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只是一個商品再次買賣的平臺,平臺上是買,也就是購進的商品;平臺下是賣,就是將平臺上的商品消化出去。它體現的是最原始的低進高出,是以博取中間利潤為生的一個載體。它的核心就是買與賣。
買賣在超市中展現出來的,就是以采購為核心的“買”,以營運為核心的“賣”。
在采購方面首先要知道買什么東西,就要求有一個清晰的商品定位。要采購哪些分類,協調分類中的高度、深度、寬度;要清晰的知道這個分類中的主力價格區間,及高中低檔的比例問題。其次要以低的成本買入,要有低的進價,低的費用,而且要增加進貨的附加值(贈品、加量裝、試吃試用及品牌的各項促銷或演藝活動等)。最后商品要有好的動銷率,在經營中不斷的擴大高銷售、高利潤商品的展示及其他支持,淘汰不動銷品,提高A類品的銷售占比;不斷引進適銷品,挖掘顧客的需求,引導顧客的需求。
在營運方面分兩個板塊,一個是商品的流轉,也就是從商品的訂貨、收貨、存貨、上貨、陳列、銷售的一個閉環流轉。在各環節中應如何控管,使之高效、高利。這其中就引申出另一個板塊進銷間的管理,包括進銷存中的損耗控制,貨位的管理,賣場的展示,銷售氛圍的營造,標識、功能牌的準確清晰,商品本身的維護(價簽、衛生、保質期、條碼維護等),便捷的售賣工具,安全的購物環境及高效的售后服務。
營采構建出超市的買賣主體,買賣體現出超市的本質及核心,如果買賣間產生的利潤不足以支持超市這個平臺,怎么辦?如果將買賣關系簡單化了,無非就是壓低進價,抬高售價,但進價降低可以,售價抬高了就沒人買了,那該如何解決呢?我們都知道超市這種業態產生于經濟低迷期的美國,也就是說經濟低迷其實是它的生存的土壤。大包裝、大量的購進產生的低的進價,然后低的營運成本,低的售價,以量來盈利是它產生、生存、發展的源泉。所以就要求我們要不斷的去尋找低的價格,交通便利的低房租,簡單、低成本的裝修,簡化的工作流程、管理制度,降低買賣間產生的各項費用,比如:人工、運輸及一些沒必要的開支,砍掉哪些與買賣不直接發生關系的費用,從而降低商品的售價來獲得顧客的支持,提高自己的利潤額。
“大道至簡”,個人覺得超市及零售都應遵循買賣的本質,在全國經濟下滑的當下,砍掉哪些不直接作用于買賣的環節,降低經營成本。買賣是幾千年延續下來的,在所有地域都存在的一種行為。當然對于不同時期有高潮、有低谷,甚至有發展,從區域買賣到全球貿易,從內地買賣到海外貿易,甚至于現在的網絡營銷。但究其本質仍然是買賣二字,在超市中體現的也就是營采。當生意不景氣,當經營迷茫的時候,不妨看看自己在營采方面是否做好了。當各種新事物不斷沖擊的時候,看看自己的本質是否偏離。當很多專家在指點我們這樣那樣的時候,看看自己對于本質是否迷失。
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