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以為老師這種崗位僅限存在于學校這樣教書育人的環境中,現在才發現一家企業也是迫切需要有一位好的老師,來做好企業的知識傳達和育人。
總部的指令無法傳遞到店鋪終端;一線員工流動嚴重,對于企業和產品了解不完全,導致很多好的產品無法傳遞給消費者;一線好的零售經驗無法共享,導致經驗流失;消費者對于產品的反饋無法最終反饋到總部。對于零售企業來說,終端店鋪就是企業和消費者之間互動的最重要窗口,所以如何做好總部與終端店鋪之間信息的互相傳遞就顯得尤其重要。
所以每一家零售企業都需要設立類似老師這樣一個崗位,也許這是一個人,也許這是一個團隊,作用就是承前啟后。
作為老師,他們需要做好知識的化簡為繁的工作,以及如何讓接受者更好的理解。他們更需要做好知識的收集整理工作,最后把經驗分享。
首先他們是知識輸入者,這些知識我認為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企業文化和理念;2、門店在售產品知識;3、門店銷售技巧和案例;4、顧客接待技巧和案例。每一個知識體系下面應該又是無數的小知識點,所以在輸出也是有技巧的,不然很容易造成顧此失彼,記住這點忘了那點。這些知識一部分來源于企業內部的文化建設,產品設計理念,產品故事包裝等等,作為老師的他們必須自己先吃透理解這些知識;另一部分則來自于積累,他們必須經常和一線員工交流,把在一線發生的好的銷售經驗整理成一個個簡單易學的案例,以便知識輸出時隨時調用;再有一部分知識則來自于其他人的經驗,也就是他們需要勤看書,勤收集,勤整理,最后把這些知識積累成自己強大的培訓體系。在知識輸入的過程中,他們需要不斷自我更新,不斷輸入新的內容。這樣他們才具備了一個好老師知識淵博的基礎。
當知識源源不斷輸入到他們體系,構成一個知識庫以后,他們就可以成為一個知識的輸出者。
一線員工文化素養低,流動嚴重,對于復雜的知識,他們接受程度很低,所以即使有些企業把各種企業文化產品知識做得非常完美細致,最終會發現終端店鋪消化比例非常之低。這時候,一個好老師的作用就發揮出來了。
他們曾經輸入了非常多的知識,但是如果照本宣科,把一些資料照著念,或者把一些經驗案例做得文縐縐,那么零售一線員工的接受程度就會很差。我曾經以為,知識淵博者即可成為一名好老師,現在才發現,如何把復雜的事情簡單化,如何把自己的知識化繁為簡地輸出,如何把輸出的知識做成便于接收者理解消化的內容,才是一個好老師應該具備的能力。
我來分享一個曾經作為文科生的我如何應對那些任務超級繁重的知識記憶工作的案例。每次考試前,我都會把老師要求的重點知識進行梳理,把這些重點分成若干大的知識點,每個大知識點下面就會有若干的小知識點。最難記和考試最容易失分的則是這些若干小知識點,因為大部分人都丟三落四,不能把全部知識點寫齊全。我就每次給一個大知識點畫一個圖(我繪畫超爛,畫圖是為了記憶有趣和方便),每個知識點都分布在這張圖中,有些靠象形記憶,有些則靠音似記憶,每次考試答題,我就先調出這個圖,然后根據圖把答題要點羅列出來,最后再用自己的語言把答案補充完整,很神奇的是我這樣考試每次都能得高分,我還把這方法分享給了我同學,當時我們一起復習的幾個人分數都得的蠻高。
一開始,我一直覺得自己這種純粹屬于取巧,不值得學習和模仿。但是,慢慢地,我發現生活中很多需要記憶的東西,都可以通過取巧的方式,這樣非常有助于知識的消化和記憶,甚至是輸出。
對于一個服裝零售企業來說,一些店員則需要非常熟悉服裝的面料,設計理念,版型等等內容。服裝的SKU那么多,對每一個SKU都能做到顧客拿起衣服,就能給顧客介紹這是什么材質的,這些材質有什么優點,版型怎么樣,設計理念怎么樣,這對一些員工來說是非常難的。
如果一個企業的老師,能夠和我記憶文科知識一樣,先做好知識的歸類(比如為方便記憶,一樣材質的SKU放在一起,一樣版型的SKU放在一起),然后再選出重點,再對重點需要記憶的知識做好簡化記憶的方法(比如我常使用的畫圖),再把這些知識給一線員工做一遍培訓,估計知識消化率就會理想地多。如果能進行反復幾遍的培訓和講解,這樣大部分知識就能真正達到一線。如果一線員工能夠順口就和顧客聊那么多材質版型設計理念等等的內容,瞬間就能拉近和顧客的距離,促成銷售就會更容易。其他的零售知識的培訓和記憶應該也是大同小異。
愿每個零售企業都能知道一位好老師,讓知識能夠更好地被傳播和接受!
(原文刊于《今日零售》2月刊 作者:胡柯柯 轉載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