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全超市困局:每天虧好幾百萬 4億打水漂? “現在每天虧好幾百萬元。”兩年前,號稱要做“中國農村沃爾瑪”的百全超市,如今卻被一位業內人士透露嚴重虧損,而當初位于百全超市背后的兩大后盾——中國郵政和美國地平線公司如今都陷于緘默,甚至不愿談及百全。
不管是模式本身問題,抑或是農村零售市場仍未成熟,但是如果以百全超市目前的現狀繼續在農村市場發展,作為中國郵政進軍零售市場的項目,極有可能在未來“黃掉”。
4億元打水漂?
2010年10月,百全超市以統一的橙色標識、標準化的管理模式進入江西、河南、山東三省,開始了其農村零售市場的探索。
當時百全超市中國郵政方面負責人王世春告訴記者,百全門店網點都是依托各地郵政現有店面優勢,在郵政旁邊“挖”一塊地方,一般是200平方米左右,最大的門店也不超過600平方米。
與當初“要在鄉鎮開1萬家百全超市”的目標相比,目前百全超市的狀況似乎更顯“寒酸”。
“目前百全在三省的門店數為100家,最近打算關閉兩個效益不好的店。”江西郵政豐城市分銷中心主任張曉輝告訴記者,百全超市目前分布區域仍然在江西、河南、山東三省,沒有按之前的計劃向全國擴張。在門店數量上,江西省有39家,為三省最多。
盡管在發展速度上慢了些,但比起村鎮很多夫妻店,百全超市在標準化程度上似乎顯得并不那么“外行”。
河南省商業經濟學會秘書長宋向清告訴記者,村鎮許多小超市、夫妻店的特色基本上還是三個一:一間門面,一個老漢,一把算盤。
在宋向清看來,作為連鎖超市,河南省的百全超市雖談不上專業、精致,但由于大多數超市實行統一采購和配送(個別店存在自由采購現象),因此在商品質量方面,還是比較有保障的,管理和運營也相對規范。
張曉輝也表示,中國郵政這方面的員工雖然沒有太多零售經驗,而且魚目混雜的事情也避免不了。但在招聘時,盡量找有零售經驗的員工。同時,在店員工作裝統一、店面環境衛生、商品陳列等方面比夫妻店要標準得多。
不過一談起營業額,質疑聲則此起彼伏。
作為資深零售分析師,范宇(化名)曾深入考察過百全超市,他告訴記者,百全超市目前日營業額最多不超過3000元,有的門店甚至只有幾百元。
而在門店拓展方面,由于開店成本太大,百全超市在農村市場難以生存,所以農村的百全都為加盟店,用范宇的話說就是,“一般都是村長去加盟,掛上百全超市的牌子,從自己家開辟一塊門面,自己或者親屬經營,除了從百全超市進貨以外,加盟店和百全超市幾乎沒有任何關系。”
關于加盟店現狀,記者從張曉輝那兒也得到了證實,他表示,百全的店鋪都在鎮上,村里開店成本確實大。但他告訴記者,百全超市目前主要精力放在直營店采購和拓展方面,只有直營店做大了,加盟才會跟上。
而一位來自中國郵政的員工透露,與中國郵政合作的美國地平線公司目前已經投資4億元,但因中國郵政和地平線并未成立合資公司,百全超市仍然屬于雙方合作的一個項目。“等未來成立合資公司時,中國郵政控股,占51%,地平線占比49%,不過目前遲遲沒有掛牌成立公司,主要是外方(地平線公司)考慮到整個項目的運營風險。”上述員工透露。
上述中國郵政內部員工對百全并不看好,“地平線那4個億打水漂也未可知。”
管理“不接地氣”
幾百元的日營業額,4億元能撐多久?
此前百全超市標榜的兩條腿——中國郵政天然地理位置優勢+美國專業零售公司——到現在卻依然沒有“直立行走”。
在范宇看來,美國地平線公司并非專業的零售管理公司,實質是投資公司。“這個公司的本土化不夠,就是一幫老外找了幾個中國人就開始做零售。”
這種看法也得到了上述中國郵政員工的認同。他告訴記者,地平線公司雖然在國外經驗豐富,但并不接地氣,雖然其在進貨渠道上有優勢,但采購回來的商品并不適合農村市場,例如,他們采購了110多元的曲奇餅干、1188元一瓶的洋酒,在農村只能淪落為“展示品”,不可能銷售出去。
此外,在中國郵政一位百全超市運營參與者看來,地平線公司在整個項目中扮演的角色讓他們看不懂。“從外面請了一些所謂做零售的人,給他們出的工資很高,相當于郵政同級別職工的10倍。人工成本很大,再加上沒有正式成立公司,增值稅等納稅成本要高很多。”
記者聯系到總部位于北京的地平線公司副總經理劉薇,她表示不方便接受采訪。
除了地平線公司,中國郵政在運營百全超市過程中還存在另一種尷尬——舊問題還未解決,新問題又凸顯。
在進行門店觀察后,宋向清指出了河南百全超市的硬傷:一是沒生鮮產品,其他商品結構也存在問題,加之理貨補貨等滯后,流失大批客戶;二是總部對各門店管理半徑長,管理效率偏低;三是門店經營者素質、服務意識和推銷技巧都需要提高。
范宇同樣表示,百全在選品方面存在不小的問題。在山東某家百全超市促銷商品中,范宇發現,正在進行促銷的有柔順劑、潔廁靈之類的商品。
“農村很多地方連抽水馬桶都沒有,更不需要潔廁產品,從側面反應了百全超市的經營者并不了解農村消費群體的真正需求。”范宇說。
張曉輝也向記者坦承,目前江西豐城百全在運營方面,尤其是商品方面面臨挑戰。他直言,由于百全超市店面小(200平方米左右),門店數量也少,所以需求量太小,導致配送量少,再加上網點非常分散,大的品牌供貨商不愿意送貨,結算的流程又不像夫妻店那樣現金交易,復雜的結算流程又把小供應商擋在門外,造成一種惡性循環:品牌商品缺乏—顧客減少—進貨量減少—商品品類更缺乏。
“也嘗試過自己出去采購商品,但因采購員沒有經驗,加上采購量不大,經常采購不到毛利高而且銷量好的商品。”張曉輝告訴記者,目前百全超市主要品類為包裝食品,非食品類不多,而生鮮和熟食則完全沒有,因為生鮮損耗很大,熟食則容易出現安全問題。
農村市場機會有多大
兩年前,王世春就告訴記者,農村的消費群體以80后、90后為主,尤其是許多年輕人在外打工,比起他們的父輩,他們更認可品牌產品,如果其看到鄉鎮有正規的超市,正規的品牌產品,就會成為其忠誠客戶群。
當然,這樣的消費群體培育起來需要一段過程,并不是一兩天就能完成。
如今快3年過去,這些消費群體似乎仍然沒有培育起來。
宋向清拿河南農村市場舉例,他認為,農村大變化的序曲已經奏響,新型城鎮化將顛覆中國幾千年傳統的農村生態,使農民的生產方式、生活習慣發生重大變化。而這些變化將給農村超市帶來重大利好,也給零售企業滲透到農村帶來了潛在的機會。
張曉輝則更具體地指出了這些變化。村鎮市場消費者的消費要求逐漸高了,尤其是年輕人在春節回來時,都會選擇寶潔、聯合利華等品牌商品購買。
而在平時,百全超市所在的城鎮市場很大一部分消費者來自鎮上的學校、醫院等事業單位和很多行政單位,他們對商品的要求同樣“挑剔”——要求正品、品牌產品,如果百全沒有他們想要的品牌商品,下一次就不再會光顧,而是選擇到縣城里的超市購買。
打入村鎮市場的零售業能不能把握這些變化,則是他們能否成功抓住消費者的關鍵。
“城市里賣什么,農村也賣什么,這導致很多商品在城市賣得很好,農村賣不出去。在農村,值得思考的是,為什么農村很多三無產品賣得很好。”范宇表示。
在范宇看來,比起國有體制的企業以及外資企業,一些本土民營零售企業更了解村鎮消費者心理和習慣,做起零售業更熟稔。
至于百全超市的未來,“不大可能做到底。”上述中國郵政內部員工并不看好百全的未來。他表示,在十幾年前郵電還未分家時,當時的中國郵電就試水做過郵電超市,但虧得一塌糊涂。
在他看來,超市還是需要專業的零售企業來做,比如豐城當地的粵客隆超市,也開始在村鎮市場滲透,做得也很專業。
其實在粵客隆超市里,有很多商品有可能連品牌都沒聽過,但卻深得鄉鎮消費者青睞,僅這一點上,足以說明他們能抓住當地消費者心理。
�。▉碓矗褐腥A合作時報·超市周刊 記者 趙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