平臺競爭沖擊最大;標超對政策扶持期望突出(60%),遠高于行業平均(46%),可能因其規模需要技術指導以應對轉型壓力。
而便利店和專業店措施期望相對均衡但樣本小(7位和2位),數據可靠性一般。
業態類型與政策扶持需求呈負相關(如其他業態僅21%),建議優先支持標超和小型超市以優化資源配置。
10、其他反饋分析(基于Q10)
綜合交叉數據判斷,各實體企業家對即時零售的影響,當前持中性態度為主,正面情感集中在認為“即時零售是實體零售渠道轉型與市場機會”,負面情感主要擔憂“客流沖擊”“線上能力不足”及“高配送成本”問題。
對于開放性交流,大量企業家表明要積極參與即時零售,并提出了策略方向,部分展示如下:
有許多企業家提出了深刻、理性的認知,并對未來可能的態勢變化表達了看法:
有企業家希望有關部門做好管理和規范:
還有企業家認為大平臺應當承擔起責任,并對平臺經營提出建議:
也有少部分企業認為平臺的補貼行為“禍害國家”“擾亂了市場”“需要確保品質”。
02
調查總結及建議
總體來說,本次對50余位實體零售老總的調查,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即時零售這一新勢力在行業的認知狀況。近八成的企業家認為即時零售既是威脅也是機會,沖擊以中等程度為主,54%企業感知沖擊在20%以內,機會主要體現在擴大客源和增加客戶粘性(均54.2%),說明應對沖擊,實體零售業最重要還是解決好自己的品質和營運質量問題。
在應對上,近七成的企業即時零售業務尚處于初級或籌備階段,線上運營能力不足(55.9%)是主要挑戰。多數企業通過調整商品結構、拓展線上渠道應對;也有69.5%期望政府規范平臺行為,整體對行業發展偏樂觀或觀望;但隨著未來形勢的發展,也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進軍這一領域。
此次調查問卷可能存在一定的偏頗,深度也有值得挖掘的地方,我們也是希望通過這樣一次小型,匯集一部分實體零售的聲量。
我們也堅定認為,洞悉行業的變與不變,擁抱時代,始終是零售人的持續功課。面對即時零售的沖擊,實體零售也應積極擁抱。
從策略上,初期聚焦線上運營能力建設與商品結構優化,利用即時零售擴大客源、增強粘性;同時推進門店調改,結合業態特性布局——便利店可深化即時服務,大賣場需突破轉型阻力;同時,也需要依照企業的資源現實,平衡線上線下,保障品質與服務,主動爭取政策支持,應對平臺競爭,在規范中探索“體驗+數字化”融合路徑。
我們相信,任何零售形式,最后一定還是回到商品、服務、效率的本真上,與時俱進很重要,堅守零售本質、創造商業美好更重要!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