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者稱,他們已經證實,無線識別標簽抗攻擊力不強,可能會受到有效攻擊的破壞。
澳大利亞Edith Cowan大學研究者在本月發布的一份報告中指出,他們在實驗中發現,當數據負荷過重時,所謂的“第一代”無線識別標簽和讀取器就無法發揮功效。
“我們已經發現,最新的UHF式無線識別標簽存在弱點,這對考慮在重要領域采用無線識別系統的企業來說是一大擔憂,”該所大學的SCISSEC研究學者如此警告說。
雖然已經有許多商家和企業在供應鏈環節上嘗試應用無線識別系統,但該系統還尚未普及應用到涉及生命的重要領域。然而,無線識別標簽已經被美國軍方用來追蹤供給品。
“第二代”無線識別標簽比第一代來說要高級復雜得多,它能以四種不同的速度運行。但研究者認為,“第二代”無線標簽可能也存在同樣的不足。
無線識別標簽所依賴的是讀取器在識別范圍內讀取數據。讀取器在預先設定的頻率內與標簽信息交流。由于讀取器遇到干擾時能在不同頻率內自由跳動,因而人們認為無線識別的安全性更高。
澳大利亞研究人員在測試中占滿了標簽所應用的所有頻率段,從而阻止了標簽與讀取器之間的“交談”。研究人員在報告中指出,自由變換頻率并不能阻止這類“拒絕服務”(denial-of-service)式攻擊,因為標簽本身不能變換頻率。
他們進行了演示,在大約三英尺的范圍內,通過讓標簽處于“溝通故障狀態”,從而破壞標簽和讀取器之間的交流。
雖然讀取器在遇到干擾時能在指定波段內自由變換頻率,但無線識別標簽不能,因為他們把整個波段視為一個渠道。
而在上個月,荷蘭研究人員宣布說,他們成功研制出了一種足以感染無線識別標簽的病毒。
(聯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