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躍進”式發展是醉酒行步
《酒業發展不能搞“大躍進”》文中所述:中國釀酒業在“十一五”期間取得了驕人的業績,引得社會各界刮目相看,業內同仁歡欣鼓舞。
看了該文,深有感觸,受益匪淺。無論什么行業,當它有著驕人的業績時,都會令人歡欣鼓舞,展現在眼前的是,前景一派大好。人們往往容易被“勝利”沖昏頭腦,錯誤地估計形勢,使之盲目地擴張,實踐中,我們再從殘酷的現實覺悟,為此耗費了大量的精力、物力、財力,反省時,都是“大躍進”惹的禍。
我一外省的戰友來看我們西安的戰友,在他看來,他們當地的酒西安肯定沒有,就帶了好幾箱,看似包裝不怎么樣,沒有高貴豪華的外衣,外觀一看,就是小地方的。當會品嘗白酒的戰友,一入口,便贊不絕口,好喝,不次于某某名酒。我是不信!一個來自于小地方的酒,就真的那么好?帶回來又給一些朋友喝,都說好!據這位戰友講,在他們那里,人們喜歡喝的酒,就是他們自己的酒,至于知名品牌的,人們都是辦事時才買,平時,無論是紅白喜事,大家所使用的都是當地的酒。這說明:“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生活習慣,消費習慣不是一朝一夕能改變的,作為消費者來說,不存在“地方保護”,是實實在在地消費習慣,對本地酒的感覺,就像是故土難離。
在我們的一些農村,尤其一些偏遠的山區,當地人都有自釀自給的習慣。一年,受本市一媒體邀請,參加“山區采訪團”活動,進秦嶺深處十日采訪行。當我們一行住宿在一山區集鎮,勞累了一天,大家想喝酒解乏,飯館的老板給我們介紹他們自己釀的糧食酒,老板拍著胸脯表示:“絕對是糧食所釀。”在結束采訪返回時,我們一行十幾人,個個都買了一些,有甚者買了二十市斤,裝了兩個塑料桶,我看到,路過這里的長途車司機及過往這里的外地人,也是一大塑料桶地提,有的人還是專程為買此酒而來。說明人們的消費觀念以純粹的名,趨向于懷舊,純樸,天然,純手工為稀罕,就跟久居在城市里的人,周末驅車幾十公里進農家樂,進到大山里。可以想象,誰會跑到農家樂喝高檔名酒,這些看似成不了氣候的自釀的糧食酒,且不論酒質的高低,此時的消費者,所追求的是自然,是原始,是這種城市里找不到的鄉土氣息,要的是入鄉隨俗的感覺。
再看超市里,琳瑯滿目,令人眼花繚亂的酒類專區,真正吸引人眼球的是人們熟悉的,一個酒廠里,不難看到幾十個上百個名字的酒。會時不時地聽到這樣的議論:“這個酒是這個廠自己生產的,那些都是別人買斷貼牌的。”說的明確點,就是“傍牌”,過去人們把一些懷疑不是原廠生產的產品稱之謂:“勞動服務公司生產的。”是不信任,是對產品口感的懷疑。純正是消費者青睞的,對于那些兒子、孫子、重孫子,又有多少能被消費者接受認可,又談何走紅。
“大躍進”式的發展,只能是圖了一時之快,過過癮而已,釋放一下豪情。“人馬未動,糧草先行。”擴大生產,快速發展,需要市場的支持。酒不是水,沒有它人們的生活仍舊繼續。水不會醉人,是生命之源,酒喝多了人會醉,醉了就會失去自控力,“大躍進”式發展,猶如醉酒行步,需人攙扶才能走穩,否則,跌跌撞撞,就會摔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