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脂增肌」19個月,鍋圈迎來凈利潤翻倍
出品/零售氪星球
撰文/葉丹
8月4日晚,鍋圈食品交出了一份2023年上市以來最好的半年報。
財報顯示,鍋圈食品營收32.4億元,同比增長21.6%,凈利潤1.9億元,同比增長122.5%,創上市以來最佳增速;門店規模10400家,較去年同期凈增740家,重回增長通道。
零售市場,連鎖品牌拼的是門店規模,更是單店盈利模型。細剖這份半年報,鍋圈增長的主要驅動力是同店效能激活。根據財報數據推算,今年上半年鍋圈單店的營收較去年同期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老店自我造血能力在持續加強。
早在2023年,鍋圈食匯的門店就已破萬。今年3月,鍋圈喊出了“下一個五年,門店總量要達到2萬家”。而眼下搶眼的財報數字顯示出,鍋圈對第二個萬店目標,有了更大的信心和想象力。
01
減脂增肌,“蹲苗”重新激活鍋圈
在農業生產上,“蹲苗”指的是作物幼苗階段,農民會采用控水、控肥、控溫、假植、斷根等手段,讓地面的莖葉不旺長徒長,而是讓根系向下深扎,并發出更多的新根。
2023年的鍋圈,就面臨這樣的抉擇時刻:是讓地上的“莖葉”繼續徒長,還是停下來“蹲苗”,培育地下的根系。
當時,五一小長假剛過去,在市場普遍預期消費會回暖情況下,鍋圈的管理層發現,門店的客單價有下滑趨勢,因此,快速推出調整策略,決定不再開新店�!斑@一年半,我們采取了保守的發展策略,先穩住大盤,保持小增長,快速調結構”,今年3月,楊明超在與投資者交流時坦承。
這些結構調整,覆蓋門店結構,加盟商架構,區域結構等。尤其是,加大扶持經營能力強的加盟商,激勵他們開多店。同時,調整一些不盈利的區域。
在鍋圈內部,這次調整被稱為“蹲苗計劃”。從最新這份半年報看, “蹲苗”使鍋圈的“根”,扎得更深,門店質量已獲得顯著提升。
具體來看,鍋圈的同店激活有三大引擎。
一是場景延展與會員深耕帶來的復購率提升。
原本定位于食材零售的鍋圈在去年將戰略定位調整為“社區中央廚房”,通過拓展燒烤、精釀啤酒、西餐等品類,增加了早餐、兒童餐、西餐等消費場景,從而,提高消費者的消費頻次。簡言之,只要在家吃飯,鍋圈就可以成為選擇,用楊明超的話說是,“吃透嘴巴的復利”。
鍋圈門店的套餐產品陳列柜
同時,深耕會員。財報顯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鍋圈注冊會員5030萬,同比增長62.8%;會員預付卡儲值金額達到5.9億元,同比增長37.2%。
二是品類擴張與套餐化,推動客單價增長。
目前看,鍋圈已經新增湯料、冰品、精釀啤酒等高毛利品類,SKU從食材向“廚房解決方案”延伸;豐富套餐選擇,包括“牛排自由”、“小龍蝦自由”、“燒烤集裝箱”等,“毛肚自由套餐”也進行了產品升級。
三是數字化、AI等技術應用帶來的單店提效。
AI無人零售延長營業時間,提升單店營收。鄭州市福元路的鍋圈食匯首家門店,門店加裝無人零售設備的整體費用在3600元左右,運行幾個月下來,平均實現了7%左右的單店營收增長。
“蹲苗”成功的鍋圈,還在繼續增肌。
“先有高質量門店發展,再有加密門店”,楊明超在回答投資者提問時表示。目前,鍋圈的加盟商在“聚焦”,270多位大加盟商銷售占比達到了整體銷售的23%。鍋圈與這些加盟商攜手,正對單店模型進行持續迭代,計劃將單店營收由兩三百萬拓展到四五百萬。
02
擴張新動能:供應鏈深入上游,渠道加速下沉
“蹲苗”的目的,一是讓根扎得更深,二是催發新根。對鍋圈來說,老根更粗壯,新根也會茁壯成長,從而,有了快跑的體力與耐力。
“老根”方面,一直以來,鍋圈核心優勢在于以自有工廠+單品單廠模式實現“低成本低價”,但正如楊明超所說,“價性比不是消費降級,而是消費升級,低價下的高品質,要求產業升級才能做到。”
今年,鍋圈的產業鏈動作繼續:鍋圈澄明食品10萬噸級菌湯工廠已在四川廣元正式投產,7月宣布投資4.9 億元在海南儋州建設食品生產基地。隨著更多自有工廠的建設,其“低成本低價”優勢得到鞏固。
“新根”方面,鍋圈在過去一年半的探索中,找到了新店型、新市場以及新空間。
去年,鍋圈的鄉鎮店模型就基本跑通,2024年凈增鄉鎮店287家。今年上半年,鄉鎮店模型進一步被驗證成功,即150到200平的大店+B、C一體化+大包裝+高蛋白產品。
位于中原腹地、鄭州西南的新密市超化鎮店,2023年底成為鍋圈的鄉鎮店試點。目前店鋪面積近一百平,9.9元一斤的肉丸、7毛錢一根的雪糕、一元一串的烤串等應有盡有,超過20%的營收來自于小B客戶。
今年5月,投資者在鍋圈鄉鎮店參觀
正經歷消費升級的下沉市場成為兵家必爭之地,鍋圈切中的是這個市場里的“真空地帶”:下沉市場消費者也想吃菜,吃丸子,吃燒烤,但市場供應不足,專業品牌不多,價格不透明。對他們來說,鍋圈帶來的不僅是更標準化的菜品與三餐選擇,還有更便捷的生活方式。
“我們這里一個鄉鎮,蜜雪冰城這些品牌都有,鍋圈開了至少有6年”,一位家在河南某小鄉鎮的消費者分享道。“每個品都不錯,都是經過試賣、品嘗最后上架,口味品質都挺好的”,一位安徽的店主經常向鄉親推薦好吃的食材。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鄉鎮店凈增270家,總數超過2000家。未來5 年,鍋圈計劃新增1萬家門店,新鄉鎮店將是重點拓展的店型。 “中國有30000多個鄉鎮,鍋圈現在只覆蓋了不到兩千個,空間還很大”,楊明超滿懷信心。
此外,鍋圈還將加碼即時零售等新渠道,無人零售等新店型。「零售氪星球」獲悉,下半年鍋圈有可能會推出新品牌——“鍋圈小廚”。該品牌將對標京東的七鮮小廚和美團的浣熊食堂,在門店引入炒菜機器人。消費者在門店選購菜品后,經炒菜機器人現場加工直接帶回家。
經過一年多的調整,鍋圈為自己找到的另一條“新根”是會員運營。一方面,去年開始搭建自身的會員運營系統,今年會員運營仍然是重點,甚至還為此成立了專門的部門;另一方面,鍋圈也在注重社區運營,借此提升品牌滿意度。
“一個企業的成長,不能只靠數據和規模,更要扎根在人民的生活里,嵌入社區的肌理中”,如楊明超所說。今年,鍋圈計劃通過線上線下的相關溫暖鄰里的活動,共同持續打造“鍋圈鄰居節”IP,深扎社區做品牌運營。
03
第二個萬店的想象力
從蜜雪冰城到瑞幸咖啡,由這些突破2萬家店門檻的品牌身上可以發現,規�;瘮U張離不開標準化、加盟、社區化選址、下沉市場等的助力。一年多的“蹲苗”,減脂增肌,鍋圈隨勢頭而變,自我迭代出新的門店模型,找準了下沉市場、社區這兩個方向。
如今,經過“蹲苗”的深扎根系——供應鏈的“老根”愈發粗壯堅實,鄉鎮店與會員運營的“新根”正蓬勃生長——鍋圈已悄然完成體質的蛻變。積蓄的能量正驅動其轉換節奏,從穩健蓄力邁向新一輪的加速奔跑。
憑借供應鏈鑄就的“高質價比”護城河,下沉市場開辟的廣闊“渠道力”,以及會員深耕凝聚的深層“品牌力”,鍋圈的第二個萬店目標,不再僅是規模的疊加,而是高質量、可持續增長的必然延伸。
在展望兩萬店之外的積極趨勢是,鍋圈開始構建起基于強健“單店增長模型”的復制力,依托深厚“供應鏈”開拓的無限消費場景,以及對“家庭餐桌復利”的把握。
這不僅是門店數量的翻倍,更是其從“火鍋食材超市”蛻變為“社區中央廚房”解決方案核心平臺的關鍵一躍,真正將根系深植于中國家庭的日常煙火之中。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