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各大企業紛紛開始梳理上一年的業績,對于華潤(集團)有限公司旗下的華潤萬家來說,2012年是企業快速擴張之年。
據華潤萬家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上海公司注冊2012年的整體銷售額達941億元,全國新開門店達到782家。雖然相比2011年935家新開門店數量,華潤萬家2012擴張速度有所放緩,但仍呈現高速發展的態勢。
但是,與華潤萬家整體快速擴張的態勢相比,其旗下的Ole‘精品超市在北京的發展卻遇到諸多不順。
對于華潤萬家旗下的Ole‘精品超市在京發展的前景,第一零售網創始人丁利國認為,其后續的發展已十分有限,且開店區域相對比較有限。
丁利國分析說,Ole‘發展將近十年,每年開店并不是很多的,在經濟增長放緩后,高端超市本身經營難度增大,且與大賣場相應產品的銷售也構成了競爭。
按照華潤萬家2012年初的計劃,未來4年,將新開Ole‘和Blt(Blt是介于中端和高端之間的超市業態)共50家高端超市。事實上,華潤萬家進軍高端超市領域的過去8年里,僅開出30家門店。
對于Ole‘高端精品超市在北京的發展,華潤萬家早在2008年就明確,計劃到2013年底,在京發展20~30家Ole‘。但截至2012年底,Ole‘在京的店面總數僅為7家。
而就在2012年短短一年的時間里,由于種種原因,華潤萬家Ole‘精品超市在北京連關兩家,分別從核心商圈西單和王府井撤出。由此可見,在困難面前,其高端超市戰略不得不進行局部調整。
華潤萬家的高端精品超市戰略在京受阻,上海代理注冊公司并非一個孤立案例。
在上海和廣州做得風生水起的“Taste”和“City Super”,以及最新進入高端業態的永旺和華堂,都遲遲未把北京列入開店的名單中。
對于眾多品牌的高端超市在京發展受阻或者遲遲不愿開拓北京市場的原因,業內人士分析稱,商品結構趨同、供應鏈偏弱、服務不完善等方面制約著高端超市在京的發展。
首都經貿大學教授陳立平認為,北京高端超市的通病就是簡單地把“進口”等同于“高端”,這樣做定位太過于狹窄。不僅如此,北京高端超市并沒有在利用商品結構具有差異性來吸引顧客上下功夫,而是誤認為把產品售價標高,就是“高端”,而這種誤區,恰恰是導致北京一些高端超市難以經營下去的一個重要因素。
記者近日走訪北京一家Ole‘超市發現,價格的確很“高端”,如出售標價為168元/個的蘋果。但記者問及該蘋果為何售價如此高,導購卻無法給出讓記者滿意的答案。
無獨有偶,如此價格“高端”的蘋果,在北京其他幾家高端超市均有銷售,只不過價位有低有高而已。但是,對于此種蘋果為什么“身價”如此“高端”,幾個超市的銷售人員均沒有答案。
業內人士對此種現象分析稱,高端超市的內涵不僅包括價位相對較高,而且還應該涵蓋商品的質量優良,導購服務人員的精心服務等。
“如果能注明這種水果的獨到之處,比如生產過程有機環保、口感極好或是營養含量高于其他品種,我可能會考慮購買。”一位消費者表示。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北京高端超市商品結構過于趨同,并沒有根據北京地區的飲食習慣、文化等因素,進行差異化采購、經營。
據悉,由于高端超市不以規模取勝,不同地區門店的商品大多是全國統一采購,這就使各地門店難以接地氣實現差異化經營。
商業咨詢師劉暉認為,國內高端超市在粵港和上海地區供應鏈較強,商品也很對當地消費者口味。但在北京的供應鏈可能相對較弱,高端超市簡單地把帶有港派和海派特點的商品結構復制到北京。沒有一個北京高端消費者的商品結構,即便是土生土長的北京華聯旗下的BHG,商品結構也與華潤萬家等超市趨同,鮮有北京特色。
北京高端超市要想生存下去,必須仔細細分市場。針對不同的受眾群體,采取差異化的經營模式,并在服務、體驗等軟件實力上增強,才能真正體現“高端超市”的內涵。
---------------------------------------------------
公司注冊-
代理注冊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