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方式無國界,合適就好
——致中國中小企業主
作者:張國祥
2013/6/7
《中國研磨》雜志約稿
看到編輯小武留言,我笑了:
話題一:近期,一個講述“中國夢”實現過程的影片《中國合伙人》熱映,影片既勵志又符合時代脈動。影片中土生土長的農村人成東青所表現出來的是一種保守的家族式企業管理方式,接受過西方文化熏陶的孟曉駿則渴望站在美國的土地上得到世界的認可,兩個人對待企業管理的模式完全不同,視乎也在體現著現存中國企業的管理方式。那么,從企業管理方面來看,中國的企業要做大做強,應怎樣去選擇管理方式?
話題二:(我以前寫過的話題,故此省略)。
我選擇話題一,不是因為我對電影感興趣,說實在的,走上咨詢培訓的舞臺后,我就再沒有看過電影了。我感興趣的是中國的企業要做大做強,應怎樣去選擇管理方式?故沒有看電影并不影響我對這一現象發表自己的觀點。而且,我對中國中小企業主“病急亂投醫”一直有話要說,這次正好觸發了我的表達欲望!
我前天在浙江某地回訪咨詢企業的時候,曾經到過一家急切盼望改變并且一直在嘗試變革的小微企業做過三小時管理診斷。調研結果更讓我有話要說!
老板痛苦地告訴我,他的企業近兩年咨詢培訓花費已經超過百萬元,可是咨詢培訓的結果是訂單交期越來越不準時。他剛剛找北方的一家公司做了績效考核和薪酬設計,結果員工的不滿意更加突出。要知道他的企業才二十幾名員工,產值規模不到五千萬!他幾乎每年都要找一家咨詢公司做項目。但幾家咨詢公司的方案卻毫無關聯。我說你這不是讓員工飽受煎熬嗎?他說是我比他們難受!我毫不客氣地指出,員工是無辜的,你是自作自受。誰讓你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他又提出想請我咨詢的請求。我立即予以回絕。我告訴他,你的員工已經很受傷了,此時再做任何項目都是徒勞無益的。再說我做咨詢是有產值人員規模要求的。
他說,那我怎么辦?我說你放棄不切實際的“復制方案”,回歸你本來的做法就好了。看著他痛苦而又無奈的表情,我的心一軟,答應他二個月以后我抽時間給他做二天的全面診斷,梳理一下企業戰略,開個處方,你自己就能理順了。他瞪大了眼睛,充滿驚喜同時帶著疑惑地問道:真的?他說戰略那玩意兒太復雜了,你二天就行?我說對你這樣的企業,不說二天,我一天就可以梳理清楚,讓你看了說“這就是我要的,可就是不知道怎樣表達”。另一天我準備給他的企業員工講課。他說自己企業上了幾個咨詢項目,沒有一家對他談戰略的。我說,不清晰戰略,怎么做咨詢?他說關鍵是他自己也搞不清楚自己企業的戰略是什么!
不清楚企業戰略,怎么經營企業?不清楚企業戰略,怎么指導企業?不清楚企業戰略,談什么管理方式?
說到這里,我們終于可以談到管理方式了。什么是管理方式?企業需要什么樣的管理方式?難道有脫離企業戰略的管理方式嗎?古人云“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離開了企業戰略,侈談管理方式有什么意義?
管理方式是戰略決定的。管理方式是因企業而異的!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戰略,不同的企業就有不同的管理方式!管理方式最后的呈現是企業的組織架構、崗位設置及運行流程,在我的管理體系里面就是企業的一級、二級、三級流程!簡而言之,管理方式就是企業管理流程的集合。四級流程就是企業的做事方式。當然保障管理方式健康運行的是企業制度和企業文化。
管理方式因企業而異。管理方式也沒有好壞之分,適合的就是好的。企業全員認同的,就會有效率。企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應該選擇不同的管理方式,這也叫與時俱進。這個世界有相對真理、絕對真理,但是絕對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管理方式。通用模式也好、豐田模式也罷、華為模式不錯、格力模式也行……總之,任何好的管理模式都只合適特定企業。說白了,管理方式的選擇只能從企業自身實際出發。
我一再強調:案例只是啟發不是方法!任何一家成功企業的管理方式對你企業而言只能是一個案例!案例也好,經驗也罷,你能吸收轉化、借鑒運用,變成你企業自己的流程、自己的規范,并且被企業全員認可,才可能是可執行的,才可能是有用的。
早在六年前,我剛剛涉足咨詢培訓行業,就曾大聲疾呼:世上沒有兩邊相同的雪花,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企業,模式化咨詢必須終結!六年來,我一直致力于中國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規范化管理,或者叫公司化運作,中國企業迫切需要的是管理觀念的改變,其次才是方法的改變。而時下林林總總的模塊化咨詢、模式化培訓,單一解決方案往往把中小企業帶向管理混亂甚至死亡的泥潭。
老板們,不要舍近求遠,更不要好高騖遠,管理方式沒有國界,適合的就是好的。扎扎實實理清自己企業的發展戰略,與員工一道梳理優化企業運行流程,每天進步一點點,你的企業就能邁上健康發展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