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由“別系列”拉開的6月電商價格戰,似乎在網上熱鬧非凡,微博、微信、媒體,相關消息滿天飛,讓人眼花繚亂,不知道是該去購物好呢,還是坐下來饒有興致地看各大電商使出渾身解數的“表演”更好?
其實整個過程并不難預料:造勢、提價再降價、你方唱罷我登場、騙多少消費者上當算多少。最后,所有電商均會不約而同地對外界宣稱期間銷售大幅增長多少多少。只是更容易預測的是,各家增長比例肯定是不一的。業績稍好點的,牛皮吹的大點;業績一般的,對外稱增長個百分之二三十,面子上過得去就收場了。
問題是,消費者還對電商的價格戰那么上心嗎?筆者身邊的同事和朋友已對電商的這一套視若無睹,很多消費者也表示,一些電商的降價更多是忽悠。而且很多人對電商在服務和產品質量上的抱怨也越來越多。
必須要承認的是,淘寶去年“雙11”那樣的“美好”在很長一個階段都只能是歷史。電商頻繁地造節和打價格戰,已經讓消費者產生了很嚴重的“審美疲勞”,再加上不少消費者在以往的促銷中上過當,不管電商吹噓自己降價多大“風暴”,這些老套路已經不能再激起他們多大的熱情。這一點,從已到6月中旬,但消費者并沒有像以前那樣“狂歡”購物、甚至有些太過沉寂中就可見一斑。
更重要的是,電商在宣傳上顯然要遠勝于實體零售商,而在營銷上也把過多的精力投向了宣傳,把降價當作炒作的噱頭。過于務虛,致使這種促銷更多淪為一場“阿貓阿狗”們的營銷大戰。某種程度上說,這不僅是在提前透支消費者的購買力,同時也是在提前透支消費者的耐性。長此以往,必然會失去消費者的信任。
電商價格戰也正在逐漸步入死胡同。從6月份的促銷大戰來看,京東、易迅、蘇寧易購、國美在線、當當網等無一不被卷入其中,為了搏出位吸引眼球,在微博上相互貶損,有些竟然采用水軍,通過惡意差評等,給競爭對手抹黑。電商正朝著惡性競爭的道路上一步一步走下去。尤其是淘寶天貓給供應商下通碟,不得參加京東的促銷,要求在天貓與京東間“二選一”——這種實體零售早在多年前就早已干過并且事實證明最后慘遭失敗的事,電商似乎又要將這條彎路重走一遍。一旦放任這樣的現象不管,電商未來很可能加劇無序競爭,不僅會讓好不容易才成氣候的線上零售遭遇規范的陣痛,也會影響到整個零售行業的健康發展。
如果電商所謂的顛覆傳統零售的創新,最終只是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價格戰來體現,與實體零售在營銷方式上十幾年如一日的返券促銷等手段又有何本質區別?實體零售不正是因為經營方式上的陳舊而日漸被動嗎?很顯然,電商若是過于依賴價格戰,也不可能逃脫得了被淘汰的命運。
所以,不妨還是借各電商掀起這一輪促銷亂象的“別系列”文案來給價格戰與口水戰做一個最精僻的總結:別扯,別鬧,別慌,別吹,別裝了。踏踏實實地在供應鏈、管理、營銷上一步一個腳印地做實做精,才是正事。否則,實體零售遭遇到的困境,在電商身上來得可能會更快更猛。別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