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 年 BrandZ ™中國最具價值品牌50強的總價值為3,202億美元,下降1.6%,這是本調查開展三年來中國品牌50強首次出現價值下滑。
收入和利潤的壓力是導致價值滑坡的主要原因,這是影響著品牌價值的兩大財務因素。而收入和利潤下降則主要是因為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
相比之下,中國最具價值品牌 50 強的品牌貢獻卻有所增加。品牌貢獻是剔除財務業績等因素后由品牌本身直接貢獻的品牌價值比例。
中國最具價值品牌 50 強中有14個品牌實現了價值增長, 同時有30 個價值下滑,2個保持不變,另外4個則是新上榜的品牌。
三個行業的品牌價值有所增長:科技行業增長 35%, 其次是中國傳統白酒,增長19%, 第三是啤酒, 增長17%。增值幅度最大的品牌有兩個來自科技行業。社交媒體領袖騰訊的品牌價值增長了60%, 位居增幅榜榜首。 搜索引擎百度的品牌價值增長了40%, 增幅位居第四。服裝品牌七匹狼的品牌價值增長了44%,位居增幅榜亞軍。中國傳統白酒茅臺以 42%的增長率位居第三。
零售行業相對來說仍然比較分散, 唯一例外的是 “電子產品” 這一子類別, 該類別的競爭依然十分激烈。 零售品牌在快速發展的二、 三線城市尋求機會, 主要通過增加店鋪數量來應對家庭收入增加所帶來的需求增長。 為了推動銷售業績, 諸如蘇寧和國美一類的多渠道銷售商以及京東商城等純粹的線上品牌都加大了線上促銷力度。蘇寧和國美業績受挫是該產品類別出現品牌價值下降的主要原因。多渠道品牌試圖將實體店與優質服務和特殊商品掛鉤, 并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來展示它們的產品。臨近秋季十一黃金周, 零售業的競爭變得尤為激烈, 因為黃金周是人們采購家電的主要時段。 消費者通常到實體店體驗產品并比較產品間的特點, 但是卻會選擇在網上以最優惠的價格購買相關產品。 這種現象在其他國家的市場上也很常見, 但在中國更為頻繁。工資和房產等營業成本的上升也擠壓了零售業的利潤。
2013年BrandZ™中國最具價值品牌50強總價值的27%來自私有企業, 2011年時,這一比例僅為22%。相比之下, 國有企業(SOE)對總價值的貢獻比例則從 78%降至74%。
1.以家庭為單位的消費模式更加明顯
CNRS-TGI 數據顯示, 低級城市居民中肩負家庭用品購買任務的消費者比例遠高于大城市。 同時, 由于家庭規模相對較大, 可支配收入卻較低, 低級城市居民消費預算會以滿足家庭需要為首位。 因此專門針對家庭而設計的產品和包裝在那里會比較受歡迎。
2.兒童在購買日常用品方面影響較小,但對于專業產品有更大話語權
由于購買預算限制, 低級城市家庭的父母不會像大城市的父母那樣在日常用品(如衣服和食物) 的購買中給孩子太多選擇權。 但由于那里的孩子比他們的父母有更多時間、 更多渠道獲取最新的潮流信息, 因此父母往往在購買時尚或新型商品 (如電子產品) 的問題上會更多聽取孩子的意見。
3.消費者更崇尚物有所值和功能特性而非品牌
雖然價格是所有地區消費者在購買中最注重的因素, 但中小城市消費者更傾向于購買功能好而全的產品, 而大城市消費者卻更鐘情于購買品牌商品。 如同樣在選購數碼相機時, 代表功能性需求的成像質量和技術性能是中小城市居民考慮的前兩位, 而大城市居民排在前兩位的考慮因素則分別是成像質量和品牌。
4.品牌廣告和口碑的影響力更大
低級城市消費者比大城市消費者更加認同廣告宣傳。 甚至在看到了在線廣告后,他們發生點擊的比例都更高。 相比大城市
居民, 低級城市消費者獲取產品信息的渠道更加有限, 同時較低的經濟水平也使得他們采購商品時更加謹慎。 由此,低級城市消費者更傾向于通過口碑相傳和品牌效應獲得更大安全感。產品的價格越高 (如汽車) , 或安全要求更高 (如嬰兒食品) , 品牌口碑的效應就越明顯。
5.對產品廣告或商業資訊而言,電視仍是最具影響力的大眾謀體
大城市居民看電視以娛樂為主, 而低級城市觀眾更關注知識性節目。 他們通常較喜歡看新聞類和能令他們在知識或事業上有所增值的實用類節目。 同其他頻道相比, 中央電視臺的節目在低級城市更受歡迎。
6.大城市的知名品牌在低級城市不一定能獲得成功
低級城市消費者在品牌中尋求的是質量的保證, 或是身份的象征。 在低級城市人們對一個品牌的認識有可能和當地的人文地理特征密切相關, 同樣一個品牌在大城市消費者心目中的認識也許會截然不同。 因此, 只有融入了當地文化的溝通策略才能成功。 盲目將外地的品牌經驗移植到本土, 往往只會令人們覺得此品牌產品價格昂貴卻物非所值。
7.網購熱情更為高漲
許多發達城市隨處可見的品牌在低級城市卻很難買到, 有時網絡是中小城市居民購買某些品牌的唯一途徑。但在追逐時尚潮流方面, 中小城市居民的消費熱情并不遜于大城市消費者。 這種需求與供給的矛盾, 促使網絡購物逐漸成為中小城市越來越重要的消費渠道。
★點擊查看下一頁★
轉載注明來源于聯商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