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
2001年銷售總額(單位:十億美元)
零售業 19
非食品類 8.6
食品類 10.3
人口(百萬) 11
零售增長
最近的全球經濟蕭條也波及了希臘經濟,受影響最嚴重的要數雅典證券交易所和希臘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后者在2001年第三季度的增長為4.4%,低于同年第一季度的6.1%。不過,外界對未來的希臘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仍然保持樂觀,這部分是由于2004年希臘奧運會的刺激作用。
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費者信心增長顯著。過去三年里,希臘的消費性支出以年平均3%的速度遞增,由于目前希臘貸款條例有利、政府又降低了稅收、居民實際工資還略有上漲,預測這樣的增幅還將持續下去。
2001年底惡劣的氣候以及2002年歐元的推行使希臘的糧價上升,這反過來又稍微加深了2002年希臘消費物價通貨膨脹程度。
在全球經濟低迷時期,盡管希臘的消費性支出可能會繼續保持健康,但居民卻普遍更悲觀。消費者抱怨,大路貨售價的實際增長遠遠超出了通漲指數,這是由于生產商和零售商假借轉化新貨幣(“rounding-up” the new currency)而大幅漲價。對這種行為,消費者表示極大憤慨,2002年9月初他們發起為期一天的抵制購物活動公開抗議。
并購
過去10年里,希臘的零售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希臘過去是歐洲國家中人均商店比率最高的,然而外國投資者的加入,以及大型連鎖機構的出現迫使一大批小型零售機構退出了市場。競爭的加劇導致公司之間的并購,從而使希臘零售行業走向鞏固和整合。
過去18個月里,希臘零售市場上有9家公司共完成了15樁并購交易。在這9家零售企業中,有三家食品零售商,2家服飾零售商,2家電子零售商、一家奢侈品專賣零售商和一家辦公器材零售商。Atlantic超市收購了三家地區性超市連鎖,在希臘北部稱雄的Masoutis超市也進行了兩樁收購。
與2000年相比,雖然平均單筆交易規模仍然不大,但并購交易數量增加了。希臘10大超市連鎖中有三家都是外資集團控制大部分股份。
知名零售商
希臘普通家庭的主要開支就是食品,因此食品商在零售市場上占優勢地位。根據營業額排名,2001年希臘五大零售商分別是:Carrefour-Marinopoulos(10.3億美元),Sklavenitis (6億3800萬美元),AB Vasilopoulos(6億400萬美元),Veropoulos(5億5100萬美元)和Atlantic(2億7400萬美元)。而排名第六的零售公司才是非食品類零售商。
這個排名與5年前(1997)相比變化不大。那時排名前五位的也是食品零售商,其中一家是外資。具體次序為:Prisunic Marinopoulos,Sklavenitis,Veropoulos, AB Vasilopoulos和Continent。
在收購了Prisunic Marinopoulos和Continent后,家樂福成為希臘第一大零售商。Sklavenitis保住了第二的位置,它目前仍然是希臘零售市場上盈利最豐厚的公司之一。Atlantic雖然排名第五,但在規模上卻比其它公司小了很多。
技術投資
Sklavenitis是食品零售版塊中歷史最悠久、制度最健全、利潤最豐厚的商家之一,他們采用了一種技術手段,能夠即時通知和管理以下工作流程:存貨收集(stock collection)、價格核實、貨架控制、倉庫的存貨盤點、貨架上的商品補給、價格標簽管理、對批發商和中央倉庫下定單等。
Sklavenitis的大多數門店都安裝了廣域無線局域網(Wide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這種無線交流網絡能夠確保門店每個地方的各個工作站與中央系統的連接,它還能實現各級商品管理與控制人員進行網上交流。
未來五年增長預測
過去25年中,希臘零售店的數量減少了將近一半。從市場上消失的大多都是家庭式經營運作的小店面,他們被大型超市和大賣場取代,這些大的零售模式應該會繼續保持增長。
隨著希臘消費者生活方式的改變,如何節約時間成為他們最看中的因素。店中店模式(shop-in-shop)能夠使消費者在同一屋檐下購買各種不同的商品,帶來了許多便利,因而越來越受歡迎。我們預測,將會有許多大型服飾和電子零售商與大型食品零售商結成戰略聯盟。
建議新進者
不要從頭開始建造你自己的零售網絡。希臘的房地產成本很高,而且也不容易找到合適的店址。兼并現有的連鎖店似乎是進軍希臘市場的最好方法。
希臘的食品和電子(電器、高保真影音器材等)零售版塊似乎已經達到了市場飽和,至少在主要城市中心。但在服飾或其它專賣類型的零售、如玩具和運動商品上,還有發展機會。
香港特別行政區
2001年銷售總額(單位:十億美元)
零售業 24.3
非食品類 15.6
食品類 8.7
人口(百萬) 7
零售增長
受美國經濟低迷和“9.11”事件影響,2001和2002年的香港經濟發展減慢。2002年底,香港終于從五年來的第二次經濟疲軟中掙脫出來。此時,房地產和股價下跌,消費者物價下降,失業率達到歷史最高點,零售業一片凄慘。
2001年上半年,由于香港家庭收入增長、旅游業發展旺盛,零售還非常健康。但從2001年7月開始,失業率攀升開始影響消費性支出。
中國大陸市場的開放影響了香港經濟。中國的勞動力成本相對低廉,吸引了投資商,他們將工廠和成本中心(cost centers)撤出了香港。而中國大陸較低的物價也吸引了大批香港消費者到大陸花錢購物。
有了這些不利因素的影響,香港零售額2001年前三季度增長緩慢,第四季度卻下降了2.9%,連續幾個月銷售下滑影響了全年。
在零售市場疲軟的情況下,許多大型連鎖店努力在2001和2002年增加利潤。經營得當的商家舉行促銷活動,如免費提供理財服務以拉升銷售。有效的成本控制,包括關閉不贏利的店面也增加了商家的獲利能力。
知名零售商
截止2002年9月,香港市場上的五大零售商為:在亞洲地區首屈一指的食品、藥品零售商——牛奶國際(Dairy Farm)、成立于19世紀、總部設在香港的跨國綜合公司——和記黃埔有限公司(Hutchison Whampoa Limited),1987年在香港成立、平價經營日用必需品的吉之島(香港)百貨有限公司(Jusco Stores),奢侈品零售商迪生創建(國際)有限公司(Dickson Concepts International Limited)以及在1907年成立、目前是香港最知名商家之一的永安百貨集團(Wing On Department Stores)。
10年前香港的五大零售商排名和今天差不多,但那時的耀瀚百貨(Yaohan Department Stores)5年前被吉之島取代。排名變化不大主要是因為,各大商家的營業機構運轉順利,財力雄厚、管理得當,以及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消費者需求。
并購
香港經濟里存在寡頭壟斷(Oligopolies)現象,這主要是少數的幾家大商家網絡分支多,商品價格低廉,規模大。他們經得起價格戰,能夠挺過惡劣的經濟環境。像Fortress和Broadway這樣的大公司已經憑借有競爭力的價格和多樣的商品在電器市場上占據了優勢地位,當然這不可避免的導致了許多競爭力不那么強的商家的倒閉。
技術投資
八達通智能卡(Octopus smart card)是香港零售業的一個主要潮流,這種卡內預存一定金額,消費者購物時從卡內扣除即可。八達通最初應用于公交系統,隨后7-11開始把該系統安裝到自己的店面里。現在香港許多超市和快餐店都能接受八達通。
香港市場的另一個主要趨向是,零售店與銀行合作,向顧客提供免息分期付款銷售(interest-free installment sales)。目前Fortress,Broadway和吉之島幾家公司已經采用這種付款方式,拉動銷售。
未來五年增長預測
未來五年中,我們預計電子化商鋪(cyber shop)與網絡商店(e-shop)將是增長最快的店型。
許多店鋪重新裝修,以注入“電子化”成分。例如,Fairwood, 大家樂快餐店(Café De Carol),和超級三明治(Super Sandwich)都已經重新裝修,并安裝了互聯網站點(Internet stations)。2001年以來,有許多電子化商鋪在香港開業。
建議新進者
要在香港加入競爭,商家必須有效率,并能很好的控制成本。在這兒經營的一個優勢是,由于緊鄰中國大陸,商家的生產和勞動力成本將很低。
對質量低端商品的需求和消費性支出正在增加,零售商可從這股潮流中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