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零售行業,無論超市還是百貨或者綜合業態如購物中心摩爾,都不是處于劃個地兒擺上貨等客上門就營業的時代了。當前,零售行業面臨僧多粥少的困局,招商難營銷難是兩個不可回避的難題。而且隨著電商的崛起,消費市場和消費力都在萎縮,雪山加霜的,是人力、房租、水電、營運成本,特別是招商及營銷成本大幅提升,在部分區域和部分零售業態領域,商業面積相對已經過剩,大刀闊斧的糙哥般經營已經不能夠生存下去,在這個時候,零售行業就需要利用BI對日常運營中形成的大數據進行分類確認繼而對自身的經營管理進行疏導分析。
一則來自聯商網絡有個數據能夠很好的對這一現象進行說明,至2012年一季度,北京、沈陽、成都和天津的零售物業總存量已經分別達到652.19萬m2、355.77萬m2、226.5萬m2和218.89萬m2,空置率分別達到12.6%、16.3%、11.6%和13.5%,均超出5%—10%的合理區間的上限,呈現出不同程度的過剩。過剩還是市場觀望,現在斷言還為時過早,不過零售商場確實需要重新審視自己,規劃自己,研究自己了。現在商場對于業績的考核,主要是兩個方面,一個是銷售額和毛利,一個就是客流量和粉絲量以及他們在店內產生的軌跡記錄。銷售額和毛利數據來源很簡單,客流量和粉適量就需要借助視頻客流分析系統來幫助了。未來如果說除了營銷和氛圍升級需要成本投入增加,另外的一個就是對消費者入門店和在門店內動線設計和分析軟件的投入了。
商場需要客流,更需要研究客流,研究客流從那個入口進入較多,那個時段進入較多,客流在室內的流動路線是不是與當初設計相吻合,客流在那個區域滯留時間最長,客流幾乎很少到達那個區域也就是設計死角,顧客進入某個專柜,從那個方向進入的較多,新款上市或者庫存清倉,商場的目標客戶滯留時間有什么區別,各種活動對于不同客群的聚客能力差別等等,商場需要這些數據,越詳細越好,越準確越好,越精度越好。這些數據是招商運營的直觀體現,然而如何獲得這些數據從而進行歸納分析呢?現在,很多的商場都引進了視頻客流分析系統,安裝在各出入口,來檢測各時段出入客流。這種系統可以可靠的連續準確的把客流統計分析數據和信息管理系統(ERP)和客戶管理系統(CRM)等數據相結合,統計各樓層主要區域的客流狀態,客流變化并通過這種狀態和變化,統計分析成交率與營銷投資回報。并通過客流人群的購買率和客單價,計算客流人群的平均消費能力,并基于此,調整柜位和品牌,使之更加切合目標消費群體和相對固定消費群體的消費習慣,并對廣告、廣告位價位和促銷效果做出最契合實際的評價。
雖然這種客流統計技術已經相當完善,也是對大數據中非結構性數據進行提取和轉換的一種應用,也能夠兼容大密度客流和暗黑背景,然而這種數據的提取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提供二維的數據,更加立體的數據或者廣泛的客流數據還是無法提供,雖然這種技術在其他領域業已開發利用,但在商超領域,還未規模性開展。記得在上屆世界杯上,國際足聯會對每場比賽的參賽運動員的跑動距離和在球場上各區域滯留時間進行播報,這些數據據稱是總部設在法國的SUP公司測量的。在比賽中進行數據取樣是通過八部具有熱成像功能的高級攝像機來完成,視頻信息通過分析軟件分解,得出簡單的數據結果呈現出來。這種測量精度很高,球員跑動的距離精確到個位數,各區域滯留時間精確到分,這種精確度是相當厲害的。現在商超也需要這種系統,對顧客進行人臉識別偵測,并自動偵測出顧客性別年齡等信息,從而對顧客進行分類跟蹤管控,這種跟蹤可以確定這位顧客在商場內的動線,并繪制成可以實時調閱的動線圖,而且還可以詳細記錄顧客從那個扶梯或者直梯進入哪個樓層,在哪個專柜滯留多時間,并與ERP、CRM和pos機結合,自動對顧客進行客戶管理并分類,確定顧客屬于會員級別并調出消費記錄與分析,為會員和顧客的精準營銷提供依據,從而盡可能的降低營銷企劃成本。
這種設備及軟件投入,目前來看成本一般的商場接受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推廣需要一定的時間,不過,商場的未來在精準營銷,對于處理峰值百萬級以上,能夠支持駕馭幾十臺高清攝像機的軟件處理系統,可以輕松調取相隔兩年甚至更長時間來訪的顧客,也可以在瞬間查處來訪數據,這樣的高精度,對于商場防損也有很大的幫助,降低損耗就相當于增加凈利潤,更何況精準營銷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大大的降低支撐模糊營銷的高額的宣傳費用。利用這種智能傳感器,可以實現數據信息的儲存和傳輸,還可以先自行校錯診斷然后進行分析,相對于球場的復雜天氣環境,商場內環境就顯得簡單的多,也會更加實用的多。現在商場的重點,還是放在硬件的投入和品牌的引進上,具有市場號召力的品牌就那么多,高檔次的硬件是有資金就可以直接砸出來的,所以大家感慨商場特別是百貨商場越來越同質化,甚至現在,號稱商場軟實力的服務也越來越同質化,一樣的迎賓語,一樣的蹲式服務,一樣的退換貨制度,一樣的會員維護,大家覺得我自身做的很到位了,可是這種到位,是從商場角度考慮的,卻沒有切身實地的從消費者角度切入,說白了就是商場的經驗之誤。商場的真正軟實力,就是能夠熟練的給消費者一個游離于層面理由之外的消費理由,這個理由,就是靠消費者的腳來投票的結果,所以,商場對于消費者腳的跟蹤遠比消費者掏腰包的手的跟蹤要實用的多,也實際的多。今后,商場的管理者,面對ERP,打開的不再僅僅是實時銷售銷售排名,而是實時客流,集客能力排名表了。
(已刊于《電腦與信息》雜志六月刊,請勿擅自轉載)
2013-07-03 16:32被設為精華,積分加20,金幣加4- 該帖于 2013-7-3 13:20: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