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在上篇中尹松提到,在PC互聯網時代,傳統百貨的游戲規則在網上基本上沒有發生本質的變化,本質都是在追求規模效應,追求資源壟斷。這意味著,只要傳統百貨能夠通過新技術手段實現信息化,讓消費者能夠隨時隨地的接觸到商品信息,傳統百貨就有機會。而移動互聯網時代,則為此提供了最好的武器。在下篇中,作者就提供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百貨思路。
首先也允許筆者來句聳聽危言:這次狼真的來了,信不信由你。
但這個狼不是你熟悉的那些網商們,或者出現新的什么移動網商,而是自己的傳統對手。因為那些令傳統企業脫胎換骨的核心移動產品已經逐漸成熟,開始改變傳統消費者的購物習慣。傳統互聯網時代那么多牛人也不過搶了區區7.7%的地盤,但移動互聯網時代主角將變成和你一樣的傳統實體企業,但不一定是你,而是那些比你更快進入角色的企業。
如果懷疑這個推論就請在搜索引擎中鍵入“IBEACON”,讀完搜索內容后琢磨一下。是不是讓你豁然開朗?原來很多想不明白的實體體驗,就被這樣一個移動技術輕易的聯系在一起,而且你腦海中迸發出來的經營創意和場景甚至比MACYS所宣稱的牛很多?
或者再搜索一下“支付寶+O2O”,仔細體會一下,就可以發現移動互聯網為什么對傳統實體店是一個真正的機會。
筆者的基本判斷是,對于傳統互聯網零售企業而言,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更多意味著入口之爭。而對于傳統實體店而言,卻是一個做“插上翅膀的豬”站在風口的機會。
如何才能做“會飛的豬”?結論當然是因企業而已。但筆者認為有一些共性的基本功夫是必須要做到的。
首先,要想清楚移動互聯網浪潮是否會影響自己的企業?最有可能的威脅來自于什么領域?什么企業?如果答案是樂觀的,下面的內容與你無關了。
其次,要重新考慮一下企業的核心客戶群定位。關于定位有一個建議,就是必須考慮“90后”為代表的消費特征。這個人群雖然在人口比重中不是最重要的,但已經成為當今和未來10年最有影響和代表性的人群,得90后者才能得百貨未來的天下。傳統經營中那種什么品類都有什么都不強的商品組合理念,以及弄幾個好牌子打遍天下的傳統品牌理解和運營方式,在未來的幾年中都會被90后的思想和行為習慣顛覆。
然后,就要重點思考企業的核心經營品類,這個品類如何劃分或者是幾級分類要因企業規模而異,標準就是要確定自己有可能在全國或者區域市場成為這個品類絕對第一的最大分類。請注意在這里強調的是最大分類,也就是要求高度的品類聚焦,甚至到諸如“青年男士戶外徒步鞋”這樣狹窄的分類。
品類聚焦的理由很簡單,“高大上”無論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還是面對90后,都將失去運營價值。同時,如果不能將有限和優先的資源集中于細小分類,就不可能做到極致。做不到極致,就不可能有口碑。沒有口碑在未來就沒有運營生態,也就意味著你乏善可陳,意味著你花費的廣告促銷成本將逐漸得不到彌補,直至招牌換成同行的名字。
再次,扔掉自家那個基于傳統互聯網商城內容簡化版的APP,重新基于90后的消費習慣和品類聚焦搭建真正意義上的移動互聯網產品,在未來獲得一個具備自我推廣能力的移動入口產品。這個產品與之前最大的差異在于需要“有體溫”,怎么才能做到有“體溫”,就需要各自下功夫琢磨了。
可以借鑒的是,移動互聯網是以經營時間和思想為核心,而不是傳統的以空間和產品為核心的經營思路。需要進一步說明,不是空間和產品不重要了,而是空間和產品是基本功,是入門的東西。此外,要使產品具有“體溫”,一方面需要有較高的使用頻率和粘性,經常一堆人泡著的平臺自然熱鬧有溫度;另一方面就是要以用戶個人為中心搭建產品架構和運營。
這里要強調一下什么是以用戶個人為中心,過去的舊時代所有的運營都是以產品或者服務為中心,不管在口頭上把用戶放在多高的地位,實際上仍然是以企業為出發點搭建的商業模式和運營體系。例如傳統的廣告,是通過某些權威的媒體進行以產品質量或者價格內容的分發,試圖以某種特定的內涵說服消費者。其核心含義是建立在“權威媒體”為中心的信息單向流轉模式。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這種中心仍然存在但已經沒有多大的商業意義(想想微博微信一旦開始推送廣告會怎樣?),取而代之的是以個人為中心的“圈子”傳播模式。再例如百貨企業習慣的那些“滿減”之類的促銷模式,其內在邏輯是“我”(商家)以前賣100元的產品,現在相當于只賣60元,而且是市場上最優惠的價格了,用戶應該趕緊購買了。這種促銷邏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是十分可笑的,因為戳穿這個邏輯太容易了,更重要的是你憑什么給我做主啊?因此,移動級別的產品所站角度就需要更多考慮用戶個人的行為和思想模式,而將企業運營體系放在配合和協同的角色上,甚至要“忘掉”自己還要盈利這個目的。
最后,筆者有個非常規的建議,就是如果看完那么多內容還是一頭霧水,干脆出個邪招,找一個90后團隊,按照筆者敘述的大邏輯折騰一下,肯定比自己出馬厲害,因為過去的你太成功了!
(i天下網商 文/尹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