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網前言:沃爾瑪、家樂福、Tesco樂購一直想要打開印度的市場,卻并不那么幸運(注:受印度政策的制約)。本文講述一顆洋蔥從田里到消費者的購物袋這一整個過程來詮釋為何印度需要這些超市。來剖析,外資零售商有無必要進入發展中國家,除了賺錢他們還能給市場帶來些什么?
NITIN JAIN是印度Lasalgaon小鎮(印度最大批發中心,全亞洲最大的洋蔥交易市場)的大人物,小鎮距離孟買約一天的車程。NITIN留著胡子,耳朵上帶著藍牙耳機連接著他的只能手機,身邊是一千多輛滿載紅皮洋蔥的卡車。農民用雙手捧著洋蔥擲向他腳邊以證明其洋蔥的好質量。而NITIN身后則跟著一大群拍賣商、競爭對手的交易員及抄寫員相互爭吵及拉扯著對方的頭發。
當問及洋蔥價格為何上漲如此快速時,JAIN先生轉問市場“為什么?”他的隨從們都笑了。他說,印度人最愛的蔬菜價格是個謎團,用估算是無法解釋其漲價原因的。
食品價格之高同樣也困擾著遠比JAIN先生更有名的男男女女。Raghuram Rajan——印度中央銀行的大老板,正努力抑制因大部分食品價格提升而引發的高通貨膨脹。截至2013年十月,洋蔥的批發價飆升278%。所有蔬菜的零售價格平均增長了46%。當前的食品供應鏈落后了十多年的水平,已經無法跟上現今激增的需求。當然政府也意識到洋蔥等食品價格的急速飆升對于政府的負面效應。
一年前,印度已經忍痛部分開放市場,允許外企掌控本土超市的主要份額(但不允許外資100%的控股)。當然即便是這樣的政策還是經過一番激烈的政治斗爭過后才達成協議。
沃爾瑪、家樂福、Tesco樂購已經等待進入印度好多年。他們會改革當地的購物方式,當地消費者在購買雜貨時僅有2-3%的比重通過正規商店購得,而多數民眾還是依賴當地市場。
沃爾瑪、家樂福這些零售商還想通過直接投資,或者督促食品生產廠投資建廠、購買運輸車,以直接和農戶建立關系,消除中間商層層專賣的方式,將物流配送推向現代化。
但事實上,這些事情很難如期達成,外國企業抱怨著印度商業的附屬條款,包括一條關于從小規模供應商處購買商品的規定。獨立的印度州可以決定不參加該政策——如果想要建立印度全國的一整條超市鏈,那么該規定無用。
去年十月份,沃爾瑪終止了與印度Bharti集團的聯營合作。Tesco樂購也開始減少駐印員工。
但印度政府方面對此事件比較淡漠,印度的財政部長Palaniappan Chidambaram稱“我們的政策已經開放了,開放到我們能開放的程度,你們只能接受,然后決定是否前來投資。”,盡管其他多數國家都這樣做,超市也明顯獲得了利潤,但就印度民眾而言,只有極少數想要改變現狀。
這里不是美國!
印度的食品供應鏈究竟有多糟?《經濟學人》對一刻洋蔥做了“跟蹤”,看一下這顆洋蔥如何從印度西部(盛產洋蔥的地方)到達孟買這個擁有1800萬洋蔥消費者的城市的顧客購物袋中。這此跟蹤的全過程很明顯的反應出印度的食品供應鏈需要投資及改革。
頭戴白帽子的老農民Punjaram Devkar說:“自1970年代以來,印度的體制就沒改變過,”他的祖父輩一直都在Karanjgaon小村莊附近種洋蔥。他擁有一塊6公頃大(約14英畝)的土地,而印度全國農民平均耕種面積為1.2公頃。他也不想買更多的土地,因為電力不可靠加上勞力,所以更多的土地等于更難的管理。每年有4次洋蔥收獲季,且好的時節的產量是差的時節的3倍多。除了洋蔥,他還種了甘蔗。由于農村勞動收入增長,成本也在漲,過去三年里已經翻倍。他說,“福利計劃讓工人們變得懶惰,他們成天打牌。”
他們的存儲設備還是一些木籃然后堆放在簡易棚屋里,他會將最好的一批收成在這里裝入拖車,與鄰近農場的農產物一起拉到Lasalgaon。這趟32公里(約19英里)的路途要顛簸好幾個小時才能到達目的地。
Lasalgaon就是一個停滿汽車的大公園,這里到處都是紅皮洋蔥以及皮包骨頭的農民。盡管官方機構每天會對洋蔥拍賣兩次,但運營不夠透明。農民會抱怨JAIN先生及其他交易商主宰了交易(當然JAIN先生并不承認)。根據洋蔥的大小、質量其價格每日變化巨大,最主要的是評定的依據為"目測"。記者探訪當日的價格為0.33美元每千克。
無論是交易商還是農民都對價格不滿意。他們指責氣候變化、指責媒體,抱怨勞力成本以及動蕩的出口制度等。
一位農民在采訪中表示:“我們都是文盲,不知道如何使用技術。我們也知道需要更好的冷凍存儲設備來存儲,但擔心設備太貴,或者會破壞洋蔥的口味。 ”
農民必須向拍賣行支付1%的費用,向交易商支付4%的傭金。有時他們還要支付包裝及裝貨的費用。農民必須在市場周邊的幾處倉庫卸下他們的貨物并把它們倒在地上,這時就要產生這樣的費用。洋蔥會在這里放上幾天,一旦倒入帆布袋里,它們就會被不同的拖運公司裝進卡車,歸擁有復雜網絡的獨立財團們所擁有。
晚上8點,在從Lasalgaon前往孟買的高速公路上,一位年僅20歲但經驗老道的司機開著印有“Blow Horn”字母的破卡車行駛著。開到次日早晨6點,才能可以看見孟買城郊的Vashi市場。這里每天經手100到150卡車的洋蔥,這樣的數量已足夠滿足印度的商業首都的需求。盡管多年來,印度的道路已有所改善,但開車運輸仍然是一項危險的工作,這位Prabhakar Vishad司機說,他去年經歷了一次嚴重的撞車。
洋蔥要去除包裝、分類,然后重新包裝,有時損耗率達20%。到早上9點,市場已經擠滿了300多個銷售代理,他們代表中間商以及幾千個買家——這些買家或是零售商,或是分銷商。每個人都站在深及腳踝、大小各異的洋蔥堆里。競標過程并不透明。每個銷售代理用毛巾遮住他們的手臂。投票的時候,你把你的手伸到毛巾下,緊握他們的手,通過握手來表示不同的價格。如今的價格平均在每千克0.54美元左右。如果銷售代理滿意你的報價,你就可以讓搬運工把你新買的這袋洋蔥扛到頭頂上去另一處調度倉庫,在那里,有另一批送貨員把它們帶往城市。
市場最大的代理商Sanjay Pingle說:“我很瘋狂,因為我不議價。”他向銷售商收取6.5%的傭金,除此之外購買者還向他支付裝載費用,同時向市場支付一筆費用。他說:消費者的壞賬占銷售的五分之一,而且他必須為自己的債務支付22%的利息。
解決洋蔥短缺的方法很明顯,Pingle先生表示他曾在手機上看到過中國存儲農產品的設備,說“在中國,他們會用存儲設施來保存商品,假如印度也有和中國一樣的設施,那洋蔥的價格會低很多。”
到了中午,上千輛卡車裝著袋裝的洋蔥運至孟買。在孟買附近有一位Anburaj Madar經營著一家大型分銷店。他每天經手200袋洋蔥賣給零售商和飯店。他的存貨倉庫僅能存12小時的貨物且店鋪租金非常貴,他也認為冷凍儲存會破壞洋蔥的口味。所以他把洋蔥的價格增加了20%,因為很大一部分壞掉的洋蔥不能賣,只能丟掉。
好的洋蔥,下一步則轉向沿街商店,到了這兒,洋蔥的價格會再增加10%。
真相
一顆洋蔥從田里、運至孟買,最終到消費者手里僅幾天。價格就翻了好幾倍,究其原因:
1.體制繁瑣。
2.落后的技術、制度讓農民無法形成規模生產;
3.供應鏈中多達五層的中間商。
4.洋蔥損耗多大,至少經過四次裝載、分類或重新包裝。損耗率達到1/3以上;
5.印度沒有現代食物加工產業,本可以用于制作醬料的次等洋蔥被直接丟掉。
商業體制低效且變化無常。不得不承認的是,無論在印度還是其他國家,讓先進的超市及大型食品生產商作投資能有效的改善供應鏈效率。他們能從供應鏈中去掉累贅的中間商并引進現代化存儲設施,將利潤更多的還原給農民及消費者。
(版權:經濟學人 聯商網編譯,轉載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