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什么樣的上司和下屬(下)?
去年的《中國好聲音》,火的一塌糊涂,今天又卷土重來,很多觀眾還是充滿期待的等著,一方面,曾經的實力歌手鮮有新作,帶著美好的回憶的觀眾就看他們插科打諢,新生代的歌手激情滿滿,這種激情,在老歌手的音樂道路上,很難找尋到了,他們對音樂的狂熱,已經慢慢消退,音樂給了他們功名與財富,成為了他們的資本和工具,而不再是夢想與追求,這個是很可怕的,也是很無奈的,畢竟,上帝給了每個人平衡的能量,早消耗了,以后就沒得用了,而還有一部分人,根本不打算用這些能量,讓它沉睡在自己的身體里面,成為潛能,并一直的潛睡下去,永不醒來。
孟子云:盡信書,不如無書!這種真傳被一部分零售人運用到實學,就是否定權威!權威都可以否定,那么自己的頂頭上司又有什么呢?又不是大BOSS,即使是大BOSS,也是你的地盤我做我的主,我不能因為你的性格改變我的個性,于是,由著性子,肆意張揚。孟子又云:教亦多術亦,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就是說,有些人就是糞土之墻不可圬,怎么鍛煉怎么培訓也出不來,因材施教,就只能脫離零售行業的,這部分人,何為?領導與下屬,在這種矛盾的狀態中,互相蔑視,大家你看我除了油別無所取,我看你除了楞一無所長,這樣的團隊,可想而知戰斗力會如何。
我國的很多俚語俗話確實是兩個對立面,不同的語境意義會不同。其實人也一樣,一個平臺一個載體對其太過重要了,重要到如百分之一的靈感。所以,零售業界,大家都在找一點就透的好苗子,在找穩妥踏實的好員工,在找忠實可靠的好下屬,在找有上升空間的好干部,其實這些標準,不單單是零售行業,放之四海皆準。主要是這種人太難找了,所以零售行業是個流動性很大的行業,百貨還好點,超市相對來說會更猛烈。很多人剛入門就覺得看透了整個世界,就敢拉桿子去幫人策劃開店,于是在大把撒錢的促銷宣傳加上模板布局之后,開店效應起來了,之后呢,不管了,風緊扯呼,拿錢走人。大家感覺這個是一次性的東西,口碑有開店效應撐著,之后店的死活不管了,大不了來了說服老板在做一次死亡促銷,老板的心在滴血不管了,有業績有市場有銷售就好了,這不是個例,是普遍問題,歸根結底是浮躁!
房地產,交錢前后開發商和策劃公司態度是不同的,因為他知道他的品牌不是萬科,不是萬達,大家是一次性的邂逅,完了就OVER了。很多中低層管理者,也會有類似的想法,進小店入門,在知名零售鍍金,復轉一定規模點做中層,跳來跳去不出零售圈子,但大家再碰到一起的機會渺茫,因為整個世界都在變嘛,變得大家都跟去了韓國似的,誰還會認識誰啊,所以,就產生了不愿承受壓力不愿承擔責任不能忍受批評的一撥人,而且是相當數量的一撥人。這個和我們那會還不一樣,我們那會兒說白了都有犯賤的感覺,如同被呵斥了還到處宣揚和某某富翁聊過天的乞丐,領導給談個話,單獨訓斥一頓,那很有成就感,也很受用,覺得那是領導重視自己栽培自己,如果開會啊見面啊不理不睬,自己心里會一夜的犯嘀咕,是不是自己做的不到位了或者犯錯了什么的,今夕往昔,主動的去培訓培養一些年輕人,他們還會覺得這藥太苦,要糖衣的,你告訴他們自己的經驗彌補他們的錯誤,他們會覺得自己沒病,會反問打針有必要嗎? 蒙古大夫吧,我自己能扛過去。
所以,現在的管理者,領導與下屬,除了年代的隔閡,最重要的是人本質上是不是很職業,如果是具備職業精神的,那么相處起來會相對容易些。當然,在這種環境下,談職業和談信仰一樣虛無,所以,退而求其次,就是技能,然后才是品德。這里會有些犯君子諱,他們會說一個人如果沒有品德,技能越高危害越大,這個是片面的,品德如果壞到違反法律的層面就由警察去處理,否則,一個無用的好人會起到很壞的作用。如同海瑞,剛正不阿的好人,卻害死了對自己有恩實際的打到三朝奸相嚴嵩的徐階,連張居正這樣一位一己之力延續明朝幾十年壽命的明相都不用他,可想而知有些好人的副作用有多大了。現在零售,大家要的不是節約成本投入,而是最大化效益產出,如果能夠有很高的很好的投資回報,錢不是問題,高薪資是最低的人力成本嘛,如果連這些都沒有,那就算了,安安穩穩做個老實孩子,按部就班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