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淄博“老百貨”許磊那本臺歷上,“2013年5月28日”已經被他用筆涂黑。是日,由馬云、沈國軍聯合眾行業巨擘共同組建的菜鳥網絡正式宣告成立。物流成電商制高點,傳統百貨業首當其沖。
在許看來,“Easy Money”(來錢容易)漸漸遠離與“抄碼族”洶洶來襲的時代,當行業的變革無處不在,已經坐在岔路口上的百貨業,難道只剩下震驚、落寞與無奈?
“Easy Money”時代遠離
從事百貨零售業近10年的許磊稱,最近兩年以來,無力感與日俱增。“許磊們”的無力在5月的最后一周被提升。當周周二,由馬云、沈國軍聯合眾行業巨擘共同組建的菜鳥網絡正式宣告成立。
上述消息一經發布,立刻震驚業內。
淄博東泰集團的一名高管說,今年以來,盡管集團旗下的商場銷售額與去年同期持平,但如果考慮到通脹因素,實際銷售量為下滑。“這是近10年來,甚至20年來,從未有過的現象。”許磊稱。
在許磊等人的記憶中,在此之前是黃金時代。他告訴記者,在此期間,淄博小范圍內的商超易主、競爭多次出現,但無改行業數據整體飄紅的現實。淄博官方數據顯示,“十一五”期間,以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業為代表的商貿流通業增加值達311.43億,年均增長率18.99%。“2009年,我的季度獎達到5位數。”許稱。
許磊記憶中的“輝煌”終將成為過去,除季度獎消失外,月度效益獎也直線下降。
實體店成顧客試衣間
糟糕的行情背后是電子商務等步步緊逼。“在我們這,最為直接的體現是‘抄碼族’洶洶來襲。”許磊說。
所謂“抄碼族”,指“線下試、線上買”購物模式的人。今年32歲的淄博市民王宇飛就是其中的一個,“我看上某品牌的鞋子,先在百貨店試穿,挑選好顏色、款式后,再在淘寶上購買,價格基本上是實體店的7折,甚至更低。”
這讓許磊從事的百貨零售業苦不堪言,“我們商場很多時候淪為淘寶的試衣間。”
5月28日,一則來自商務部的數據顯示,去年全年,中國網絡零售市場交易規模達到1.3萬億,增速約為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的4.7倍。
與已成“燎原之勢”的網購相比,傳統百貨零售業逐漸暗淡。行業數據稱,去年前3季度營業收入增長率為8.21%,凈利潤增長率為5.45%,但在2011年同期,上述兩項數據分別為20.56%和32.55%。
態勢在今年持續。以5月為例,當月全國50家重點大型零售企業零售額同比增長10.6%,較上月回落5.2個百分點,“如果扣除金銀珠寶銷售數據的拉動,這一零售數據更為平淡。”專家稱。
淄博的情況同樣不容樂觀。據商務部對全市37家重點流通企業監測數據統計,淄博重點流通企業批零行業5月實現商品銷售額247175.71萬元,環比增長46.03%,同比小幅增長3%。“你們要看到,商品銷售額增長的背后,我們付出的太多,哪個節日不是勞心勞力地去做?”許磊稱。
但在“大至家裝、家電,小至服裝鞋帽,甚至連方便面、手紙都可以網購”的當前,他們還是無法改變“百貨忙一月,電商促一天”的窘狀。
以日前當當網服裝專場促銷為例,短短兩天創下5000多萬元的銷售業績。“這比我們去年春節一個月銷售額還多。”許磊稱。
成本日趨高企
逐年遞增的電商網購不斷蠶食傳統百貨的市場份額,高房租、高人工、高水電等運營成本也持續抬升。
據42家百貨零售類上市公司去年3季度財務數據顯示,成本費用過高,已超出其余行業平均水平。數據顯示,去年前3季度,百貨零售行業營業總成本占營業總收入的比重為95.26%,比A股整體水平94.94%還要高,營業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重為8.54%,是A股整體水平3.44%的2倍多。2011年和2010年同樣如此。
為搶占份額,淄博不少百貨零售店幾乎全月促銷,即大節大做、小節小做,無節造節也要做,如原定的“周二答謝日”,目前成“日日有優惠,周周有折扣”。
頻繁促銷不僅讓消費者養成“促銷疲態”,也使得運營成本陡增。“較之往年,去年全年我們的促銷成本成倍增長。”許稱,但同期其營業數據增長并未實現同步。“做了那么多的促銷,花費了那么大物力、財力,卻是賠本。”淄博另一百貨店的負責人稱。
為控制成本,自今年年初以來,上述負責人稱,他們與淄博不少商超一樣,均壓縮廣告投放,但問題是,“你還不能不搞,因為不搞,更賠。”許磊說,進入今年以來,他和眾多圈內的“戰友”一樣,仍未踏實休過一個周末。
是勞動密集型企業,也是水電高耗能企業的傳統百貨零售業的房租、人工、水電等各項成本也在攀升。
許說,今年春天,由于經營的店面不是自有物業,面對單方面給出的5%以上的租金漲幅,淄博一家賣場的承租方曾與出租方產生矛盾。盡管該矛盾在有關方面的調和下得以化解,但商鋪租金的上漲卻已成事實。
轉型迫切路難尋
與國內其他城市一樣,目前淄博傳統百貨業正在步入微利微增長時期,甚至虧本。菜鳥網絡成立后,向所有的電商平臺、制造商和物流廠商開放,將進一步擠壓傳統百貨零售業的市場份額,行業轉型與變革迫在眉睫。
據許磊透露,淄博不少商超為加強自我營運能力,充分利用多個平臺,尤其是微信等新媒體,拓展消費群體。
上述行動持續的同時,隨著淄博商業地產狂飆突進,尤其是隨著一批商業綜合體項目集中上市以及老商圈改造的即將亮相,以類購物中心化為代表的商業升級也在進行。
然而,中心城區人口的不斷增長,似乎不足以支撐也在飛快增加的商業營業面積。2009年統計數據顯示,在張店,0.85人支撐1平米的商業營業面積,而在上海南京路,是217人支撐1平米。
擔憂仍在加劇,實體經濟的不濟又導致消費受壓。“這在不少淄博大型賣場頻繁更名和不斷后延的開業日期中得到體現。”許說,“百貨業仍缺乏技術轉型的基因。”
盡管有此認知,但如何培養基因,即便是許磊這位“老百貨”也并不明確,“在招商引資大旗的指引下,地產商過度參與的區域零售現實,顯然不是我們憑一己之力所能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