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戰!!!
這是在新世紀刮過擁擠不堪的零售業的一陣冷風。在Albertsons商店買汽油,在新開的BP便利店買一客新鮮的田園色拉,在Family Dollar店買一些雜貨,然后到The Gap買一管護手霜。零售業已經進入了一場混戰,帶給消費者的是越來越多的選擇,而留給零售商的確是一片混亂。零售商們發現他們自己被卷入一場復雜的游戲,游戲里充斥了爭斗不休的各種零售商店形式、具有驚人相似之處的各種品牌和重復的產品品種。
在現在這個年代,一個超市的最大競爭基本不是來自另一個超市,而是附近的大商店、倉儲會員店、美元店(dollar store)、超型市場(mass merchandiser)或者是碰巧也開始售賣食品的藥店。更有可能的是,它同時受到來自以上5個商店的競爭。超市對此的回擊是開始售賣汽油和錄像機。
忙碌多變的消費者已經扔掉了購物清單,看到什么就買什么,這成為包裝產品和日用百貨銷售的主要動力。“誰又曾想到過牛奶也會成為一時沖動而購買的商品?但是在Target就是如此。”AC Nielsen(AC 尼爾森)的高級副總裁Todd Hale說,“現在這種‘看到什么就買什么’的購物(fill-in shopping)比以前多了很多,結果就是光顧食品雜貨店的次數越來越少了。”
超市的危機時刻來到了嗎?不大可能。超市占絕對優勢的顧客光顧率正是其它零售渠道(如超型市場、藥店、便利店等)所要追求的目標。它們已經在一點一點地搶走超市的顧客。
根據ACNielsen統計,2000年美國家庭光顧食品雜貨店的平均次數是85次,遠遠高于他們去其它零售渠道的次數。然而,在過去的五年間,這個數字一直在穩步的下降,到了2000年,下降幅度突然增大,比1999少了3次。超型市場也可能正在接近它們的飽和點。盡管沃爾瑪是零售王國最重要的一分子,不過光顧超型市場的次數從1998年的28次降到2000年的25次。光顧藥店的次數穩定在15次。光顧便利店的次數上升1,達到15次。去美元店和倉儲會員店的次數略有上升,都是10次。
由于這種購物模式的更換,再也不能將零售市場上的消費者進行簡單的分類。在一天的不同時候,在一周的不同天,同一個消費者就是不同類型的購物者。周六購物者為了一支價格特別好的經濟裝牙膏,會在沃爾瑪的收款處等上20分鐘;而同一個人在趕往機場時,可能會在便利店花上貴很多的價格,買一小支牙膏。
“根據商店所處區域以及高峰時段的不同,零售商在不同的商店的定價、提供的便利和商品的質量都有不同,”Progressive Grocer雜志總編Len Lewis說,“也許同一個消費者在一周的5天里都光顧沃爾瑪,不過他去的是沃爾瑪旗下不同形式的幾個商店。”IGA正在推出三種截然不同的商店形式(便利店,標準大小的超市和Everday IGA)以滿足現代消費者的所有需要,其中Everday IGA是介于便利店和超市之間的一種商店形式。
很難找到一個不在試驗新的商店形式、新的商店規模、新的產品品種和新的顧客服務的零售商。超型市場里面設有食品屋、汽車修理店和眼鏡店等。超市里經常會提供一個設有座位的書刊雜志區、現場銀行服務和汽油等。藥店開出了食品區,并在超市風格的刊物上推薦所售賣的食品。
“今天,沃爾瑪遭遇到來自CVS和Home Depot的競爭的可能性和遭遇到來自Target和Kmart的競爭的可能性是一樣的。”Retail Merchandiser(《零售商人》)的主編Don Longo說,“如果一個人只想買一把牙刷,理性的選擇也許是Walgreens,但是沃爾瑪和Kmart也可能是同樣不錯的一個選擇,因為這里的價格不比Walgreens的貴甚至更為便宜。超型市場,不管是沃爾瑪還是ShopKo,都已經證明它們在售賣美發和口腔護理產品方面能夠做得跟別人一樣好。在其它種類的商品上也是如此,不管是錘子、電燈泡,還是零食小吃和軟飲料。事實上,一個Target家紡產品的購買者也要密切注意Bed Bath、Beyond和沃爾瑪。
零售商們還會繼續侵入其它零售渠道的領地,部分是因為在多渠道購物者(multi-channel shoppers)往往出手大方。在兩到三個渠道購物的人比只在一個渠道購物的人要多買兩倍數量的早餐谷類食品、寵物食品、碳酸飲料、咖啡和美發產品。通過多渠道銷量大增的其它商品種類還包括紙制品、零食小吃、口腔衛生用品、清潔劑和曲奇餅干等。
汽油是最近才成為商店的售賣品的,Albertsons和沃爾瑪率先在現有商店的停車處開設加油站。這一舉措特別令便利店經營者不安,他們擔心超型市場和超市會把汽油作為虧本銷售的商品以招徠顧客,由此引發價格戰。“便利店在銷售汽油上的目標利潤是1加侖10美分,所以對便利店而言汽油還很算是為招徠顧客而虧本銷售的商品,而且它的確是增加客流的一個重要手段。”《便利店》(Convenience Store)主編Claire Pamplin說,“便利店和其它零售渠道競爭的一個優勢在于地理位置好、數目眾多。它們占據了許許多多特別好的位置。如何充分利用這個優勢,是至關重要的。”
便利店用了很多方法使自己顯得與眾不同,如提供酒精飲料、與快餐店合作、煙草產品專賣、出租影碟等。Tosco,Circle Kstores的經營者,成為E-Place的電子產品和日用百貨銷售的合作商戶。E-place是一家網上服務公司,人們從家里電腦或店內提供的上網機都可以登錄這家公司。網上購買的商品運送到購買者所在地的Circle Kstores店中。
純粹的網絡銷售商,如Webvan和Kozmo.com,大部分都堅持不下去了。網絡零售渠道的未來看起來還在于現實零售商的在線運作。包裝商品沒能成為網上熱門商品,Nielsen/NetRating的前十位最熱門電子商務網址既不是健康美容產品,也不是食品飲料。
甚至網下零售商們總想通過擴大食品飲料的供應也吸引客流的做法在未來幾年中也可能會觸礁。“過度供應”(over-supply)會慢慢侵蝕配送系統的效率。“對產品的生產者和銷售者來說,不斷冒出的、漂移不定的零售渠道使得完成生產和銷售任務的復雜性增大了,問題變得更為棘手。”Food Logistics(《食品物流》)的主編Katherine Doherty說,“在恰好的時間,在恰好的地方,有恰好的產品,這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但是零售商們還會繼續開發新的商品種類和新的業務,嘗試新的商店形式,侵入周圍的領地。這就是競爭的本性,特別是在這么一個當今世界上競爭最激烈的領域。盡管身處一場混戰,每個渠道還是保留了自己的一塊領地、特有的身份和經營目的。超市的光顧率雖然在下降,但一年高達85次的平均次數,還是其它渠道望塵莫及的。超市依然保留了在美國城鎮里的中心地位。而象沃爾瑪這樣的超型市場則構建了一種消費者以前從未見過的“一站式”(one-stop)商店形式。再加上低價優勢,這是一種后勁十足的零售新概念。對許多人而言,藥店充當了醫生辦公室以外的衛生保健中心。倉儲會員店吸引了很多家庭顧客,同時也是許多家庭小商店(mom-and-pop stores)的供貨方。而便利店因為它的便利,也不會被輕易擊敗。(作者:Al Urbanski,聯商網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