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北京萬達國際電影城石景山店開業典禮暨萬達電影300幕揭幕儀式在石景山萬達廣場舉行。萬達院線董事長李耀漢表示,300塊銀幕的數字標志著萬達集團實現了從商業地產進軍文化產業的多元化發展;標志著萬達電影院線在金融海嘯襲來后今年取得了跨越式拓展;在全國院線公司里,300幕這個數字也刷新了中國電影行業的紀錄!

院線全年票房跨進5億元行列
萬達電影院線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葉寧告訴記者:“雖然今年遭遇了全球金融危機,但是萬達院線的發展腳步并沒有減慢。去年初,萬達在北京的天通苑建起了萬達院線第200塊銀幕;今年初,在北京石景山達到了300塊銀幕。目前,萬達院線在全國已經建成38家影城、300塊銀幕,年票房達到5.1億元,年觀影人數超過3000萬,北京的CBD店更是成為北京市票房收入最高的影院。”
葉寧認為,院線的市場空間還很大,特別是今年的賀歲檔電影數量多又集中,影院排片出現了廳少片多不夠排映的現象。比如,萬達國際影城石景山店內設有10個影廳,共計1600多個座位,但是在試營業期間,尤其是節假日,影城內人流如織。特別是這里有亞洲最大的IMAX數字巨幕,來萬達廣場的顧客70%以上都要到影城來看場電影。“這些說明,中國的有效銀幕還是偏少,所以我們近期的目標是繼續加強影院建設。我們計劃,2009年萬達新開11家影院,使自有銀幕數量達到400塊,影院數量達到50家。2010年,再增18家影院,新增銀幕150塊。”
葉寧用一組數字印證了4年來萬達院線的成績。2005年,萬達院線票房收入8500萬元,全國排名第八;2006年,票房收入1.51億元,排名第五;2007年,票房收入3.25億元,排名第四,市場占有率10%。2008年,萬達院線的票房收入實現5.1億元,排名全國第二。 “雖然從絕對值來說,萬達院線的5個億票房與集團全年100多億的利潤相比不足為奇,但是,萬達影城的品牌貢獻率卻是集團四大支柱產業中最大的,萬達影城覆蓋了全國29個省市,70%-80%的國人都是從萬達影城認知萬達的。”
“五指戰略”延續發展后勁
萬達集團在院線的建設上有其獨到的綜合體模式,即每在一處投資建設,都是采用“一家五星級酒店+豪華影院+超市+百貨商場+辦公樓”的模式,這樣建設的優勢是相互之間可以帶來客源,也可以保證消費客群的高質量。盡管有人把這種發展模式比做“五指戰略”,但是葉寧認為,真正體現“五指戰略”的是萬達院線在全國的布局,即首先占領國內的一線城市和省會城市,然后向周邊延伸。“北京和上海,只要遇到有合適的位置我們就做;在外埠,我們以中心城市為掌心,像五指那樣擴展。比如在湖北,我們在做好武漢院線的基礎上,再向長沙和岳陽拓展。”
去年萬達開始向電影產業的上游挺進,首期注資5億元,進入電影制片領域,前年的《夜襲》,去年的《欣月童話》,都是萬達參與出品的影片。但是,今年萬達會根據自己的檔期參與到影片的發行領域,并且與中影集團和華夏電影發行有限公司合作,重點推廣國產影片;在大連,萬達投資35億元、占地4500畝的國際文化產業基地正在建設中,其中包含了攝影棚、外景、影視高科技后加工及一座可容納5000名在校生的國際影視學院。按照萬達完整產業鏈的計劃,將在2011年形成一個囊括人才培訓、拍攝基地、影視創作、制片、院線為一體的文化產業集團。
影院管理和營銷是今年重點
葉寧認為,文化產業是未來30年間發展最巨大的產業。萬達院線遵循“地產商投資影城、自主經營、自主管理”的經營模式。一方面,在集團、院線、影院之間形成了較為穩固的資本鏈,避免了多數國內院線采取簡單加盟連鎖的松散連接形式所帶來的地域布局先天不足的缺點;另一方面,萬達院線是真正的跨省院線,4年來的運營已形成了良好的影院資產組合和品牌效應,票房收入及市場占有率快速上升。葉寧表示:“萬達院線去年9月份與北京銀行簽訂1億元貸款協議。得到北京銀行貸款支持后,萬達院線會在整體上延續既有的戰略目標。”
“可以預期,在未來5年內,如果中國城鎮人均年觀影次數達到一次,即使平均票價不變,中國電影行業也會有至少100億元的上升空間。”葉寧說道。
葉寧承認,作為電影產業終端的一部分,與國外成熟的電影院線相比,萬達院線目前的力量還是很薄弱的。在過去的4年中,萬達院線主要在大都市、省會城市興建并成功運營了國際五星級高標準影院,“今后我們必然嘗試進入地級市、縣級市,這也是中國電影發展的必然趨勢。電影終端在這些城市能否取得成功,對整個電影產業的全面發展是十分關鍵的”。葉寧透露:“近期,我們將把全國萬達影城的經理集中到北京開3天閉門會,思考今年院線的管理和營銷策略。”
(北京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