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太平洋百貨春熙店停業背后:零售業爭地盤 7月15日,成都春熙商圈有名的太平洋百貨春熙店在沒有任何事前通知的情況下突然關門停業。7月15日一早,突如其來的“停業裝修”圍布和別著“成商集團”徽章的保衛人員,讓成都市春熙路太平洋百貨的員工吃了一個“閉門羹”。無法進入商場的員工面面相覷:直到昨晚下班,“也沒有接到任何裝修通知。”
“太平洋”怎么了?當天,記者多方走訪,從主管部門、業內人士口中獲悉:這是租賃雙方的合約糾紛。目前雙方正在協商解決這件事。
【調查】
寸土寸金口岸引發的合約之爭
記者在現場看到,太平洋百貨大門緊閉,透過櫥窗仍能看到整齊的貨品。商場的每個入口處均貼上了落款“成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告示》:“根據仲裁裁決及法院判決,我公司與太平洋中國控股有限公司合作已于2012年4月20日終止,據此,我司即日收回該物業,并停業清算。”
在一份致成都商廈太平洋百貨員工的信件里,成商集團表示,清算過后,成商集團將盡快用于開設在四川省的第11家門店——茂業百貨春熙店。
不過,太平洋百貨的控股公司遠東百貨集團方面當天表示,合同明年才終止。15日19時,太平洋百貨成都春熙店方給記者發來一份“成都商廈太平洋百貨有限公司新聞通稿”,文中稱:“我公司系臺灣遠東集團旗下太平洋中國控股有限公司與成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的中外合作經營企業,雙方的合作爭議雖經仲裁裁決合作合同提前終止,但對于我公司是否要現階段停業清算之案件,尚在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的審理過程中,目前還沒有最終裁決結果。依據法律規定我公司只有在進入清算程序后才需停止營業,但目前法院如上所述并未裁決我公司應該進入清算程序。依據合作合同約定,我公司在進入清算程序,并清理債權債務后,才應將經營場地交還給成商集團。”
“從去年開始,雙方從打‘口水仗’到打官司,扯了好久了,主要還是地段太金貴了……”外人看來的意外,在成都諸多零售業行內人士看來,并不“突然”,“是兩家集團的合同糾紛。”據悉,太平洋百貨一直租用的是成商集團的物業,雙方簽訂的20年租期合同即將到期,續約條件談不攏,因而引發這場波折。
成都零售商協會秘書長宋建朝認為,太平洋百貨這件事與今年3月份熊貓城廣百百貨因水土不服退市的情況截然不同:“這是地盤之爭,搶到了口岸就搶到了市場。”
【現象】
成都成零售行業“香餑餑”
15日16時,與春熙路太平洋百貨一墻之隔的奶茶店生意火爆,消費者排著長龍——這折射出春熙路的吸金魔力。
從今年5月份發布的《2012年成都零售業發展報告》也可看出,成都去年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16%,達到3317.7億元,增速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排名第一。而太平洋百貨所在的春鹽商圈,貢獻了三成以上的份額。
有業內人士表示,不論糾紛當事雙方的結果如何,都體現出在吸引零售行業上,成都成為西部的焦點城市。“已擁有不折不扣的市場吸引力。”宋建朝說,“整個零售業在中國市場的發展,已是‘東風西漸’的態勢,以成都為核心的西部很多城市,正在快速追趕東部的速度。”《2012年成都零售業發展報告》課題負責人之一、成都理工大學商學院副院長花海燕認為,外資企業進入成都而掀起的選址大戰、銷售模式更替創新等引發的“硝煙味”,與成都經濟的快速發展呈正比態勢,“世界零售企業排名第一的沃爾瑪把中國的28個采購辦公室削減為8個,仍留下成都,這就是成都的區域輻射力。”
就在上周四,2013成都購物節開幕,承辦方之一成都新東方展覽公司的蘇明亮認為,不到兩個月的購物節預計會吸引1500萬人次的消費者,實現銷售收入150億元以上,“成都構建區域性國際貿易中心和西部購物天堂的指向很明晰,有助于讓它成為省內外消費者眼中首選的購物城市。”
成都市商務局、成都市錦江區(微博)商務局相關工作人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均認為,該商業糾紛“對春鹽商圈,乃至成都打造西部購物中心的目標不會有任何影響。”
【支招】
發掘增值服務打“成本硬仗”
業內人士“警醒”地看到,太平洋與成商所糾結的租金問題,或將成為業內正普遍面臨的壓力,“主要還是成本問題。”宋建朝就直言,合同到期后,房東想漲價的難題,或將陸續爆發,“‘錢荒’可能卡住零售大佬們,化解危機的辦法就是創新性、多舉措地調整能夠緊貼消費者的戰略模式。”
據了解,一般大型賣場的合同是十年、二十年一簽,“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開始扎根成都的大型商場都將面臨這個問題,此外,人力、房租成本的上漲,也同時考驗著很多社區店、便利店的擴張。”
如今在成都有著300余家24小時便利店的“WOWO便利”董事長湯耀華稱,當年是以隨身揣著公章、現場簽合同的模式去“搶口岸”,但如今很難復制這種“瘋狂”:“主要是成都的快速發展,帶動房租、人工、水電三大成本上升,比如房租就漲了幾倍,不敢再那么瀟灑了。”
花海燕介紹,在零售業毛利潤不足5%,且備受網購沖擊的當下,百貨公司的資金可能受到考驗,但突擊的“落腳點”只能依靠創新性完善自身水平、通過差異化策略來“打硬仗”:“從百貨店的定位、到裝修風格,都應更貼合新一代消費者的生活方式與形態,同時還要優化消費環境,發掘更多的增值服務。”
(成都日報 記者 顏婧 王紅 李龍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