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貨業經營模式待變革 千店一面難滿足需求 “2012年對整個百貨業來說是比較艱難的一年,經營成本持續上升,銷售規模整體增速下滑明顯,利潤出現下降,壓力增大。行業兼并擴張依然頻繁,盈利手段有所創新,品牌及流通體系建設持續增強。”在3月27日召開的第十一屆中國百貨業高峰論壇上,中國百貨商業協會會長楚修齊表示。
會上發布的《2012年度中國百貨行業發展報告》顯示,2012年,在歐債危機持續發酵、宏觀經濟增速放緩和經濟成本持續上升等諸多不利因素影響下,全國百貨零售業銷售額增幅普遍出現回落。與此同時,隨著市場的發展,不少行業問題開始凸顯,如營業模式、百貨業定位、經營同質化等問題。
利潤總額及利潤率雙下降
“中國百貨商業協會統計的81家大中型零售企業經營年度數據顯示,2012年百貨店銷售總額2282.7億元,同比增長僅8.92%;利潤總額60.1億元,同比下降6.14%;銷售利潤率3.08%,比2011年下降了0.78個百分點。”楚修齊表示,2006年~2011年,百貨行業銷售收入年平均增長率為16.5%,可見2012年全國百貨零售業增速下滑明顯。
另據申銀萬國百貨零售業43家上市公司統計,11家公司2012年第三季度營收同比下降,占比超過1/4;凈利潤同比下滑的有20家,占比近五成。
對于增速放緩的主要原因,楚修齊認為主要受到三方面影響:一是宏觀調控的力度加大,尤其是房地產的調控,對家電業、家居業影響很大。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限額以上商品銷售增速,除通訊器材和藥品類銷售有所增長外,均呈現出下降趨勢。如2012年家電類商品從2011年的21.6%下滑至7.2%;二是新店增多,連鎖擴張加快,實體店之間競爭加劇。中國百貨商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81家會員企業經營面積增加達1408.4萬平方米,同比增加8.95%。但與此同時,電商網購對百貨業的沖擊明顯;三是經營環境的不斷惡化,如租金增加、人工成本增加等。此外,2012年國家嚴格控制購物卡的消費也對百貨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千店一面難滿足個性化需求
調查顯示,當前我國百貨業的業績由快速增長轉向持平或下滑,除宏觀經濟減速、網購沖擊等外部影響外,更重要的是百貨業內在的經營模式問題,即居于主流的聯營模式已經無法為百貨業創造新的利潤空間。“我國現在仍有95%以上的百貨采取聯營扣點的經營方式,只有對部分一線化妝品、黃金珠寶、煙酒食品以及家電類商品采取了自營方式。”楚修齊說。
與此同時,市場需求的多樣性與百貨店定位的單一性也是百貨行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的日益豐富,要求百貨業滿足差異化的需求。但由于百貨企業選擇聯營模式,品牌選擇余地較小,不少百貨企業又只注重品牌的市場占有率,不注重差異化,導致百貨業經營中出現同質化和品牌差異化不夠等問題,由此引發價格大戰也就不足為奇了,也使百貨店的利潤受損。
對此,楚修齊認為,要促進行業的發展,應積極引導百貨零售企業轉變經營方式,對百貨企業探索自營給予實質性扶持。“目前,許多百貨店都認識到聯營模式的弊端,試圖邁出轉向自營的一步,但多面臨著資金困難和經營風險加大等困難,需要依靠政府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的引導,促進零供對接,簡化流通環節。品牌流通渠道的通暢是零售商增加自營能力的關鍵所在。”“我國的百貨業集中度只有10%,而日本則為57%,美國達59%。”因此,百貨業還需要持續整合,加大兼并力度,形成規模優勢。與此同時,百貨企業也應該積極實施差異化發展戰略,開創新型商業模式,突破同質化競爭桎梏,進行循序漸進的調整、轉變,以形成差異化的市場組合,從擴大規模和差異化兩個方面提升盈利能力。
此外,百貨業要不斷加大對電子商務的實際應用,線上線下相結合,充分發揮二者的優勢。實體店自身的品牌優勢、顧客資源和信譽度是百貨店的優勢所在,也是和一般電商最大的區別。許多百貨企業已經開始嘗試不同的在線營銷組合模式,線上線下融合可能使以銷定產模式成為零售業發展的新方向。
(國際商報 李子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