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職業經理人,不管是到哪家企業就職,所做的工作量最大就是與人打交道,與內部人、外部關系打交道,內部居多,也是能否出成績的關鍵。相對來講與內部人打交道中,與上部和臨部打交道相對來講更好做一些。畢竟做到一定層級職業度更高一些,大家更容易溝通,也更容易奔著同一個目標去努力。而馭下則不同,一是設計的人員眾多,二是他們的職業度情況參差不齊,三是其中有不少未來的“人物”和“鳥人”。
從人才的成熟程度來講,可以把企業中的所有人才分為如下幾大類:人物、人財、人才、人材、人手、人在、人災和人渣這么幾類。由于近些天我一直在觀看歷史劇《朱元璋》咱們就拿歷史劇的人物來一個類比。
企業最高統領:朱元璋
人物:做過大事情,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但還不是成人中之龍式的人物。例如:郭子儀、孫德涯、陳友諒、張士誠;
人財:具備相當強工作能力,為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知進退、明事理。例如:李善長、劉伯溫、徐達、湯和;
人材:具備一定基本素質,加以歷練有可能成為“人財”的人。例如:朱標(朱元璋長子)、李進(明朝第一次恩科進士);
人手:沒有太大的才華,不具備獨立承擔事情,比較適合余人打下手。人物眾多,例如:魯明義(揚州主簿)之流;
人在:這些人不見得不具備能力,而是職業度不夠,占位不干活。這種人也不少,劇中未明顯體現;
人災:這類人具備大才,由于心術不足夠正或者心胸不夠寬廣,既能夠為企業干事,帶來良好的經濟利益,又能夠由于功利心過強或者利己心過重,不顧大局和企業利益,為企業帶來負面影響和損害。大的如楊憲和胡惟庸,中的如藍玉、唐勝忠等“驕兵悍將和淮西勛貴”、小的如馬三刀(追隨朱元璋打天下時犧牲了2個兒子絕了后,開國后什么都不會還不知進退在大明第一次恩科場中貪污)。
- 該帖于 2014-5-13 10:23: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