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規劃之際,前所未有的感覺到難,似乎有很多路要走,很多路可走,但感覺無法下手。電商沖擊、成本上漲,壓縮了企業的利潤空間,日子很難過。新年度的思考,實質上是圍繞“再發展,好生存,有超越”的目標而來,在已有的運作體系上,再次思考我們新的市場空間在哪,再發展的機會在哪,消化成本的措施是什么,本質,可能并未脫離商業價值鏈的需要。
一、消費需求點在哪,服務滿足應該在哪。
1、抵御電商
為什么電商會有這大的沖擊?先來看看電商對實體品類的沖擊波:
因為電商的全渠道、全時段的方便性,更重要的是滿足了消費者選擇的豐富性、比較安全感、價格透明度。網購目前的沖擊越來越深,目前已經全品類覆蓋,只不過渠道比例不同。事實上顧客也在分品類進行渠道選擇,從各個品類來說,實體店與電商的改進能力決定了該部分品類購買渠道的差異和未來。
實體店及電商顧客簡要比較
項目 | 實體店問題 | 實體電商化 | 電商問題 | 電商體驗化 |
圖書、3C、大家電標準百貨 | 實體店弱化 Ø 品項選擇少; Ø 信息及價格不透明 Ø 服務不真實 Ø 缺少服務信息支持 | ü 建立單品信息庫 ü 線上線下同價 ü 改善員工服務 | 電商主導 Ø 缺少直接互動 Ø 無直觀體驗 Ø 退貨及售后服務不便 | ü 完善商品介紹系統,實景展示; ü 加強售后服務指引; |
標準小百貨、工業標準化食品 | 實體店主導 Ø 價格偏高; Ø 服務水平差異大; Ø 品種豐富度及更新率不足; | ü 線上線下同價 ü 改善員工服務 ü 豐富品項及更新率 | 電商擴大 Ø 無法滿足及時性需要; Ø 物流損耗問題突出 | ü 加強物流服務 |
非標準化食品、生鮮 | 實體主體 Ø 品質不穩定; Ø 服務不貼心; Ø 現場操作水平差異大; | ü 解決初級分揀; ü 提升追溯系統; ü 營造安全現場; | 電商滲透擴大 Ø 無法體驗; Ø 無法滿足即食需求; | ü 完善商品介紹系統,實景展示; ü 加強售后服務指引; |
體驗類需求 | / | ü 技術手段運用 | 咨詢類 | / |
從上述角度看,越是體驗類商品,實體店的機會越多,未來也將無法替代。生鮮始終是無法回避的選擇,其次是體驗類商品及體驗類服務,第三才是附帶的商品功能。從這一角度,實體商業的未來在于創造體驗+生鮮+基本商品服務,主要應通過體驗提升顧客粘性。抵御電商,更多不妨是企業自身的提升。
2、提升顧客體驗
體驗是什么?實體店如何打造體驗?
體驗應該有幾個維度和層次:
一是滿足即時生理需求或無法虛擬化的真人參與的商品與服務,如吃飯、理發、按摩等真人互動等;
二是真人互動的感受。體現為五覺的差異化愉悅刺激。視覺沖擊、聽覺感動、嗅覺吸引、味覺愉悅、觸覺互動。從零售業標準化思維來看,實體零售業可以調動的是視覺、嗅覺、味覺和觸覺互動,主體以視覺和味覺為主。
Ø 視覺沖擊:夸大美陳、實景布置、動態組合、炫彩光影等方式;
Ø 社交互動:活動組織、創造對話平臺、節日主體;
Ø 藝術形式:喜劇、歌舞、文藝、繪畫等形式;
Ø 科技運用:光影技術、自動化技術、高科技元素等;
Ø 服務感動:持續性對顧客特殊需求、特殊關懷等超越對手。
三是變化和新意。人們對體驗的追求具有變動性和時效性,久了會倦。經常性的互動也是體驗的重要方面。
為此,企業有足夠的組織及機制保障顧客體驗源源不斷的產出,這也是一個大的難題。
3、創造便利
所謂便利,事實上滿足了即時需求,所謂粘性,事實上是超越互動的感受,從這樣兩個角度,我們再來分析顧客需求對距離的追求:
顧客需求距離追求
項目 | 近距離 (頻率高) | 中距離 (頻率中) | 遠距離 (頻率低) | 超遠距離 (頻率極低) |
即時型需求 (1小時內滿足) | √便利店、家邊周圍、公司周圍 | | | |
等待型需求 (1日內滿足) | √ | √標超、賣場,需驅車 | | |
無謂性需求 (無所謂) | | | √百貨、購物中心 | √大型購物中心 |
從未來來看,一定是高頻、近距離滿足為商業主要方向。
因此,對企業來說體驗類、生鮮類、即時類、近距離滿足是顧客的需求,企業在配備差異化和專業化創新,結合技術運用,企業的發展一定會有未來。因此,在超市的各個業態,便利店、生鮮便利標超、社區購物中心被認為在各個規模的業態中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堅定的做規模、做專業化、做服務互動,企業必將更加突出。未來的社區需求定位,可能在下列方向:
即時便利+輕質體驗+生鮮專業店+ 商品零售
顧客需求距離追求
即時便利 | 輕質體驗 | 生鮮專業店 | 商品購物 |
早餐吧、特色小食 | 專業DIY、特色專業店、健康教育、親子互動、維修、健診、樂齡、文化活動 | 菜籃子、廚房食材、三餐配套 | 高頻門類 |
當然,依照規模,實體店需要進行不同的延伸配置,可以依照周圍商圈的專業滿足情況進行不同程度的調整。企業可以專注即時便利和生鮮專業,輕質體驗可以走品牌聯盟合作的方式。
二、目前沒有做好的點在哪,提升計劃應該在哪。
許多實體零售業的弱勢,在于忽視了零售的本質,過于關注盈利模式。可能下面說的都是廢話,但卻是很讓人痛苦現實。
更好的商品:因為新品費、陳列費、后臺費用,使商品的引進與淘汰,新品的時尚度缺乏,應當設計新的合作機制,使供應商很愿意更新汰換商品;同時自身買手制,源頭采購,淘寶上家拿貨。商品競爭力抗的過電商,這應是實體店的追求。
更好的價格:向供應商收取高額費用的結果一定是供應商供貨高價,縮短供應鏈應是實體零售永遠的追求。企業可以評價自己的直采比例,不排除總有一天,我們要以經銷為主,自己對商品負責,無通道費、不退貨。顧客認同實體做到了線上線下同價,企業可能會無敵。
更好的服務:就像胖東來一樣吧。讓員工有值得養家糊口的足夠收入,員工才會更加珍惜,企業才能執行到位。
很多已經是根子的問題了。提升,怎么提升?點在哪里?
三、未來的變化在哪,現在的戰略投入應該在哪。
如果我們自己經常問一句,十年之后,商業會發生什么變化?我們應該會明白自己要做大做強需要打下的基礎。
人靠不住:員工薪資問題會像一個魔咒箍緊實體零售很多年,尤其是企業成長不足的時候,減人是方向,可能犧牲現場惡性循環。因此,如何實現人與科技相結合是企業戰略需要考慮的。
Ø 離不開人的崗位要不斷強化人才積累和人員激勵,建立知識傳承、員工訓練、人員發展體系,做成企業的強點。
Ø 可以機械、技術替代的環節,進行機械及工具投入,新店建設先予硬件及機械使用效率。
Ø 隨規模逐步投建后臺體系。
Ø 分散人工到集中人工操作的規劃。
顧客一直在變:任何流行和讓現實引以為傲的東西,若干年后都有可能會發生逆轉,充分競爭將發生在每個領域;企業需要研究消費者,并不斷創新。
Ø 建立消費者研究中心并形成為戰略部門。
Ø 讓企業形成除了老板,職業經理人團隊也能戰略化的體制。
Ø 別孤芳自賞,固定企業的外部智庫。
租賃靠不住:許多合約之中,每年5%~8%的租金成長率是實實在在的壓力。誰能保證連年增長?所以,自有物業應該是很靠譜的事情,即使自己做不了,大不了轉出去,否則,租約到期,對任何來說都是痛苦的事情。
Ø 依照財力制定物業自持計劃;
Ø 低成本時機自持新物業,適度財務投入。
科技變化很快:移動互聯、手機支付、人臉識別、感應自動化、自動化機械、自助設備等等,對零售業來說,一是需要算折舊期的技術使用總賬與人工成本總賬,能技術的技術化;其次合適的技術投入期,有些零售技術起步期費用很高,但隨著競爭的充分化,成本會不斷降低,企業盡量少做先吃螃蟹的人;三是內部技改空間無窮,全流程科技化需要企業自身的感悟。
Ø 信息系統不斷提高人效;
Ø 一切紙質化、復雜化的操作就是技改的空間。
Ø 電商早作規劃,最后應該是電商的能力超越實體零售能力。
四、關鍵的變化
1、投入計劃
當你準備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你一定要計劃好最困難的局面,做長期投入的準備。因此,新的形勢下,進入電商、推進并購、發力后臺、嘗試賣手等,企業準備聘請外部咨詢也好,準備內部自我改革也好,都應該有個長足的規劃,否則最后打擊的是士氣,失敗在所難免。
Ø 哪些項目需要規劃,需要投入?怎么投入?時間是多少?
Ø 業內標桿最大的投入是多少?相應的支持體系是什么?我怎么獲得?
Ø 最終要的內部能力要怎么才能具備?投入什么?投入多少?
Ø 所有的投入如何安排輕重緩急?分階段怎么規劃?
內部不知道請外人規劃,核心都是最后自己又掌控能力,專業能力一流。
2、團隊能力及效率,讓年輕人出頭
許多公司,老板有很好的戰略,但最大的問題是執行不下去。團隊績效最大的問題不在于業績表現,數字很多時候是表象,店面基本的管理風貌、員工的斗志、企業改變的速度才是團隊真正的生產力。
許都企業也想變,也想做好,批評專業能力不足總感覺有些冤。許多企業覺得不知道內部怎么提升,改變無從下手,向專家請教也就那么回事。核心的問題已經自滿,不再虛心,覺得自己什么都經歷過了,也知道,針對別人的建議形成了既定認識,感覺有這樣那樣的困難,別人給了建議,自己又不屑于去做,一些相對兇狠的措施,在內部也下不了手,團隊文化已經出現問題。
這其實應該是老板應該想的問題。一是讓現有團隊換換思想,要求所有人傾倒心杯,聘請外部評價,做一次聽話的學生,做一個聽話的病人,試試看;二是明確目標,讓新人努力,立下軍狀,做不到,換人。有人說就這么幾茬人,沒法換,但不換怎么知道。企業永遠應該堅持的是讓年輕人沖鋒,因為任何一個成功的老板都年輕激情過,只有那時企業才是最好的。一個企業年輕人沒有機會,企業就沒有希望,我們始終建議應該讓四十幾歲的人坐鎮,讓三十幾歲的人做先鋒,讓二十幾歲的人沖刺。換一些人,天塌不下來。團隊不活,企業必敗。尤其在新業務領域,大膽的讓年輕人試,讓新人進入。
新的一年,內部外部要做的事情很多,大的方向決定企業小的改進,小的改進助力大的提升。為此,在品類管理、采購、營采協作、物流效率、營銷企劃、消費者研究、陳列管理等等方面,還有很多的空間。零售是復雜的事業,也是簡單的事業。面對新的形勢,企業應該有持續堅持的基礎+時代性的課題,更多時候我們在探討時代性的課題,忽略了持續堅持的基礎,商品改進、衛生、服務和人才培養等。
2014年,我們的堅持在哪?我們的持續在哪?繼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