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雜貨零售版塊很發達,而且競爭很激烈。超市是主要的現代零售業態——雖然由于超級商店和便利店不斷增多,超市數量有所下降。同樣的原因,百貨商店的市場占有率也在流失。
無論在市區還是郊區,傳統的家庭小商店仍然很常見。當地一份調查顯示,近年來,家庭小商店數量保持相對穩定——2002年香港的家庭小商店將近2900家。街市(wet markets)仍然很重要,特別是新鮮產品方面,如肉類、海產品、水果和蔬菜等。香港居民認為,他們在街市購買的農產品更新鮮,因為它們是當天直接從田地里或批發市場運來的。另外,街市受到歡迎還有一些別的原因,比如說方便、位置近、便宜,與賣主直接打交道等。
五大零售商
在香港雜貨零售業占優勢地位的是兩大本土商家——牛奶國際(Dairy Farm)和屈臣氏(AS Watson),他們共占有超過25%的市場,運作著包括超級商店、超市、便利店、藥店、家具店和電器店在內的多種零售業態。然而,屈臣氏和牛奶國際的經營重心都放在海外市場擴張上,因此未來他們在香港的實體門店擴張將非常有限。雖然如此,兩大商家也不斷翻新和擴大現有門店,以在日益嚴苛的市場環境下提高營業額。


除了牛奶國際和屈臣氏之外,香港雜貨業就顯得非常不統一:永旺、華潤萬佳和利亞零售(Convenience Retail Asia)的市場占有率加起來還不到10%。
香港本土商家在市場上表現特別出色,知名商家中只有兩個外國商家——日本的太古城(Uny)和永旺。

國際化
對內投資
外商對香港的投資一直集中在百貨商店版塊,大量日本運營商紛紛進入香港。目前,香港唯一知名的外籍雜貨商是永旺。香港的零售環境比較艱難,而臨近的中國大陸以及亞洲其它市場又散發著吸引力,因此可見的未來外國零售商不太可能會選擇進入香港。
對外投資
由于香港市場容量小,這里又是許多知名國際公司的總部,因此全球一些最為知名的國際零售商都把香港當作自己的家。另外,香港零售業疲軟,許多商家為實現今后的增長不得不找尋其它市場(特別是臨近的中國大陸)。
牛奶國際的營業網絡已經伸展到全球8個市場(包括香港在內),集團目前努力在全亞洲快速擴張,以成為亞太地區第一大零售商。而且到2003年末,阿赫德以前在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的運營機構也將被牛奶國際控制。2002年,牛奶國際約有一半的營業額來源于海外市場。
2002年收購了歐洲最大的保健及美容品零售集團kruidvat后,屈臣氏已經在全球14個國家設有營業機構。這個隸屬和記黃浦的零售公司目前在歐洲和亞洲努力擴張,特別是通過Watsons Your Personal Store連鎖店。2002年,屈臣氏在香港市場的營業額還不到總收入的一半。
其它總部設在香港的零售商,如華潤萬佳和利亞零售也重點在中國大陸建造營業網絡。
供應鏈特點
批發
香港的家庭小商店為數眾多,它們主要依賴于一個高效的批發網絡。正因如此,今后幾年香港的批發商將有許多拓展機會。
法規
對外商的限制
香港地理位置優越,是進入中國大陸的港口,因此這里的零售市場對所有外商投資開放——香港政府對不限制外商所有權(商業和土地),沒有制訂反托拉斯法,也沒有關稅。總而言之,香港政府對經濟的管理堪稱自由放任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