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電商的戰火硝煙愈來愈濃,市場宏觀經濟越來越迷離,購物中心以體驗中心為手法,傳統百貨也在不斷的尋找著方向和出路。當越來越來多的自有品牌悄然而起,百貨業態也在暗渡陳倉,準備換一種方式,生死肉博,而這種戰術是否對局勢有所改變,業內業外人士均拭目以待。
盡管馬佳佳的九零后不買的房的言論早已被碎片化的信息淹沒,但是將這條理論平移,九零后還購衣嗎?百貨的自主品牌以什么品類自主:化妝品、配飾還是服飾呢?如何自主,簽約設計師,還是服裝訂制?還是與服裝加工企業簽約定量生產?也許筆者眼界有限,看不出先輩們高大尚的想法。可是百貨業市場的打法是什么,全客層還是差異化呢?
在此筆者的觀點如下:
與其做自有品牌,不如做自有服務。營養顧問,化妝顧問,服裝顧客,色彩顧問……與顧客建立一種一對一的專有服務。以服務提升顧客的忠誠度。
與消費者建立情感,而不是赤裸的直指荷包。會員講座,會員互動活動,會員交流,親子樂園……也許有些功能,百貨業態無法一一滿足,然現在太多的百貨公司成為購物中心的主力店,強強聯手,共同服務。如果你是一個消費者,雖然網購的東西有優惠,雖然可以無憂退換貨,雖然你可以商場試穿,但是你會放棄一個社交的機會嗎?你會放充對自己的了解和深化嗎?
我們追求太多外在的東西了,卻忘記了對人的深挖,消費者是有購買力的和購買需求的,但是你是否讓顧客愿意購買才是你要做的。
我們太高追求速度了,太過追求橫向發展了,可是縱向才會持久,才會深入。
自媒體的日益強大,是服務最好的宣傳,每一個消費者均是一個媒體,這項目媒體運營依靠服務的深化。
商業的最終競爭終將是服務的競爭,是品牌忠誠的競爭,是改變顧客購物習慣的競爭。
與其我們深究品牌的自主化,莫不如去探究一下顧客的需要,真正的自主品牌,是一個企業獨有的服務,誠然可以復制,可以抄襲,卻有著區域性的優勢。
- 該帖于 2014-7-26 14:57:00 被修改過